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燴
川、魯、蘇、粵等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燴制名肴,它們大多具有湯菜各半、口味鮮醇、軟嫩滑潤等特點。
燴,就是將已經(jīng)加工成片、條、絲、丁、粒的多種原料混合在一起,加入湯和調(diào)味品,并以旺火或中火在較短時間內(nèi)烹制成菜的一種烹調(diào)方法。燴菜的分類比較復(fù)雜,如果是根據(jù)原料初步熟處理的不同,可將其分為燒燴、滑燴、汆燴等;如果是根據(jù)成菜的色澤去分,那又可分為紅燴和白燴。
與多數(shù)熱菜的烹調(diào)次序不同,燴菜一般都是先制湯后燴料,在具體操作上又可分為以下四種:
第一種:先燴制,后勾芡大多數(shù)燴菜都采用了這種方法,即起油鍋(分為熗鍋和不熗鍋兩種)燒熱,下入鮮湯(或清水)和調(diào)味品,湯沸便撇凈浮沫,調(diào)好味再依次投入主輔料稍燴,出鍋前勾芡,至湯菜交融便可。這種做法的菜品,湯色清爽明亮。
比如燴酸辣肚絲。炒鍋上火,入油燒熱,下蔥、姜、蒜末先熗鍋,烹醋并加鮮湯、鹽、料酒、味精燒沸后,除凈浮沫,接著放入熟肚絲、冬筍絲和胡椒粉(量要大,突出辛辣味)稍燴,勾薄芡的同時淋麻油,最后撒入香菜末即成。
再比如燴三鮮。將水發(fā)海參、水發(fā)魷魚、水發(fā)冬筍切成骨牌片,下沸水鍋焯透了備用。炒鍋入底油,油熱烹料酒并下鮮湯、味精、醬油和精鹽,燒開后撇凈浮沫,下入主料稍燴便勾成米湯芡,出鍋即可。
做這種燴菜,刀工處理時要求整齊劃一;對那些質(zhì)地較老的原料,可先行煮熟或蒸熟,最后再作刀工處理并燴制。
第二種:先勾芡,后燴制起底油鍋后,放入湯和調(diào)味品,燒沸后撇凈浮沫并勾芡,待湯汁濃稠時,投入主輔料并用手勺去攪勻,出鍋裝盤便好。
比如燴生雞絲。將生雞絲上漿滑油后,將炒鍋置旺火上,放入雞湯、味精、精鹽和姜汁先燒開,除凈浮沫才用濕淀粉勾薄芡,隨后下入雞絲和玉蘭片絲,用手勺攪勻后,出鍋并淋上雞油即成。
做這類燴菜時,主輔料都應(yīng)當(dāng)先制熟,否則易出現(xiàn)夾生的情況。
第三種:不勾芡,炒鍋上火,入底油并用蔥姜熗鍋,下鮮湯和調(diào)味品后,始終用大火燒燴——以促使油湯交融,見其呈乳白色后,才放入主輔料至湯沸,稍燴即可出鍋。用這種方法制作燴菜不僅湯汁似乳,而且上邊還有一層浮油,多見于高檔燴菜。
比如清燴什錦。先將火腿、冬菇、雞脯肉、水發(fā)海參、冬筍切成丁。再把炒鍋置火上,入底油燒熱才下蔥、姜等熗鍋。等到下鮮湯、精鹽、味精和米醋燒沸,繼續(xù)燒約五六分鐘后,再依次下鮮貝、火腿、冬菇、冬筍、雞脯肉、蝦仁、海參和豌豆,撇凈浮沫并撒胡椒粉,淋麻油后便可出鍋。
做這種燴菜,要始終用旺火,湯滾后才下主輔料,不勾芡,最后撒胡椒粉并淋麻油。由于不勾芡,故又叫它清燴。
第四種:燴主料與制湯分別進行,再合為一體
將主料先行入容器燴制,要等制好湯才倒入盛器。這種燴菜口感軟、嫩、脆,同時湯清味醇。
比如燴鴨四寶。將鴨肉、鴨舌、鴨胰、鴨掌等分別做刀工處理,待下入沸水鍋焯透以后,撈入湯鍋并加雞湯、醬油、精鹽和料酒,旺火燒開便倒入漏勺,再放入大湯碗里,撒上香菜末和蔥末。另起鍋,放鮮湯、醬油、精鹽和料酒燒開后,除凈浮沫并放入味精,勾成米湯芡并加醋、胡椒粉、蔥姜油和麻油,起鍋澆在盛有四寶的大湯碗內(nèi),即成。
按此法制作燴菜時,燴菜和制湯最好是能同時進行,以保證菜肴的熱度。
要想把燴菜做好,還需把握住以下幾點:
1.原料要鮮嫩且不能帶骨,對其做刀工處理時要大小一致。
2.燴菜的美味多半是出自所用到的湯,一般可分為高級清湯和濃白湯。高級清湯多用于清鮮口味的燴菜;濃白湯可用于口感厚重、湯汁濃白的燴菜。
3.對多數(shù)燴菜來講,勾芡是決定其品質(zhì)的關(guān)鍵。在具體操作時,要做到火要旺、湯要沸,下芡后便快速攪勻。
4.燴菜的主料不可久煮,湯開即可,以保持成菜的鮮嫩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