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曹操 東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作者登臨碣石看到了怎樣的景象?請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
答:那蒼茫浩瀚的大海上,無邊無際,海中山島突兀聳立。山島之上樹木豐茂,生機盎然。隨著陣陣蕭瑟的秋風,海面上洪波巨瀾,洶涌起伏。
2、自選角度賞析詩句。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答:實寫海水和山島,采用了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動態(tài)的“蕩漾的海水”、“洪波”和靜態(tài)的“聳立的山島”、“草木”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宏偉遼闊和驚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虛景,是詩人的主觀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宏偉的政治抱負——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
3、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胸襟和抱負?(詩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過對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氣勢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統(tǒng)一中國的雄心壯志。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1、詩歌為何選取“楊花”“子規(guī)”來寫?
答: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guī)”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他總是悲哀凄慘的啼叫著,暗寫詩人的悲痛之情。詩人選取“楊花”、“子規(guī)”,渲染了傷感的氛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從修辭角度,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div style="height:15px;">
答: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擬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無情月變成知心人,穿越時空追隨友人,表達了對友人遭貶遠行的友人的無限關(guān)心、思念和同情。也抒發(fā)了對官場傾軋的憎惡。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1、用形象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展現(xiàn)的景象。
答: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齊平了,視野也因之開闊,靜靜的水面上和風吹拂,風向不偏,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的江天上。
2、說說“闊”和“懸”的妙處。
答:“闊”字表現(xiàn)出“潮平”,“懸”字寫高高直直掛著的樣子。風順風和,風兒高懸?!伴煛焙汀皯摇眰魃竦谋憩F(xiàn)出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美景。
3、分析“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強烈思念之情。
4、任選角度,簡要賞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xiàn)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頓生思鄉(xiāng)之情。
(3)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xiàn)了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與“入”用了擬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兩句詩對偶工整,形象生動。
5、寫出“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大意。
答:在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正從海上升起,舊年將盡未盡之時,春天的氣息已經(jīng)來到江上。
6、這首詩表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鄉(xiāng)愁鄉(xiāng)思之情(“思鄉(xiāng)之情”、“鄉(xiāng)愁”亦可)
7、“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lián)歷來膾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請說說妙在何處。
答:“生”“入”采用擬人手法,將“日”和“春”人格化,賦予它們?nèi)说囊庵竞颓樗迹?分)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中蘊含哲理(1分)。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游子孤寂愁苦和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
2、前三句描繪了九種景物,生動的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請站在“斷腸人”的角度描繪這幅圖畫。
答:深秋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紛。帶著滿身的疲憊,我騎著羸弱的瘦馬,獨自在古道上緩行。繞過纏著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鴉雀在樹梢盤旋,時時悲啼。走過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橋畔稀疏的村社里,幾戶人家已升起了裊裊炊煙。
3、這首小令在寫法上有何特點?試舉一例簡要分析。
答:(1)運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選用“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和西下的“夕陽”等景物,將“斷腸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達了詩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運用了靜景和動景相映襯的手法。如處于動態(tài)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tài)中的“小橋”“人家”相映,這種安適、幽靜的環(huán)境,使淪落異鄉(xiāng)的“斷腸人”更添悲戚。
(3)運用了大量的名詞。即用“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組成了一幅蒼涼的深秋晚景圖,抒發(fā)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閱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①,完成第7題。(6分)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①本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所作。
小題1:詩中寫景并點明時令的詩句是 。(2分)
小題2:賞析第二句中“入”和“流”的妙處。(2分)
小題3: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2分)
小題1:峨眉山月半輪秋
小題2:“入”和“流”兩個連用的動詞,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點出秋夜行船之事。
小題3:抒發(fā)詩人初離蜀地,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注:①李龜年是唐朝開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書監(jiān)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shù)。③崔九:就是崔滌,當時擔任殿中監(jiān)。
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樂師,擅長唱歌。因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寵幸而紅極一時?!鞍彩分畞y”后,李龜年流落江南,賣藝為生。
1.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微的現(xiàn)實的無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
2.“落花時節(jié)”有什么特殊含義?
