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從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開始,到907年后梁太祖朱溫篡唐為止,共289年。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最早搞“改革開放”的朝代,很多外國人到現(xiàn)在都稱呼旅外的中國人為“唐人”。
1.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 -635年6月25日 )。唐朝開國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在位8年。貞觀九年病逝,享年七十歲。作為唐朝開國創(chuàng)業(yè)的帝王,史學界對李淵的評價不一。
2.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 —649年7月10日) ,唐高祖李淵的次子,626年—649年在位23年,唐朝一代雄主,也是中國歷史上千百年來公認的賢君之一。李世民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后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一代雄主只活了五十歲,據(jù)記載,太宗晚年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拒諫和驕逸的端倪,可見長久的權(quán)利確實會滋生各種問題,要是太宗多活二三十年,不知道唐朝的歷史會怎么寫。
3、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683年12月27日),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作為一個皇帝,李治存在感不強,但是毫無疑問他是一個成功的皇帝。上乘貞觀之治,下啟武則天時代以及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李治在位34年,唐朝的國力穩(wěn)步發(fā)展,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對外戰(zhàn)爭更是少有敗績,使版圖擴展至唐朝最大時期。
4、唐中宗李顯(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武則天與其四子的母子大戰(zhàn),是史書都扯不清的家國糾紛。尤其中宗李顯,頭頂“六位帝皇丸”的光環(huán),素為野史津津樂道。當然,不管相對于他的父母,還是他的兄弟,甚至于他的妻子和妹妹,中宗李顯都不是當家的好苗子。
5、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一共在位八年(684年—690年,710年—712年),真正掌權(quán)兩年。李旦履歷豐富,當過皇子,親王,皇嗣(候補性質(zhì)的皇太子),皇太子,皇帝,太上皇,還被建議擔任皇太弟?;实郛斄藘纱?,中間間隔20年,這份經(jīng)歷,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史載其“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大概,李旦是個寵辱不驚、隨遇而安的文學好青年吧。
6、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武曌[zhào],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這位女皇帝的一生都是傳奇,歷史已經(jīng)給了足夠的評說。
7、唐少帝李重茂(695年-714年),唐中宗李顯第四子。710年即位皇帝,隨后李隆基發(fā)動政變后,讓位李旦。權(quán)力更迭的犧牲品,可悲。
8、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終年78歲,活得長,做的事情就多。李隆基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后又獨寵楊貴妃,引發(fā)安史之亂,大唐盛極而衰。唐明皇算得上皇帝中的情種,英雄中的悲劇。同樣假設一下,如果李隆基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只活到五十歲,只有前期的圣明,沒有后期的昏聵,大唐的歷史勢必要改寫。
9、唐肅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原名李與,唐玄宗第三子。自行即位于安史之亂時,756~762年在位6年也沒能平息安史之亂,壯志難酬,在驚嚇憂慮中病亡,終年52歲。巧合的是,肅宗李亨與其父李隆基在同一月先后離世,前后僅差十幾天,父子倆親眼見證大唐帝國在他們的手中,由繁榮昌盛轉(zhuǎn)向戰(zhàn)亂衰退,卻無回天之力,不知在另一個世界相見之后,是否也要相對哀嘆。
10、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唐肅宗李亨長子,(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歲。代宗雖非英睿之君,亦非昏主。
11、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德宗在位時間不短,有26年之久,他的大多數(shù)時間,都耗費在與藩鎮(zhèn)的對抗之中,自稱勵精治道,卻少有建樹。早年強明節(jié)儉,頗有中興之象,隨后卻加重稅賦,寵信奸臣,致使朝政更加動蕩。他極力想做個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實際效果恰恰相反,昏庸地用了許多小人,能維持26年的統(tǒng)治著實有些幸運。但是,德宗李適文采不錯,尤工于詩,《全唐詩》錄有其詩。
12、唐順宗李誦(761年2月21日—806年2月11日),唐德宗李適長子,805年繼位。李誦悲催,做了近26年的太子,卻只做了186天的皇帝,就被迫退位做了太上皇,做個五個月太上皇后,于806年正月十九日駕崩。順宗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歷代帝王里由皇帝進入太上皇速度最快的了。寵辱不驚,是唐順宗李誦一生中最明顯也是最擅長的一面,一個順字,實至名歸。
