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太極拳的淵源
趙堡架的傳承
王宗岳乃一介雅士,品質天資極高,從學太極大道后,多年苦研精練,至晚年拳藝已達爐火純青之境。但因道門戒律森嚴,先師留有:不忠不孝者不傳;心險好斗者不傳;輕浮賣弄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骨柔質鈍者不傳等十不傳門規(guī),所以王宗岳懷天寶數(shù)十載而不露,王宗岳年老膝下無子,僅有女兒一人。王宗岳以經(jīng)商為由,游歷大江南北,多方交流,名顯西北,人稱華北大俠。1596年),王宗岳去鄭州經(jīng)商,途徑素有習拳練武之民風的河南省溫縣趙堡鎮(zhèn),因天色已晚,夜宿該鎮(zhèn)。當時鎮(zhèn)里有許多年輕人在練拳習武,王宗岳也與鎮(zhèn)上的人一起在旁邊觀看,看到習武者中有一穿紫花布衫的青年人舉手投足頗有味道,便自語道;“這個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可教,將來定有出息。”此話正巧被旁邊一個后生聽到,便悄悄告訴了那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這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名蔣發(fā),出生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世居距趙堡鎮(zhèn)數(shù)里遠的劉村,自幼喜愛武術,練武刻苦,年級稍長即常與村里人切磋技藝。蔣發(fā)聽到此話后,斷定來人必是武林高手,便急切地趕到王宗岳下榻的旅店詢問求見,表達拜師之意。王宗岳因去鄭州經(jīng)商,忙于趕路,所以一再推托,無奈蔣發(fā)拜師心切長跪不起,只是苦苦懇求。王宗岳觀其忠厚誠實,便相約一個月后的今天在黃河岸邊相聚,此舉乃王宗岳試蔣發(fā)之靈氣。蔣發(fā)算準日期,到其日,天未明即在約定的地點恭候,正午,王宗岳如期趕到,看到蔣發(fā)如此虔誠恭敬,下定了收其為徒的決心,遂帶蔣發(fā)回山西晉陽七里堡家中學藝。
蔣發(fā)在山西共學藝七年,七年里侍師如父,苦累無輟,故而功夫長進很快。據(jù)傳,由于王宗岳年事已高,拳架多由其女代授,王宗岳于一旁指點捏架子,后人戲稱其拳架為“大姑娘架”。王宗岳精通易理尤善總結,對張三豐所著太極拳經(jīng)歌訣多有發(fā)揮與注解,蔣發(fā)也得其玄妙,藝有所成。蔣發(fā)藝成歸里之時,王宗岳將先師所傳張三豐所授太極拳經(jīng),論,歌訣,十三勢圖,以及王宗岳自己對太極拳經(jīng)論的注解論著一并授與了愛徒蔣發(fā),并再三叮囑:“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并非不傳,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以教之。倘得人不傳,如同絕嗣,能廣其傳更好?!?/p>
蔣發(fā)回到家鄉(xiāng)后,逐步深入研究,因技藝超群,并有“百步趕兔”之功而名聞鄉(xiāng)里,有“蔣把式”之稱。蔣發(fā)著有《太極拳體用論》。蔣發(fā)嚴遵師訓,擇人而傳,他在自己作褡褳與面袋兒生意的過程中,觀察了解到趙堡鎮(zhèn)的邢喜懷,收其為徒,將所學拳藝全盤授之,并將從山西王宗岳師父處所帶回的關于太極拳的理論資料傳給了邢喜懷,從此太極拳在趙堡鎮(zhèn)扎下了根,形成了脈絡清晰,資料齊全,風格古樸的太極拳趙堡架。由于此枝太極拳一直長期在趙堡鎮(zhèn)流傳且保守隱秘之風甚濃,有傳媳婦不傳姑娘;趙堡架不出村的說法,當?shù)厝朔Q之為“趙堡街架”,堡,按當?shù)胤窖阅睢把a”。蔣發(fā)為太極拳趙堡架的第一代宗師。
太極拳趙堡架第二代宗師邢喜懷,居趙堡鎮(zhèn)南街,生于明萬歷二十三年(約在1595年至1671年),邢公受業(yè)后,深研拳理,深得個中三昧,他不但拳藝精湛而且精通器械,其中他演練的春秋大刀已達極至。邢公在太極拳道的修為過程中,不斷領悟太極拳理與老子的大道思想,寫下了《太極拳道》;《太極拳說》等多篇論述傳與后人。據(jù)邢氏第十三世孫邢九純先生介紹:邢公喜懷系邢氏第四代,邢公用過的器械一代一代地傳遞保管,文革時期被當作“四舊”而毀掉,十分遺憾可惜。邢公喜懷后來把太極拳藝傳給了盟弟張楚臣。
