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之間,我們所忽視的?

本文摘自:《經(jīng)濟學帝國主義》

主編:高小勇


明朝偉大航海家鄭和在公元1405~1433年間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已為大多數(shù)中國人耳熟能詳;同樣地,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公元1492年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的說法也已根深蒂固。


在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某些人平時所忽視的東西?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說宋朝總體屬于一個外向開放型的朝代,那么明朝則是一個內(nèi)向封閉型的朝代。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新政權,實行安內(nèi)平黨和海禁政策(包括嚴禁私商出泊),即關起門來鞏固政權。他去世前,看到兒輩互相爭權,便把權力交給了忠厚老實的惠帝,找了個借口,把最強干的朱棣遠遠發(fā)落?;莸郛斦磺卸及刺嬷煸暗募榷ǚ结樲k事。四年后,朱棣發(fā)難,取代了惠帝,登基當成祖。明成祖朱棣一上臺就改變了朱元璋的平內(nèi)和閉門鎖國的方針,轉而實行富國強兵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其代表就是打開海禁,鼓勵私商,責令鄭和組織了龐大的下西洋活動。

 


打開海禁和鄭和航海,大大刺激了當時的科學技術、經(jīng)濟、國防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這么搞了二十多年,中國自漢唐以后又一次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和對外稱雄的局面,即歷史上有名的永樂年,其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代表是《永樂大典》,國家綜合實力的代表是鄭和航海下西洋。


在公元1405~1433年這段短暫的時間,總兵太監(jiān)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從臺灣到波斯灣,并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雖然中國從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歐洲的存在,但歐洲這個“遠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對他們來說,缺乏吸引力。在這30年中,外國的貨品、藥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國;相對地,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jīng)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并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范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100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權。

 


成祖朱棣以后,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先后繼位。他們聽從了一班儒臣的建議,認為下西洋和開海禁有傷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儒家風范。于是,他們重新搞起海禁和尊崇儒家,實行“罷寶船弊政”,迫使鄭和停止航海,限制私商和禁止私商出泊。鄭和死諫要求再次出海。看在老臣的面子上,皇上準諫。這一次鄭和出海,完成了他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活動,從此留下了“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的歷史佳談,而中國則開始了近500年之久的閉門自守的漫長歲月。


在寶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國皇帝下令嚴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違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在100年里,舉世無雙的海軍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肆虐。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后,緊接著的是閉關自守的時期。15世紀初,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歷史的舞臺。就在同時,正在萌芽的國際貿(mào)易和剛開始的工業(yè)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現(xiàn)代。

 

公元1451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意大利誕生。雖出身卑微,哥倫布從小便立志要當一個航海家,作環(huán)球航行。19歲時,哥倫布隨兄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定居。當時葡萄牙正試圖繞過非洲去印度,但哥倫布認為不必繞過非洲,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便可到達印度。然而從他1484年向葡萄牙國王提出這個建議開始,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同意這一計劃實施,哥倫布花了8年的時間。公元1492年8月,年已41歲的哥倫布終于獲得西班牙女王伊麗莎白的支持,帶領120人分乘三只小船離開西班牙,開始向西環(huán)球航行。



1492年10月12日,經(jīng)過三十多天的航行,他們終于登上了北美巴哈馬群島中的圣薩爾瓦多島。此后,哥倫布又先后三次航行到美洲沿岸,進行了實地考察。哥倫布成為西方第一個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的人,但他至死都把美洲錯認作印度,西印度群島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

 