13、唐憲宗李純(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唐順宗李誦長子。(805-820年在位15年)李純是個奮發(fā)有為的皇帝,他在朝效法太宗、玄宗理政,對外平定藩鎮(zhèn)的叛亂,使“中外咸理,紀律再張”,對中央集權(quán)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元和十四年(819),收復淄青十二州,唐代宗以來藩鎮(zhèn)跋扈的局面暫停,史稱“元和中興”。晚期的憲宗愛上了長生不老藥,還差點因此砍了著名文學家韓愈同學的腦袋。最終嗑藥而亡(或許吧,誰知道呢,參考后世嬛嬛他家四郎的結(jié)局,我不禁腦洞大開),終年43歲。
14、唐穆宗李恒(795年7月26日- 824年2月25日)憲宗的第三個兒子,原名李宥。820年—824年在位。李恒是冊封為皇太子改的名字,這一點與他的父皇相同。但穆宗并沒有像他父親一樣沒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勵精圖治,而是縱情享樂、近乎瘋狂以致中風。之后又和他的父皇一樣迷戀上了丹藥,不到30歲便一命嗚呼。
15、唐敬宗李湛(809年7月22日—827年1月9日),唐穆宗李恒長子,824年—827年在位。唐敬宗繼位時年僅十六歲,不愛理政,耽于玩樂。唐敬宗實在是太喜歡玩了,他也實在是太會玩了,他是一位馬球高手,又善手搏,也愛摔跤、拔河、龍舟競渡之類的游戲,而且樂此不疲。這樣的皇帝一連來了兩任,大唐竟然沒亡國,實屬祖上積德。歷史上評價敬宗為“不君”。后被宦官所弒時,不過19歲。
16、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穆宗李恒次子(826-840年在位)。上一任皇帝敬宗雖然年紀輕輕就被弒殺,但是敬宗兒子不少,見于史書的就有6位。但是他被弒之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18歲的弟弟李昂,這里面自然少不了宦官的操作。李昂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眾多清廉有志之士都成了黨派之爭的犧牲品。官員調(diào)動頻繁,政權(quán)甚至皇帝的廢立幾乎操縱在宦官的手中。李昂在位14年,不好女色、勤勉聽政、厲行節(jié)儉,雖有心想鏟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quán),但無奈自身缺乏治國的才干,最終也是郁郁而終,享年31歲。
17、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840年2月10日-846年4月22日在位。李炎的皇帝哥哥病重時,他被宦官擁為“皇太弟”(有種莫名的喜感),而后光明正大的即位了??偨Y(jié)一下,唐穆宗有三個兒子當上了皇帝。比起他的父皇和兩個哥哥,李炎治國才能不錯,知人善用,使唐朝一度呈現(xiàn)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墒抢钛紫袼膽椬跔敔斠约澳伦诟赣H一樣愛嗑長生藥,33歲便駕崩了,可見嗑藥果然不是好事。
18、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859年9月),原名李怡,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在位。(輩分突然上去了,爺爺輩了為什么還能登基?別問,問就是宦官支持他登基)李忱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所以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他為“小太宗”。史家家也把這一時期稱為“大中之治”。然,這位皇帝依然愛服仙丹,吃得太多以致中毒,不到五十歲駕崩西去了。
19、唐懿宗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本名李溫,唐宣宗李忱長子,859年9月13日-873年8月15日在位。無能昏君一個,既不會治國,也不會用人。但是據(jù)說精通音律,愛開宴會,“游宴無節(jié)”,41歲病重離世。
20、唐僖宗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本名李儼,唐懿宗李漼第五子,873年8月16日-888年4月20日在位。跟他的父親一樣無能又愛游樂,政局混亂不堪。不久黃巢起義,唐軍鎮(zhèn)壓不利,節(jié)度使各自觀望,轉(zhuǎn)亂四起,唐王朝各種矛盾空前激化,大唐急轉(zhuǎn)直下,僖宗李儇幾度逃離京師,27歲的僖宗終于在顛沛流離之后離開了人世。對僖宗來講,相對幸運的是,他雖然是幾度逃離京師,卻是在長安宮中的武德殿駕崩的。
21、唐昭宗李曄(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初名李杰、李敏,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僖宗李儇異母弟弟。僖宗李儇被迫逃離京師時,弟弟李曄隨行并掌握兵權(quán)和中樞政要,僖宗極為愛重,在病重時將皇位傳給了李曄。888年4月22日-904年9月22日在位。唐昭宗頗有一番作為,尊禮朝臣,勵精圖治,希望恢弘舊業(yè),號令天下。然而此時的大唐已經(jīng)積重難返,加之昭宗李曄能力有限,與藩鎮(zhèn)的對抗中,連番失誤,早年積累的威望損失殆盡。后受制于朱溫,38歲被弒殺于宮中。
22、哀帝李柷(892年9月27日 [4] -908年3月26日),初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904年9月27日-907年5月12日)。權(quán)臣朱溫的傀儡皇帝,一切政事皆不定奪。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哀帝在朱全忠(即朱溫)及其親信逼迫下,把皇位“禪讓”給了朱全忠,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就此滅亡。第二年,李柷慘遭鴆亡,年僅16歲。
唐朝的滅亡,開啟的是更加動蕩的五代十國?!拔宕畤?07—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契丹強大,吐蕃崛起,各種勢力交錯縱橫,你未唱罷,我已登場,割據(jù)、混亂、戰(zhàn)爭,民不聊生。誰能料到,盛世大唐之后,是這樣黑暗的百年家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