太極拳趙堡架的第三代宗師張楚臣,原籍山西,生于明萬歷年間(約1611之1691年),在趙堡鎮(zhèn)以賣菜為生,后來買賣做大了改開了糧行。張公楚臣得到真?zhèn)髦?,藝精技奧,融養(yǎng)生技擊于一體,德高望重,授徒眾多,著有《太極拳秘傳》等論述,其門人中陳敬柏,王柏青均為太極拳趙堡架的高手。
太極拳趙堡架第四代宗師陳敬柏,生于康熙二年(約1663年至1745年),陳公原籍河南溫縣陳家溝,距趙堡鎮(zhèn)不遠,在陳公祖父陳文舉時遷居趙堡鎮(zhèn)至今。陳公敬柏人品端正,唯以誠信見聞,頗受張楚臣的賞識,因而得到張楚臣的全盤傳授。陳公得其藝后,廣收門徒八百人,弘揚趙堡架。八百門人中能得其一技之長的有十六人,能得其技藝八九的有八人,能統(tǒng)其全道的唯有張宗禹一人,張宗禹為太極拳趙堡架的第五代宗師。陳公敬柏一生對太極拳趙堡架的光大與傳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陳公后人陳學忠;陳鐵至今在趙堡鎮(zhèn)家中授拳自娛自樂。
太極拳趙堡架第四代宗師王柏青,康熙初年人(約生于1665年卒于1741年),與陳敬柏同師學藝。他習拳修道四十余年后,拳藝獨樹一幟,有一代名師之美譽,是《太極秘術》一書的編撰者。王公柏青于雍正初年匯編《太極秘術》一書時,在序中敘述了他習煉秘傳太極拳趙堡架四十余年的體悟,他著的《太極丹功義詮》;《太極拳丹功要術》均列于書中,有非常高的學術與史料價值,他為太極拳趙堡架早期資料的整理與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太極拳趙堡架第五代宗師張宗禹,祖居趙堡鎮(zhèn)大槐樹疙瘩。張公宗禹得第四代宗師陳敬柏技藝之完整,一生傳人較多,弟子中原復孔與嫡孫張彥承其技藝。張公晚年病危之際,恰只有嫡孫張彥在榻前侍奉,愛徒原復孔代師赴大名府打理生意未歸,張公遂留下遺言命嫡孫張彥代傳太極心法秘鑰。原復孔歸來為師辦理喪事后,由師弟張彥授以太極心法秘鑰,原發(fā)孔與張彥兩人由此成為太極拳趙堡架的第六代宗師。
太極拳趙堡架的第六代宗師張彥(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嘉慶十二年1807年),得其祖父秘傳后,技藝超群,攜技赴山東等地遍訪武林名家,印證太極法要,一路除暴安良,曾于山東曹州府斬巨蟒除邪惡,被當?shù)匕傩兆u為神手張彥,設神牌供之,香火盛及多年。據(jù)張彥第二十代后人張拴介紹,張彥系張氏家族第十五代,張彥得張氏家族第十三代張公宗禹之太極衣缽后,成為太極拳趙堡架第六代宗師,在友人陳鵬先生的推薦下,收陳清平為徒,這些事情張氏家族代代傳講。張彥將太極拳藝也傳給了兒子張應昌(趙堡架第七代);張應昌傳張汶(趙堡架第八代);張汶傳張金梅(趙堡架第九代);張金梅傳張敬芝(趙堡架第十代)。
太極拳趙堡架第七代宗師陳清平,約生于一七九五年卒于一八六八年,其祖居趙堡鎮(zhèn)西南面三華里處的王圪垯村。自其父陳錫恪在趙堡鎮(zhèn)開糧行定居趙堡鎮(zhèn)以后,陳清平子承父業(yè),認真打理,陳氏糧業(yè)興盛,家庭生活殷實,是當時趙堡鎮(zhèn)的一大富戶,有三房妻妾。陳公清平得神手張彥之傳授,深究細研,拳藝臻于化境,嘗于趙堡鎮(zhèn)南門永安寺設場傳藝授拳。門人中著名突出者有:(子)陳景陽;(趙堡鎮(zhèn)人)和兆元;牛發(fā)虎;張漢;(河南溫縣人)李景彥;李作智;(河南沁陽人)任長春;(永年人)武禹襄等。
陳氏架的產(chǎn)生與流傳
