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
崇禎三年(1630年),搖搖欲墜的明王朝發(fā)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鎮(zhèn)守邊關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被崇禎皇帝以謀叛罪處死。歷代后世人都認為這是明王朝自毀長城的做法,袁崇煥案如同岳飛案一樣是千古冤案。在此給讀者聊聊此案發(fā)生的潛在因素和直接原因。。
實話實說,崇禎皇帝是一個長處和短處都非常突出之人??梢赃@樣說,在明代中后期,他不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算得上一個難得的明君。他十分勤于政事,也非常節(jié)儉,遇到問題總是主動承擔責任。
據(jù)史載,下達的罪己詔在古代君王中數(shù)量穩(wěn)居第一。
但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聽不進各方面的意見,凡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認識和處理問題。崇禎皇帝繼位時,大明王朝已經(jīng)千瘡百孔,邊境憂患重重,朝官整體素質低下,民間義軍蔓延,他十分憤怒,立志要振興國家。
(袁崇煥)
他十分渴望求得賢才,但不切實際的希望超越了朝官們的實際能力,他偏激地認為是朝官們在誤國,曾感嘆朝中無可撐局面之人,對他們非常怨恨。在他當政的十七年間,被其所殺的朝官難以計數(shù)。
崇禎皇帝繼位后,開先對袁崇煥寄予了厚望,詔令袁宗煥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1628年7月,袁崇煥返回京城陳述兵事。崇禎皇帝召見袁崇煥時,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崇禎皇帝對此大加贊賞。下朝后給事中許譽卿詢問袁崇煥收復遼東的具體策略,袁崇煥卻說這話是用來安慰皇上的。
許譽卿被嚇得不輕,趕緊說:“怎么可以隨便應對皇帝???以后他按照你說的期限來落實,你如何應對?”
袁崇煥也覺得自己失言了,隨后接連幾次上奏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其一、聲明五年復遼的計劃是皇帝下達的,臣子不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
其二、提出完成計劃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在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兵部調兵選將等各個方面,朝廷各部都要密切配合,不得有誤。
其三、要求自己必須有職有權,出現(xiàn)緊急情況時自己可以全權處理后上報朝廷。
其四、請求皇上了解臣子愛護臣子,用人就不要疑人,注意成敗的大局,不必細究一言一行的微小過失。
崇禎皇帝很快下詔給袁崇煥,說已詔令朝廷各部要配合好復遼的大事,并賞賜他尚方寶劍、蟒袍玉帶、銀幣等。袁崇煥上奏推掉了賞賜的蟒袍玉帶。因為急需用人,崇禎皇帝滿足了袁崇煥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但其內心卻認為袁崇煥不謹慎,不尊重自己,感到很不愉快,對袁崇煥感到失望。
毛文龍(1576—1629年),字振南,一名毛伯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明代末期任左都督兼平遼總兵官。
毛文龍也是一個長處和短處都非常突出之人。
他率軍在遼東抵抗后金的戰(zhàn)斗中多次取得勝利,不斷得到提升,曾獲皇帝賜的尚方寶劍。明朝廷在皮島(今朝鮮椴島一帶)設置東江鎮(zhèn)后,派毛文龍駐守。
毛文龍性格高傲好強、桀驁不馴,有貪圖功名、冒領兵餉、難以調遣的劣跡。但他在遼東的存在,確實起到了牽制后金的作用。簡而言之,是一個使領導難以放心,但又是個不可或缺之人。
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煥借閱兵為名,渡海來到皮島。
毛文龍完全沒有覺察到袁崇煥的來意,設宴與袁崇煥喝酒,喝到半夜時分,袁崇煥提議更改軍營制度,設置監(jiān)察官員,毛文龍對此建議感到不高興。
袁崇煥用回鄉(xiāng)來打動他。
毛文龍說,我向來有這個意思,但只有我知曉遼東的事務,遼東的事情解決后,朝鮮衰弱,可以襲擊占有。袁崇煥對毛文龍的回答感到不高興。
