中國史上的冷兵器(一) ![]() |
老木匠 發(fā)表于 2009-10-6 1:31:00 |
格斗類兵器 在古代世界,戰(zhàn)斗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士兵之間的格斗。“兵”這個字的原義就是這種格斗的器械,比如據(jù)中國第一本字書《說文解字》的解釋,兵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械也”。 根據(jù)儒家經(jīng)典《周禮》一書的說法,西周時期中國軍隊的制式兵器統(tǒng)稱為“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后世沒有這種統(tǒng)稱,到了元代民間開始流行“十八般兵器”的說法,主要的一種說法稱這18種兵器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镋、斧、鉞、鏟、鈀、鞭、锏、錘、叉、戈、矛。 古代把各類武器按照有效距離的長短而籠統(tǒng)分為“長兵”和“短兵”,包括了格斗武器和射遠武器。為了敘述的方便,格斗類兵器姑且按照格斗時的使用方法,分掄擊類、啄擊類、刺擊類、砍擊類這樣幾大類來介紹。 “棍打一片”——掄擊類兵器 棍棒也許是人類最早用來攻擊動物或同類的武器,因此這一印象長久留在了人類的記憶里。在多種人類文化中,由棍棒轉(zhuǎn)化而來的“權(quán)杖”一直是權(quán)力的象征。歐洲的國王在王座上行使權(quán)力時,手里總是持著權(quán)杖。在太平洋各土著民族社會中,部落頭領(lǐng)標志自己身份的也是一根“大頭棒”。中國古代社會也是如此。表示父親的“父”字,原型就是一只右手舉一根權(quán)杖的象形,表示父親的權(quán)力?!墩f文解字》解釋:“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同一本書中表示長官的“尹”字,解釋是“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直觀的來看,握的也是一根棍棒。代表王權(quán)的“君”字,就是“父”和“尹”的擴大,但是加上了有權(quán)發(fā)布命令的“口”。“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 棍棒本身以后也依舊是一種主要的武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為“殳”(shu),或者稱“杵(chu)”、“杖”、“棒”、“梃”,是當時的“制式裝備”。一般的殳只是一根硬木棍,是最下等的士兵的武器,比如“徒役”就是手持殳的一排徒步的步兵。而在湖北出土的7根春秋時期的曾侯用的殳,頂端有三棱狀的銅頭。在秦始皇陵出土的30根殳,可能是作為儀仗隊的兵器,頭部包有10厘米長的圓筒銅皮。 ![]() 秦以后各代棍棒一般不再是正規(guī)軍的制式武器,而農(nóng)民在忍無可忍時舉行起義,還會“揭竿而起”、“斬木為兵”,用棍棒武裝自己。在正規(guī)軍中,經(jīng)過改良的棍棒武器只用于一些特殊的場合。有的前端加上了一些鐵刺,號為“狼牙棒”(這曾經(jīng)是蒙古重騎兵和長矛同樣熟練使用的制式武器);有的頂部是個鐵皮或硬木制作的球,稱為“骨朵”或“蒜頭”;有的用鐵鏈將兩段或三段棍棒連接起來,號為“鐵連枷棒”;在棍棒上加上刀刃,稱為“大棒”。明代名將戚繼光在鎮(zhèn)守北方邊界時,為了對付蒙古騎兵,再次將大木棍作為制式武器,規(guī)格為7尺長、2寸粗,3斤8兩重,并在大棍上加上一片長5寸的刀片,叫“加刀棍”。 金屬制成的棍棒狀武器一般稱“錘”、“椎”?!妒酚洝芬粫涊d,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隨行的勇士朱亥袖里藏一根40斤重的鐵椎,見大將晉鄙懷疑兵符的真實性,抽出鐵椎一下子就打碎了晉鄙的腦袋。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出巡,張良派出的刺客用一個120斤重的鐵椎打碎了秦始皇的副車?!墩f唐》里有尉遲恭和秦瓊“三鞭換兩锏”的故事,鞭和锏就是銅或鐵制的棍棒,圓形竹節(jié)狀的稱為鞭,四方形的稱為锏。