答:比喻國運衰微,人生落魄,盛時不再。(不只是寫景。不僅點明暮春時令,而且隱喻著彼此飄零、社會動亂、民生凋敝等家國之情。)
3.賞析后兩句詩的表現(xiàn)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現(xiàn)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襯離亂世事和沉淪身世。思想感情:抒發(fā)對時世之凋敝喪亂與人生凄涼飄零的感慨之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 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
注:此詩寫于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之時。
【注釋】
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
⑵強:勉強。登高:重陽節(jié)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zāi)禍的風俗。
⑶憐:可憐。
⑷傍:靠近、接近。
1.這首詩寫了_____這一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從本詩_______、______等詞語可以看出。(3分)
2.“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現(xiàn)的?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答案要點】:重陽節(jié);(1分)“九日”、“登高”、“飲酒”、“菊”等(2分)。
2.【答案要點】:兩句詩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寄托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2分)詩人一是直接抒情,“遙憐”一詞將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和擔憂直接表現(xiàn)出來;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繪了長安故園紛飛的戰(zhàn)火,斷垣殘壁間叢叢寂寞開放的菊花,以寫故園菊來寫故園長安,讓讀者仿佛看到一幅鮮明的戰(zhàn)亂圖,從而形象地表達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和對國事的憂慮。
夜上受降城①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③,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注:①受降城:唐時為防御突厥而筑的邊地要塞,在今甘肅省靈武縣。
②回樂峰:指回樂縣境內(nèi)的烽火臺,在受降城附近。
③蘆管:樂器名,軍中多用之。
8.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運用了怎樣的藝術(shù)技巧?(5分)
9.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簡要分析作者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8.詩歌前兩句寫了大漠在像霜一樣潔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間景象?;蛘叽稹八蒲贝竽叭缢痹律珗D?;蛘呋卮鸫竽乱箞D。(2分,意思對即可給分) ①詩人采用比喻修辭方式將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將明月比作嚴霜,生動而形象地寫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對偶 ③上句仰觀,下句俯視,俯仰之間,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氣侵人,描繪了邊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詩歌前兩句通過寫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環(huán)境的凄清與寒苦,為下兩句寫戍邊將士思鄉(xiāng)奠定情感基調(diào)。(3分,答對其中任意一點即可給分)
9.詩歌寫戍邊將士聽到蘆笛聲而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給分)詩歌前兩句通過寫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環(huán)境的凄清與寒苦,為寫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后兩句則通過寫 “蘆管”聲的橫空而出,立刻引發(fā)了戍邊將士的鄉(xiāng)思之情。(4分,能結(jié)合詩歌中的具體詩句展開分析思鄉(xiāng)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給分)劉禹錫《秋詞》鑒賞閱讀試題答案及賞析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注]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開始,寫悲秋的人不可勝數(shù)。②“晴空”二句:《詩經(jīng)?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詩即取其意。秋高氣爽,碧空如洗,一鶴沖霄,氣概昂揚。
(1)一、二兩句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現(xiàn)的?
答:一、二兩句表露了劉禹錫樂觀豁達的心境。是將古人的悲秋與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來表現(xiàn)的。
(2)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么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有何深意?
答:劉禹錫在詩中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目的是借托鶴沖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奮發(fā)向上的積極精神。
另:①歷代文人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②本詩作者借助“排云之鶴”,來表達對秋的迥異態(tài)度。請寫出你對本詩中“鶴”的形象和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的簡要理解。(50字左右)
①落葉、悲鴻、衰草、枯木
②劉詩中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云直上,矯健凌厲,體現(xiàn)了激越向上,積極樂觀人生態(tài)度。
夜雨寄北(李商隱"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第二句除寫漂泊異鄉(xiāng)時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還暗示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暗示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和不得歸之苦,以及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的郁悶、孤寂。
2、三、四句明明寫今日離情,卻設(shè)想未來相逢,相逢之日再訴今日離情。詩人為何要這樣寫?
答:這樣就以未來的樂,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歡樂。曲折深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試題:
(1)詩中“僵”與“孤”,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處境?它們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為臥病在床,孤苦無助,其作用是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答:表達了作者要為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國家而獻身的強烈愿望。
3、詩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現(xiàn)實情景的描繪,又象征什么?
詩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現(xiàn)實情景的描繪,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運芨芨可危)。全詩抒發(fā)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終古
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解不平.
公元1882年秋,十七歲的
譚嗣同,從湖南故鄉(xiāng)赴甘肅父親任所途中,經(jīng)過陜西潼關(guān),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yīng),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
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