陳家溝地處河南溫縣,與趙堡鎮(zhèn)相毗鄰,距趙堡鎮(zhèn)西南僅五六華里。趙堡鎮(zhèn)(隸屬懷慶府)到了明朝是一個大的水旱碼頭,是個大的集鎮(zhèn),陳家溝與趙堡鎮(zhèn)的人民世代交往,友好相處。據(jù)陳正雷著《陳氏太極拳術》一書載:“陳氏始祖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后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洞縣。明洪武7年(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今沁陽)。因始祖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xiāng)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莊(解放后,陳卜莊并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莊)。先祖后因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楊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氏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祖陳卜居溫縣后,為奠定家業(yè)基礎,偏重于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yè),人繁家盛。為保衛(wèi)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1711年陳氏十世祖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關于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陳氏九世祖陳王廷記起。”
中原尚武,溫縣是習武之鄉(xiāng),陳氏家族世代傳習祖?zhèn)髋诖罚愂吓诖返馁哧愅跬ⅲ?600——1680)聞趙堡鎮(zhèn)蔣發(fā)師傅正在向趙堡鎮(zhèn)的邢喜懷等傳授自山西帶回的太極拳藝,心生探求之意,便將蔣發(fā)請至陳家溝,禮遇有加。因陳氏乃當?shù)赝?,陳王廷也是有身份之人,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自然不能隨便拜師。蔣發(fā)便以友誼之由傳授陳王廷太極拳,幫助陳王廷改進祖?zhèn)鞯呐诖?。因陳王廷有文化(庠生),對易理道?jīng)有一定基礎,所以很快便將蔣發(fā)所教太極拳融進祖?zhèn)鞯呐诖分?,形成了獨具特點的太極拳陳氏架(陳家溝后人稱其為陳氏太極拳),唐豪顧留馨所提“陳王廷造拳一說”,恰當?shù)恼f法是陳王廷改進與發(fā)展了陳氏祖?zhèn)鞯呐诖?。因為在王宗岳傳出《太極拳譜》之前,在陳氏拳留世的所有資料中未提及太極拳字樣,更未提及太極拳“八法”之要領。
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子云亭。學太極拳藝于父親陳秉旺,鉆研太極拳之奧秘,得獲大成。太極大道真髓造就了陳長興寬廣的胸懷,他一改陳氏拳只教本家,不傳外姓的狹隘的農(nóng)民意識,普傳拳法,廣結善緣,傳太極拳于外姓弟子楊祿禪,楊祿禪藝成后進京傳太極拳藝于王公貝勒,使太極拳為天下廣聞,陳公長興之功德,善莫大焉,彪炳千秋。陳氏后代名手輩出,代不乏人。近百年來代表人物有:陳發(fā)科(1887---1957);陳照丕(1893——1972);陳照奎(1928——1981);陳照旭(1909——1960);陳小旺;陳正雷等。
楊氏架的產(chǎn)生與繁榮
河北省永年縣,古稱曲梁郡。北魏改名廣平郡,北齊改置廣年縣,隋改稱永年縣。到明清兩代,這里已成為河北南部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太極拳楊氏架第一代宗師楊祿禪就生活在這里。