在鄭和與哥倫布的航海事件中,各自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極為不同。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奉帝王之命,意在“宣德化而柔遠人”,從而達到“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的境界。鄭和下西洋的主要活動,無論軍事、貿(mào)易、外交等等,都是以此為中心而展開。明朝既不求海外殖民地,更不求通過貿(mào)易而獲利,不是不能,而是志不在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鄭和的航海更多的只是一種儀式,一種符號象征罷了。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西方,殖民者之航海探險受到了王室的極大支持。1492年西班牙國王面對哥倫布的航海探險請求時,不僅封他為貴族暨大西洋海軍元帥,更準他擔任未來所發(fā)現(xiàn)的島嶼和陸地的總督,而且這些頭銜都將世襲。此外,新發(fā)現(xiàn)土地上產(chǎn)品的1/10歸他所有;他也能參與新土地上的所有商業(yè)活動,投資和利潤占總額的1/8。同樣,1519年麥哲倫航海探險計劃開始實施時,西班牙國王也答應從新發(fā)現(xiàn)的領土中,撥出l/20賞給麥哲倫,并允許他們參與未來的土地開發(fā)。因此,遠航探險不僅可以帶來榮譽,更可以致富。這種赤裸裸的殖民和掠奪黃金財富的遠征,使歐洲航海探險從一開始就注重每一次新發(fā)現(xiàn)的信息發(fā)布與記錄,他們每發(fā)現(xiàn)一塊新的陸地、一座新的島嶼,就為之命名,并劃入本國的版圖。

 


毫無疑問,明朝統(tǒng)治者潛意識里并不存在“互通有無”“開墾疆域”的宏大意識,思維深處積淀的以農(nóng)為本的政策取向,不可能生發(fā)出近世歐洲的“重商主義”模式。而這種封閉自鎖、農(nóng)業(yè)為本的自然經(jīng)濟,根本不是以拓展貿(mào)易、攫取資源為重心的商品經(jīng)濟的對手。雖然鄭和的船隊,無論數(shù)量、質量、技術、噸位等各方面都是當時世界一流,但它并沒有取得與世界一流相稱的回報,揚威宣德的結果,是對經(jīng)濟利益的極端輕視,從某種意義上這也預示了明王朝的衰敗與沒落。政府行為與私人行為之間,其中一個重要差別,就是預算約束的嚴厲程度不同,


這在鄭和與哥倫布的對照中就已有鮮明的體現(xiàn)。鄭和的船隊,僅第一次航海就有2.7萬多人,大船62艘,加上中小船只共二百余艘。鄭和的寶船更是龐大無比,長約132米,寬約54米,吃水深度8米。最大排水量約1.48萬噸,載重量約在7000噸左右。寶船有“九道桅”,“能張十二帆”,真是舳艫相繼,在“鯨波接天、浩浩天涯”的大洋上,“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而哥倫布的所謂船隊,不過三艘船,最大的船不過25米長,船員九十多人。即使后來者麥哲倫1519年從西班牙西南起航的船隊,總共也僅有五艘破舊的三桅船,噸位很小,船員共265人,根本沒法和鄭和的艦隊相提并論。這樣類似的對比,中國人往往容易陶醉于民族自豪感,震撼于鄭和的壯舉和船隊的威武雄壯,但人們忽視了該行為的成本—收益分析。鄭和的船隊固然比哥倫布的大而且先進,但其付出的成本更高。哥倫布簡陋的船隊居然能夠發(fā)現(xiàn)“新大陸”,進而殖民、開發(fā)巨大資源,而富麗堂皇的鄭和船隊僅是握手示好,掙了個臉面而已。這當中的距離,豈是船隊大小可以比擬的!

 


造成如此差異的根源,是政府在航海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明成祖朱棣雖比太祖朱元璋開明,但其主導性思維仍沒超越小農(nóng)經(jīng)濟意識,而儒家規(guī)范又極大地泯滅了人的進攻性、冒險精神和成功欲望,使得鄭和的航海成了另類的明朝宣傳板。反觀哥倫布的航行,從他開始提出航海建議到獲得西班牙女王的支持和贊助,其間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爭辯、修改計劃,前后花了8年光陰,可見航海主張得到統(tǒng)治者支持之不易。西班牙統(tǒng)治者的贊助,是經(jīng)過了風險—收益分析的考量,而中國皇帝一聲令下,高興了就航海,不高興就閉關,絲毫沒有關注航海的經(jīng)濟效應。

 

本文摘取自——

書名:《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歷史》

作者:高小勇主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哥倫布航海與鄭和航海的十四個不同
鄭和下西洋的得與失|史識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船舶博物館(22)
明朝外邦進貢只能走廣州市舶司
鄭和遠洋船,它們最后去了哪里?是被廢棄了,還是被銷毀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