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xiàn)代人角度來看,漢武帝雖然打光了帝國的老底,開疆拓土的成效確實比唐太宗大,但從古代人的角度來看,漢武帝和唐太宗根本沒有可比性。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作為一個紙上談兵的現(xiàn)代人,你覺得這倆皇帝不分高下,但假如你是一個古代人,不管是平民、士兵還是文臣還是武將,你愿意生活在哪個皇帝治下?
在這一點上,唐太宗幾乎沒有敵手。
李世民登基的時候,可以說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不僅掃平了諸侯,還干掉了比自己更強大的對手李建成集團,軟禁了開國皇帝李淵,此后不過幾年時間便天下歸心。
開國皇帝是個什么概念?不管歷史怎么淡化,從李淵的建國經(jīng)歷來看,他雖然比不上劉邦、朱元璋那種白手起家的,但至少也是楊堅、朱棣那一級別的。殺掉太子再軟禁一個開國皇帝并迫使他禪讓有多難?歷史上只有李世民一個人做到過。
而劉徹許諾金屋藏嬌才坐上帝位,熬死了竇老太太才掌權,從掌權經(jīng)歷上看,劉徹的能力就輸了李世民一大截。
從皇帝本身來看,李世民才能更強,更了解戰(zhàn)爭,懂得什么時候能打,什么時候不能打,能打的時候怎么打,不能打的時候怎么辦。而劉徹是真正的窮兵竇武,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打,能動手絕不考慮其他手段。
李世民追求的是“萬國來朝”,劉徹追求的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兩個目標不在一個層面上,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而結果是二人都實現(xiàn)了目標,李世民當上了“天可汗”,劉徹打下了更大的疆域。這種疆域對現(xiàn)代人來說意義很大,但對當時的漢朝來說,最大的意義是解決了邊患。除了減少了戍軍之外,幾乎沒有帶來其他經(jīng)濟利益,漢朝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強大。
再來看二人的朝臣班底。
文臣方面,劉徹和李世民都不缺人才,其中李世民的文臣集團的能力可以說是溢出狀態(tài),而劉徹的也完全夠用。
但不同的是,劉徹剛剛依靠儒家思想實現(xiàn)了中央集權,對權力抓得很緊,而李世民偏向于道家思想,知人善用,納諫如流,樂于分權。也就是說,貞觀朝的文臣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積極性也更高。
李世民的文臣都是經(jīng)歷過開國戰(zhàn)爭的,懂得戰(zhàn)爭具有什么樣的破壞力,知道怎么去配合戰(zhàn)爭,同時減小對生產(chǎn)的影響。他們極少會采用不計代價的消耗戰(zhàn)打法,打不下來要么會放棄,要么會想辦法智取,能打下來也會盡量用精兵奇襲,或者用計逼迫對方投降,戰(zhàn)爭損耗較小。
而劉徹的文臣要么是沒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純文臣,要么是武將轉職,在皇帝一心要戰(zhàn)的情況下,他們會壓榨國力來配合戰(zhàn)爭。而且,漢武帝一朝,被匈奴壓制久了,皇帝又愛面子,有戰(zhàn)功不吝重賞。當時通過砍人頭封侯再轉文職是一條升官捷徑,大臣參與戰(zhàn)爭收益比較大,所以從上到下都熱衷于戰(zhàn)爭。
武將方面,李世民麾下那一批經(jīng)歷了開國戰(zhàn)爭的武將綜合素質無疑更高,極少有庸才,即便跟任何一個朝代開國武將集團相比都不遜色,多線開戰(zhàn)往往能多線取勝。
而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武將集團中,由于裙帶關系嚴重,不乏公孫敖、李廣利這樣的平庸貨色。雖然最后還是打贏了,但無疑加重了軍隊的損耗。