當時“太和堂”藥店,名叫“泰和堂”,因經(jīng)營有方,所以買賣興隆,由此招來強盜與無賴的紅眼。時“泰和堂”第五代堂主陳德瑚,因不滿市井無賴的盤剝,便萌發(fā)習武去邪的念頭,聽說老家陳家溝村武師陳長興,因習練趙堡鎮(zhèn)所傳太極拳,并廣教陳氏外姓子弟,破壞了“陳家拳不教外姓,也不得摻學外來拳法”的規(guī)定,被族人議決不準陳長興在村中再教陳氏炮捶。他本人只好外出走鏢為生?,F(xiàn)陳長興正歇業(yè)在家,閉門自修太極功夫。陳堂主誠邀陳長興公至永年教拳。陳長興被請到永年后,凡陳氏子弟及店員均一起從學,以備藥店保安之需。由于太極拳非短時間可以練好致用,所以陳長興到永年后仍教陳氏炮捶。而為保安之目的,硬拳炮捶極為實用,往往只需一年就可練成致用。
在一年的聘期里,陳公長興觀察二人體性,認為二人與太極拳的傳承規(guī)矩相符合,于是決定把太極拳傳給二人。但由于聘期已滿,便征求二人意見。二人均向陳公表示畢生學武練功的大志,于是陳公攜二人回陳家溝單獨修煉太極拳藝。泰和堂主從此方明白太極拳傳自武當山太和殿,為壯大藥店聲名,乃將店名“泰和”改為“太和”。時楊祿禪十六歲,李伯魁比祿禪年長二三歲。從此師徒三人寒來暑往,十年苦練。
祿禪約二十六歲時返回永年,自覺學有所長,并應邀赴太和堂教拳。授拳期間,時有前來比武的拳師。但比武之中,祿禪多有敗績。祿禪于是痛下決心再下陳家溝深造。此時李伯魁專心于道學氣功之修為,無心再深煉太極拳,所以祿禪回永年的第三年只好獨自二下陳家溝。又經(jīng)過八年的悉心修煉,終于突破有礙,獲證太極道法。當時有家信告知長子鳳侯早殤,于是回到永年,時值農(nóng)歷新年,有同鄉(xiāng)習武之人聞祿禪歸來,乘相互作揖行禮之際,攻擊祿禪。豈知剛一接觸,即被捋跌引化放翻在地。于是同鄉(xiāng)習武者均奔走相告,言楊祿禪從陳家溝辦回了“好貨”。稱祿禪學會了“棉拳”與“粘拳”。
楊祿禪回永年后,首得其傳者為武禹襄。后來武禹襄托其在北京刑部四川司任員外郎的哥哥武汝清介紹楊祿禪到北京天義醬園張家教拳。張家是個富商,多有武師。初至張家時,祿禪盤煉了一趟太極拳架,張家武師見楊祿禪其貌不揚,所演煉拳架似摸魚摸蝦之狀,于是不屑一顧地問道:“你練的是那一路功夫?”楊祿禪答道:“粘棉拳”。武師繼而又問道:“此拳能否打人?”楊祿禪斷然答道:“除銅人;鐵人;石頭人不能打以外,凡是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都能打?!彼炫c武師比武于庭院中。雙方剛一交手,武師即被楊祿禪拋跌于丈外。祿禪也旋即告辭。張家主人知祿禪身懷絕技急忙央求武汝清代為說情挽留,并另設盛宴禮遇有加。從此楊祿禪在張家教拳,后又任旗營教練,至同治五年,應聘入端王載漪府傳拳授藝。
楊祿禪后又召次子班侯;三子健侯進京教拳,一時楊家父子名冠京華。祿禪公于王府教拳期間曾與八卦掌宗師董海川;形意拳大師郭云深切磋交流技藝,結為友好之交,成為傳世佳話。
楊氏架宗傳之所以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作了修改,是適應現(xiàn)代社會功利主義的需要的,并非楊氏架傳人把祖宗的精華故意弄得清湯淡水,實際上楊氏架的傳法符合古人所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以及道德經(jīng)上所言:“大道本夷,而民好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的精神的。今天人們論及太極拳仍然推崇楊氏祖孫三代的業(yè)績。
楊氏架宗傳習練原有大;中;小架之三種煉法。此法乃遵循太極拳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由大圈至中圈,由中圈再演至小圈,圈圈相連,以至若無圈之境,此道非下苦功;流大汗不能成功,然而,今天的人們練拳已不能象前人那樣肯出大力;下大功夫了。
田兆麟(1891——1959),又名紹先,北京人。兄妹四人,排行第二,幼年喪父,長兄走失;田公兆麟遂成家中唯一男丁。全家生活靠田兆麟老母洗滌縫補艱辛度日,田公兆麟八歲時便被迫輟學,在自家門前設攤兒賣水果養(yǎng)家糊口。太極拳楊氏架第二代宗師楊健侯的府第距田家不遠。楊健侯經(jīng)過長時間地觀察田公兆麟,發(fā)現(xiàn)田公乃修為太極拳的合適之才,遂于田公兆麟十三歲那一年,親自征詢田公意見,田公雖然滿心喜歡,但有飽腹之憂,更不用提束修一事。楊公健侯愛才心切,佛心已動,攜田兆麟歸家,從此與少侯;澄甫兩位公子同宿共餐,由楊健侯公執(zhí)鞭傳教,三人日夜苦練太極拳神功秘術,歷時七年,對楊氏大中小架精粹,悉數(shù)諳熟于身,并遵健侯之命正式拜帖于少侯門下。