而后袁崇煥邀請毛文龍觀看將士射箭,預先在山上設置好帳篷,令參將謝尚政等率兵埋伏在帳外。毛文龍到了之后,他的部下沒能入內。在帳篷內袁崇煥說了幾件毛文龍做的違法事,毛文龍與其爭辯,袁崇煥厲聲斥責毛文龍,下令除去毛文龍的冠服并捆綁起來。
毛文龍表示不服,袁崇煥于是列數(shù)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拿出尚方寶劍將其斬殺。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后,從鴨綠江到旅順的主要城鎮(zhèn)、海港、海島以及屬國朝鮮,都先后被后金占領了,明朝痛失了大片土地,毛文龍的部下尚可喜、耿精忠更是到處作亂,最后投降了后金(大清),造成了惡劣的后果。
1629年(大明崇禎二年、后金天聰三年)十一月,皇太極統(tǒng)領的金蒙聯(lián)軍出現(xiàn)在薊州喜峰口外,很快就攻破了龍井關和大安口、占領了遵化城,由此轉而向西,繞過薊州,沖向北京的東大門通州,目標不言而明,要攻打北京城。
北京城全城戒嚴,風聲鶴唳,連太監(jiān)都帶著武器上皇城值班。大同和宣府的勤王軍隊接詔先期到達布防。這種緊急狀態(tài)是80年前嘉靖年間的庚戌政變時才出現(xiàn)過的。
此時就有不少人懷疑是袁崇煥引狼入室。
得到消息的袁崇煥急忙率軍趕來救援,到達北京城外后,袁崇煥令戴承恩在廣渠門列陣,祖大壽于南面列陣,王承胤在西北列陣,袁崇煥自己在西面列陣以備戰(zhàn)。
金蒙聯(lián)軍不久滾滾而來,首先從東南面進攻,祖大壽率兵奮力接戰(zhàn),而王承胤卻拔陣向南避戰(zhàn)。金蒙聯(lián)軍力戰(zhàn)祖大壽不下被迫撤退,明將劉應國、羅景榮等人率兵進行追擊,殺傷金蒙聯(lián)軍千余人,而明軍死傷也很多。
收兵后,朱由檢用酒食犒賞軍隊。
袁崇煥派遣任守忠率領五百兵士用火炮轟打敵營,金蒙聯(lián)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
(清軍)
袁崇煥是個有謀略之人,他經(jīng)過認真思考清醒地認識到,歷經(jīng)多次戰(zhàn)敗的明朝,需要的是休養(yǎng)生息,現(xiàn)實最好的辦法是防守,實現(xiàn)和平共處。他給崇禎皇帝提出與后金議和,以天朝自居的崇禎皇帝非常反感,經(jīng)過努力后來崇禎皇帝雖然認可,但不同意公開進行對話,因此袁崇煥與皇太極的書信都是私下往來,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大做文章。
這次后金攻打北京,袁崇煥認為自己勤王救駕有功,但是朝中不少大臣卻認為是袁崇煥放金蒙聯(lián)軍入關的,于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其有勾結。
本來就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聯(lián)想到袁崇煥曾提五年收復遼東的話和私殺毛文龍的事,對此也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皇太極)
老奸巨猾的皇太極得知上述情報設計離間,派人四處散布謠言,說袁崇煥與后金軍有秘密約定。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勛、史褷等人,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后金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給皇帝建議定袁崇煥死罪。
1629年十二月,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獄。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沒家產。實則袁崇煥日子過得很清貧,家無余財。
袁崇煥的冤死,崇禎皇帝要負主要責任,朝中結黨營私的大臣和魏忠賢余黨也脫不了干系,作為袁崇煥來說,表態(tài)不嚴謹、意氣用事私殺毛文龍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雖然袁崇煥有一些錯誤,筆者認為他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英雄人物。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重慶市南岸區(qū)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