再來看雙方擊敗主要對手的過程。
雖然時代不同不好對比,但匈奴和突厥都是東亞霸主,游牧民族,不同的是匈奴比較團結,而突厥自隋文帝起便被開始分化,所以到了唐太宗年間,實力已經(jīng)不如漢武帝時期的匈奴。
漢武帝對付匈奴的打法是,先攢出一支強軍,然后找到敵人,消滅敵人?;羧ゲ∧欠N以精銳騎兵千里奔襲迂回穿插的打法是出乎了漢武帝意料的,這種打法速戰(zhàn)速決,損耗較小,但士卒必須精銳,且必須以大軍正面牽制匈奴主力為前提。
霍去病這種機動戰(zhàn)術在當時是一大創(chuàng)舉(一如項羽),但漢武帝時期的主要戰(zhàn)略思想還是正面決戰(zhàn),除了霍去病之外,其他人都不敢用或者用不好機動戰(zhàn)術。比如那個迷路的梗,當時迷過路的可不止李廣一個人,連張騫都迷過路。
后期霍去病帶的兵越來越多,損耗也越來越大,他和衛(wèi)青各帶五萬兵出塞那一次,十四萬匹馬只回來三四萬匹,人員和物資損耗這種煞風景的事史書不太愛提,但可以腦補。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zhàn)歷時44年,殲滅匈奴總人數(shù)累計約15萬(不計俘虜?shù)陌傩眨?,自身損耗多少無法統(tǒng)計,過程太復雜了,不細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到最后也沒能斬草除根,漢武帝晚年,匈奴擊敗漢軍再度掌控漠北。
唐太宗采用的則是延續(xù)隋朝的分化突厥逐個擊破的打法,作戰(zhàn)時注重時機,將領也是計謀百出。渭水之盟時突厥還是強于唐軍的,但僅僅幾年之后,唐太宗在外交戰(zhàn)取得成果(突厥內亂),并遭遇雪災引發(fā)饑荒的情況下就開始反擊。
在唐擊敗東突厥的關鍵戰(zhàn)役,李靖通過間諜探知頡利可汗斷定唐軍不敢孤軍深入的心理,只用三千精騎突襲定襄,同時李勣在另一條線上擊潰突厥。頡利可汗倉皇而逃并假意請降,準備逃往漠北,被李靖識破。李靖覺得突厥尚且人多,不能受降,否則后患無窮。于是,唐方假意和突厥談判使其放松警惕,李靖率一萬精騎突襲,殺敵一萬多,俘虜十幾萬人。頡利可汗率萬余人北逃被李勣阻攔,最后被張寶相活捉,送往長安跳舞。
這就是唐滅亡東突厥的大致過程,雖然出動了十幾萬軍隊,但時間不過幾個月,輕松寫意,斬草除根,損耗相對不大。
后來遠征吐谷渾亦是如此,吐谷渾接戰(zhàn)不力后燒毀牧草開始避戰(zhàn),企圖將戰(zhàn)爭拖入持久戰(zhàn)。唐軍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在荒漠中奔襲三千里,最后滅國,前后不到一年時間。
漢武帝和唐太宗面對外敵都是從打不贏到能打贏,軍隊都很強,但不同的是時代的局限和皇帝本身的能力(尤其是選用將領方面)決定了戰(zhàn)爭的方式和結果。
漢武帝憑自身喜好來選用將領,麾下領兵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寵臣,其他人很容易受到排擠。
衛(wèi)青第一次出征的時候沒有戰(zhàn)爭經(jīng)驗,但直接被封為車騎將軍獨領一軍,和老將李廣平起平坐,主要原因是漢武帝想讓他立功封侯。這樣的例子不只衛(wèi)青一個,漢武帝經(jīng)常會做這種事,想讓誰封侯就讓他跟著去打匈奴混軍功。所幸衛(wèi)青給力,后面又因為裙帶關系給了霍去病領兵的機會。
但除了衛(wèi)霍二人之外,當時的武將集團剩下的將領,年老的李廣還算過得去,其他人真的很難稱得上名將。這導致了衛(wèi)霍死后,漢軍的戰(zhàn)斗力急轉直下,和匈奴后期的戰(zhàn)爭中再也沒有獲得過大勝,甚至在漢武帝晚年丟了漠北。
像公孫敖那種甚至連合格都算不上,他純粹就是來混軍功封侯的。他主要有六次領兵出戰(zhàn)的經(jīng)歷,其中兩次獨自帶兵,損失摻重,按律當斬,第一次花錢贖為庶民,第二次居然詐死逃去了民間。其中三次跟在衛(wèi)青身邊,第一次混到了封侯,后面兩次無功。其中一次跟著霍去病玩千里奔襲,迷路,按律當斬,花錢贖為庶民。就這種人,在衛(wèi)霍死后,竟然和李廣利一起被漢武帝扶為主將,不知道漢武帝是什么眼光。最后他兵敗按律當斬,也不知道是不是沒錢贖了,詐死,逃去了民間,幾年后被逮捕。
