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明天又將迎來孩子的入學季,但是很多的爸爸媽媽就開始變得焦慮起來,像之前鄧超送等等去幼兒園,孫儷還嘲笑他比等等哭的還厲害;我朋友的孩子今年也要去上幼兒園了,我看到她就一直捧著手機,不停地查看監(jiān)控,才過去半小時,他就看了不下10次,還和我們念叨:“小寶在幼兒園會好好吃飯嗎?尿褲子了,老師會給他換嗎?”。上了小學的家長們就更加焦慮了,擔心孩子課程跟不上,會不會被同學欺負。
反正中國父母的擔心總是沒完沒了,因為不停的擔心讓他們陷入一種焦慮和不安中,還會給孩子造成莫名的壓力。像《小歡喜》中,宋倩的焦慮來自于自己離婚之后,自己的情感無處安放,就一股腦地對喬英子實行了控制;童文潔的焦慮來自于方一凡的成績不好,可讓他操碎了心;而季勝利的焦慮則來自于因為長期的留守,怕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所以每個家庭都有屬于自己的難處和焦慮,想要做個不焦慮的父母,我們可以考慮這樣做:
我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公敵,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孩提時期,我們的身高體重會用來做比較,還有走路、跑步、會稱呼也統(tǒng)一被列入到了父母的比較的行列中。等開始上學后,發(fā)現(xiàn)被比較的項目更多了,學習成績,才藝能力,聽不聽話也開始被列入比較的范圍,甚至會有家長覺得別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我家的孩子沒有去就會落后,覺得沒有幾項才藝技能,我的孩子是不是就會缺乏競爭力了。
反正是越比就越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好,漸漸地進入到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在父母的攀比中,焦慮進一步地進行升級,而且這些壓力也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讓孩子感到壓力巨大,苦不堪言。那么家長需要做些什么呢?請父母們放下所謂的攀比心理,不要和別人比,嘗試著去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有點和閃光點,接受孩子和別的孩子的差異,一切都看的開一些。這不僅是對孩子的解放,也是對自己的解壓。
我們很多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就是我們自己的附屬品,很多的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和理想轉移到孩子的身上,認為孩子就該幫助他完成未完成的夢。其實則不然,現(xiàn)代教育其實是講究界限的,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并沒有辦法選擇自己能否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父母或是因為相愛,或是為了延續(xù)敬意,才會制造出這個可愛的小生命。既然你們讓他降生到這個世上,那么我們就需要對他負責,我們確實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物質和時間,但是它卻帶來了一般人買不到的快樂、幸福。
既然他是上天給予我們最好的饋贈,那么為什么總是將自己凌駕于他之上呢,有些時候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孩子才會嘗試和你做朋友,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讓孩子變成我們的從屬和替代,他不是我們的私人財產,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權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他做的對我們可以鼓勵他幫助他,做的不對我們也要及時地制止,幫助他走回正途。我們作為父母沒有權利替他做決定,卻可以做他的人生導師。
漫畫家?guī)酌拙驼f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在初中的時候,它說不想上學,父親也沒有反對,尊重他,讓他遵從本心,也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現(xiàn)在的大漫畫家,想想如果父母堅持讓他讀書,不讓他畫畫,哪還有幾米什么事,
有個著名的笑話是這樣說的“有只雞不會飛,就下了個蛋,希望那個蛋孵出來后的小鳥來代替自己飛?!边@個故事中,我們不就是那顆蛋,而父母就是就是哪個雞。為了讓上好學校,甚至能夠傾其所有打關系,報名輔導班,只是為了孩子能夠超越自己,突破固化的階層,走上人生巔峰。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普通人,過普通的日子,盲目制定的目標切勿太過于不切實際,否則真的是無形地給孩子和自己徒增壓力和煩惱。請把孩子當做一個普通人,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樣也挺好。
想要做不焦慮的父母,我這3種方式可以嘗試一下,相信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