吳氏南北架的形成
全佑(1834——1902),滿族,武功超群,任王府護衛(wèi)。楊祿禪父子在京傳授太極拳時,與王公貝勒同學,鑒于封建的等級制度,奉楊祿禪之命均拜班侯為師,其拳藝仍多為楊祿禪傳授。全佑與同學萬春,凌山為當時的佼佼者,人稱三人技藝得楊祿禪公之筋;骨;皮。全佑拳架仍宗法楊氏祖架,全佑公將太極拳拳藝傳給其子吳鑒泉;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等。
吳氏南北架以楊祿禪為宗師,奉張三豐為太極拳祖師,迄今桃李遍布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國際地區(qū),在各地建立了太極拳吳氏架組織機構。是除楊氏架之外,傳播范圍廣泛的太極拳拳架。
吳氏架的傳承分為社會架與傳統(tǒng)架。社會架主要以辦學收費為目的,所以少有內(nèi)在操法。而傳統(tǒng)架與太極心法則仍以拜門嫡傳為主,保留有宗風真髓。
楊禹廷(1887——1982)(又名瑞霖;雨亭),終生課徒為業(yè),北京及北方地區(qū)吳氏架傳人多為其所傳。楊禹廷的弟子中著名者有:王培生;王輝璞;馬有清;李秉慈等。其中王培生先生一生輔師教學,拳學造詣頗深,著述較多,門徒廣眾,是當今吳氏架傳人中碩果最豐者之一。
武氏架的問世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號廉泉,河北永年望族,教書為業(yè),以子孫顯貴,被朝廷增封為中憲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級。楊祿禪自陳家溝學成太極拳藝回歸故里,居永年“太和堂”藥店,太和堂藥店承租的房產(chǎn)正是武禹襄家的。時楊祿禪名聲顯揚,武禹襄公雖儒雅翰林風范,但內(nèi)藏武俠之心。據(jù)李亦畬《太極拳小序》載:“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易授人,僅能得其大概”。1852年武禹襄奉母命,往河南舞陽縣探望長兄澄清,時武澄清官居河南舞陽縣知縣。經(jīng)太和堂主陳德瑚介紹,繞道溫縣趙堡鎮(zhèn),拜訪了當?shù)刂奶珮O拳師陳清平(1795——1868)。
陳清平是太極拳趙堡架的第七代宗師。當時正為一場官司所牽連,懷慶府(清時溫縣歸懷慶府管轄),知府大人與武家交情很好。武禹襄便煩請知府大人替陳清平了結了官司。陳清平對此深為感動,繼而知道武禹襄是為學拳問藝而來,遂留武禹襄在趙堡鎮(zhèn)居住月余,將拳藝奧妙盡授武禹襄,以示謝意。由于太極拳趙堡架有“趙堡拳不出村”的舊習,所以陳清平傳贈給武禹襄的王宗岳注解的《張三豐太極拳論》一事,自然不能告知于外人,所以就有了后世關于禹襄的長兄武澄清在舞陽縣任上從北舞渡一鹽店獲太極拳譜轉交武禹襄的故事。但是不管此事具體之由來,武禹襄確實是在得此太極拳譜之后,多有參悟,更有新的闡述。
按照太極拳的傳授方式,月余時間充其量是溜架階段,況且武禹襄已是四十歲的中年人。所以,可以斷定,武禹襄在月余的時間,是向陳清平請教太極拳的內(nèi)在秘要,比較合乎實際。應該說武禹襄之拳架得之于楊祿禪,拳理心法得之于陳清平。武禹襄是一介文儒,平素注重外表體統(tǒng),長袍馬褂格外整齊,操拳弄腿自然要有所照顧。武禹襄經(jīng)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形成了流傳于世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太極拳武氏架。
武禹襄根據(jù)心得撰寫了:《太極拳論要解》《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論和習拳要詣。