而像李陵這種戰(zhàn)斗力爆表但不得寵的年輕將領,待遇就沒那么好了。漢武帝讓李陵領五千兵馬跟著出征,半途又反悔,讓他去運糧草。李陵不愿去,堅持要去前線,漢武帝說沒馬給你,李陵說不要馬,只帶五千步卒就直搗王庭。漢武帝真的沒給馬,真的讓他去了,后來還下詔催促出兵。李陵部在關外一直繪制地形圖送入關內,后被匈奴三萬人包圍,勝之,斬殺數(shù)千。單于大驚,增兵至八萬,李陵苦戰(zhàn)數(shù)日,最后箭矢用盡、分散突圍被俘的地方離邊塞只有百余里,卻沒有得到援兵接應。
一年后,漢武帝派公孫敖領兵深入匈奴境內去接李陵,公孫敖也不知去了沒有,回來就說李陵在幫匈奴練兵,漢武帝一怒之下誅了李陵三族,漢武一朝最后一顆可能再創(chuàng)奇跡的將星就這樣在匈奴終老。李陵派人刺殺了幫匈奴練兵的李緒,并終身沒有幫匈奴練兵,更沒有帶兵與漢朝為敵。
公孫敖和李陵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但這反應了漢武帝任用武將的標準,幾乎是全憑個人喜好,能碰到衛(wèi)霍這種級別的名將真的是他運氣好。
反觀唐太宗這邊,李靖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里面只能排第八,排在他前面的武將還有李孝恭和尉遲敬德,排在他后面的就太多了,排在最末位的也是李勣、秦瓊這一級別的,剩下的沒排進凌煙閣的可用之將還有一大票,如李道宗、薛仁貴。
唐太宗一朝的武將陣容可以說完爆漢武帝一朝,這其中固然有唐初剛剛經(jīng)歷了多年戰(zhàn)亂的原因,但和李世民不計個人喜好、知人善用有很大關系。像魏征那種角色,在漢武帝面前估計能被斬十回。
綜上所述,對唐太宗來說,打仗滅國只是副業(yè),他的主業(yè)是提升國力,打仗為提升國力服務。而對漢武帝來說,打仗是主業(yè),其他的都是為打仗服務的。所以,漢武帝越打越窮幾乎是必然的。
在漢武帝統(tǒng)治期間,漢朝整個國力都在為戰(zhàn)爭服務。在這種人口和經(jīng)濟都處于碾壓級別的優(yōu)勢下,用了44年傾舉國之力,最終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晚年漠北又被奪回去了)。除開那些朝代末期,歷史上戰(zhàn)績比這個差的可能只有北宋了。
不只是唐太宗,其他那些同樣對草原用兵的皇帝,哪個把國家打窮了?秦始皇、明成祖,包括曹操、康熙,都沒見到傷筋動骨。其中明成祖五征蒙古,論戰(zhàn)爭規(guī)模并不比漢武帝反擊匈奴小,但明朝也是越打越強。所以,像唐太宗和明成祖那樣越打越強才是一個優(yōu)秀皇帝的正常操作,越打越窮是漢武帝自己的問題。
要說其他方面,比如實現(xiàn)中央集權,漢武帝功績堪稱偉大,但要說打仗方面,不知道漢武帝和衛(wèi)霍為什么會被吹得這么狠。
我知道歷史問題絕對有一大幫人來杠,這個沒關系,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在我看來,衛(wèi)霍確實牛逼,但漢武帝論行軍打仗也就和趙光義一個級別的(可能更強一點?),漢武帝唯一御駕親征那次沒碰到敵人,后面有自知之明沒有再御駕親征了,否則衛(wèi)霍也要被他坑。衛(wèi)霍死后啟用公孫敖和李廣利當主將說明他根本不懂打仗,甚至不懂用人。
歷史上那些同樣以武著稱的皇帝,秦始皇、成吉思汗、忽必烈、明成祖,漢武帝的戰(zhàn)績能跟哪個比?44年時間加上一個鼎盛王朝累積大半個世紀的家底,歷史上有條件比他更優(yōu)秀的皇帝嗎?哦對了,還有北宋,他比北宋還是強的,優(yōu)勢就在于前線甩給衛(wèi)青他自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