不過實際上這兩位大將并不用鞭、锏,倒是南宋的岳云“每戰(zhàn),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但后來的說書人把“椎”改成了“錘”,畫像也畫成了兩個大圓球。北宋初年勇將王繼勛,打仗時常用鐵鞭、鐵槊、鐵楇,軍中目為“王三鐵”。 戈啄一點——啄擊類兵器 ![]() 戈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在木柄上橫綁一片刃具。在作戰(zhàn)時需要揮動木棒,以這片刃具啄擊或勾擊對方。所以后來把它歸類為“啄兵器”或“勾兵器”。刃具最早采用的是石、骨、蚌殼之類的材料,以后改成青銅。發(fā)展的形式是將刃具與木棒結(jié)合的部位加長,沿木棒延伸的部分稱為“胡”,刃具稱為“援”,在刃具后部稱為“內(nèi)”。在胡與內(nèi)上打有“穿”,以便用繩索捆綁在木柄“柲”上。而且胡與內(nèi)也都可以磨削刃口,增加殺傷力。越是到后來,戈的胡越長,穿的數(shù)目越多,而援也做成弧形。按照《考工記》的記載,戈的標準規(guī)格是:寬2寸,內(nèi)長4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約448克),柄長6尺6寸(周代8寸為1尺,每尺合今19.91厘米)。 ![]() 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兵器。至今為止還沒有在任何其他的古代文明遺跡中發(fā)現(xiàn)過類似的兵器。有人認為這是遠古的獵人受到鳥喙或獸角的啟發(fā),也有的人認為是從農(nóng)民的鐮刀發(fā)展而來。不過無論如何戈的有效殺傷范圍實在是有限,因此戈本身在秦漢以后的軍隊武庫中就再也不見了蹤影,只有它和矛的結(jié)合兵器“戟”保留了下來。 “槍挑一線”——刺擊類兵器 矛 用來刺殺野獸或敵人的銳器,也是遠古時代人們最早的工具兼武器。開始時是用獸角或尖形的石器安裝在木桿上,到了青銅時代,開始出現(xiàn)了尖鋒兩刃、后部開有安裝木柄的“銎”的金屬矛頭。從考古資料中就可以知道,商代時長矛就已被作為主要的兵器,并發(fā)展出很多的種類。戰(zhàn)國以后采用鐵制矛頭,殺傷力更大。 《周禮》“五兵”中的“酋矛”和“夷矛”,據(jù)《考工記》一書的記載,前者是步卒使用的,柄長二丈(約398厘米);后者是戰(zhàn)車上的甲士使用的,柄長二丈四尺(約478厘米)。這樣長的矛恐怕很難近戰(zhàn),只能向前直刺,屬于沖擊型的武器。后來的長矛達到這個長度的就算出奇了,比如《三國志·蜀·張飛傳》記載張飛用的長矛“長丈八”,按照當時的東漢1尺合今23.04厘米計算,張飛的長矛長度是414.72厘米,還短于周代車用長矛。 隨著魏晉南北朝時馬鐙的普及,重甲騎兵可以穩(wěn)坐在馬鐙上,手持這種4米左右長度的長矛發(fā)起沖擊,敵人很難阻擋。不過和后來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騎士一樣,在馬上熟練使用槊是一門很難掌握的技藝,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也要有相當?shù)奶熨x。根據(jù)《舊唐書》等史料的記載,唐初名將尉遲敬德(即尉遲恭)、程知節(jié)(即程咬金)等都是以這種技藝聞名。比如《程知節(jié)傳》稱:“程知節(jié),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尤其是尉遲敬德更是號為天下第一的馬槊高手?!段具t敬德傳》稱“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能夠躲避敵人的槊,而且還能夠馬上奪槊。齊王李元吉也善于馬槊,要親自和尉遲敬德比試馬槊。尉遲敬德建議齊王的槊保留長矛矛頭,自己使用的則去掉矛頭。比試幾個回合,齊王都無法刺中尉遲敬德。秦王李世民贊嘆不已,問尉遲敬德:“是奪槊難還是避槊難?”尉遲敬德回答說是奪槊難。李世民就要他去奪齊王的槊。雙方再次比試,才一會兒,尉遲敬德就三次奪得齊王的槊。齊王李元吉視此為奇恥大辱,埋伏下日后相害的伏筆。 唐宋時期長矛還成為“禁兵器”,只能由國家掌握,一般的百姓不得私藏長矛,尤其是矟。按照唐代法典《唐律疏議》的規(guī)定,家中私藏矛、矟,要判處一年半徒刑;私自制造的,加重一等處罰(判處兩年徒刑)。 