郝為真一生授徒甚多,除次子郝月如(字文桂)(1877——1935)外,本縣有李福蔭(李啟軒之孫),韓欽賢,李槐蔭(李亦畬之長孫),張振宗;范念祖等。順德府有李圣瑞;李香遠;郝中天;王延九;申文魁;申武魁等。清河縣有閻志高等。其余尚有:任縣王其和;劉東漢;隆堯縣孟和春,毛根元;郭三剛等也都直接或間接得到郝為真先生的指導。李亦畬過世時,其次子李遜之(1882——1944)年方八九歲,其太極拳技也多為師兄郝為真代師傳授郝為真成名后,于一九一二年進京訪友,因年事已高,染病于京城,蒲陽孫祿堂久仰郝為真之名,聽說郝為真病困一事,立即將郝為真接到家中細心照料。郝為真病愈后,十分欽佩孫祿堂的為人,無以為報,遂將太極拳武氏架各種竅要奧秘合盤相告。
孫氏架的崛起
孫祿堂一代國術大師,諱福全,晚號涵齋,河北省完縣東任家疃村人。生于一八六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時與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孫公早年精研形意拳,師從李奎元,復從郭云深兩名形意名宿,共十一年,期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公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公于形意拳的造詣能夠超越前輩。繼而,孫祿堂為鉆研拳與易的關系,又從程廷華研習八卦掌數(shù)月,多有心得,技藝精深。而孫公只身徒步壯游南北十一省,歷時兩年,南宗北岳,名山大剎,訪大隱,會高手,從此名揚武林。
(一) 極盡柔順中和之至。
和氏太極拳簡史
河南溫縣趙堡鎮(zhèn),是近代太極拳發(fā)源地之一。清末太極拳家和兆元就誕生在這里。一代宗師和兆元始創(chuàng)和式太極拳,至今有一個半世紀,傳承達八代。
和兆元(1810 –1890年)溫縣趙堡鎮(zhèn)人,趙堡太極名師陳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進京供職,曾統(tǒng)領皇宮大內(nèi)侍衛(wèi)(據(jù)傳)。因屢有功績被皇室例封為“武信郎”。在京期間,他廣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廣益,反復實踐,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帶內(nèi),周身順遂渾圓,由內(nèi)達外,陰陽變易莫測”的理論。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yǎng)身于一道,既保持趙堡鎮(zhèn)原傳太極拳傳統(tǒng)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極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稱為“趙堡太極拳”。
和兆元晚年歸里,處世低調,除傳子和潤芝、和敬芝、孫和慶喜、苗彥升外,只在趙堡鎮(zhèn)附近傳播。
和慶喜,字福棠(1857—1936),和潤芝長子,是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他自幼隨父習拳,又深得祖父真?zhèn)?。慶喜公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開山收徒,視學者年齡、體質、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學有方。一時間趙堡鎮(zhèn)及周圍各地習拳之風盛行,從學者如流,在短短數(shù)年內(nèi),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學信(侄)、和學敏(子)、和學惠(侄)、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陳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懷絕技之門徒,這些傳人成為日后傳播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