戟 戟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軍隊的標準武器,史書里往往將“持戟”作為軍隊的代稱。如《史記》記載平原君游說楚王,稱“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狹義的“持戟”是指宮廷或?qū)⒛桓男l(wèi)士。著名刺客聶政刺殺韓國相國俠累,俠累身邊“持兵戟”的衛(wèi)士眾多,聶政直入案前,殺死俠累。韓信自稱原來在項羽手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持戟”。 戟的殺傷力大,適合于單人作戰(zhàn),是秦漢時期將領(lǐng)們常用的武器?!妒酚洝酚涊d項羽親自出戰(zhàn)時“被甲持戟”?!稘h書》記載西漢時“七國之亂”,灌夫的父親被叛亂的吳王軍隊殺死,灌夫“被甲持戟”沖進吳軍大營,一直殺到中軍帳下后復出,以此“名冠三軍”?!度龂尽防镉泻芏嘤嘘P(guān)戟的傳奇故事。比如董卓生性多疑,脾氣暴躁,呂布為他部將時,偶爾為了一點小事惹了他生氣,就將“手戟”(單手用的戟)扔將過去。曹操的大將張遼在逍遙津戰(zhàn)役中“披甲持戟”親自沖鋒陷陣,孫權(quán)只得退到小高地上“以長戟自衛(wèi)”。 歷史上使用戟最出名的將領(lǐng)是曹操的部將典韋。典韋原來是個刺客,曾獨自以匕首為人刺殺仇人,然后逃回所乘車輛,取出“刀、戟”和追兵“轉(zhuǎn)戰(zhàn)數(shù)里”而逃走。投奔曹操后有一次和呂布軍隊作戰(zhàn),他帶了幾十個人,穿上兩重鎧甲,不用盾牌,“但持長矛撩戟”。在對方逼近到五步左右時,“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yīng)手倒者”。平時他喜歡使用“大雙戟與長刀”,軍中號為“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大雙戟”應(yīng)該是指一矛兩戈的兩聯(lián)裝戟)。后來在張繡反戈時,他為掩護曹操,堅守中軍帳,“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余矛摧”。最后力竭被殺。 或許可能戟的制造成本比較高,或者是戟的橫擊作用不再受重視,南北朝時的軍隊一般已不再裝備戟,只有在特殊場合下,才會使用這一武器。比如南陳將領(lǐng)章昭達率軍進攻江陵,為破壞敵軍運輸軍糧的索橋,“命軍士為長戟,施于樓船之上,仰割其索”,終于斷絕敵軍糧道,得以攻破江陵城。有些將領(lǐng)還習慣用戟,如《舊唐書》記載唐代名將薛仁貴跟隨唐太宗征高麗,安地城戰(zhàn)役中他身穿白衣,手握長戟,腰掛勁弓,“大呼先入,所向無敵”。 歷代的宮廷衛(wèi)士仍然使用戟。戟也從作戰(zhàn)武器逐漸變成一種儀仗用具,有“陛戟”、“棨(qi)戟”等等名目。北朝隋唐時期的軍隊已不裝備戟,但三品以上官員的家門口,可以“列戟”12枝,顯示府邸的威嚴氣勢。比如《舊唐書》記載唐初大臣張儉,兄弟三人幾乎同時官至三品以上,三家宅院門前都樹棨戟,人號“三戟張家”。開元時大臣崔琳與兄弟崔珪、崔瑤在東都洛陽私邸門口列戟,號“三戟崔家”。韋斌、韋陟、韋由、韋縚四兄弟先后官登三品,四家同時列戟,“衣冠之盛,罕有其比”。 槍 宋代槍已完全取代原來長矛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兵器。宋代的軍事著作《武經(jīng)總要》稱“陣所適用者,莫槍若也”。種類也發(fā)展到有十多種,有步兵專用于野戰(zhàn)的素木槍、鵶項槍、四棱槍頭的錐槍、槍頭下有防奪短刃的太寧筆槍,專用于攻城的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槍,專用于守城的拐突槍、抓槍、拐刃槍、鉤槍,有騎兵專用的單鉤、雙鉤槍等等??偟奶攸c是在刺殺為主的槍頭側(cè)面也加上各種刃具以防對方抓奪,并且也起到一定的殺傷作用。明代軍隊制式槍有長槍、鐵鉤槍、龍刀槍,比較簡單。而清代軍隊裝備的槍和宋代一樣也有十多種之多。主要特點是結(jié)合戟的形式,突出槍的側(cè)擊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