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務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文化”的釋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shù)、教育、科學等”。因此,一般所說的文化應當包括科學在內(nèi),或者說自然科學也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可是,在我國,自古以來所說的文化和學術(shù)并不包含科學。這種觀念的影響遺留至今,例如,人們現(xiàn)在仍然常常把科學和文化當做兩個對立的范疇;又如,以“文化”和“學術(shù)”為名的期刊是不會接受自然科學研究的稿件的。國外亦曾經(jīng)有類似的情況。半個世紀之前,英國科學家斯諾提出“兩種文化”的觀念,其用意就在于在文化方面為科學爭取足與傳統(tǒng)的文科相抗衡的地位。
但是,由于科學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文科的勢力逐漸不敵于理工科。例如,我國著名的國學家和文學家黃侃、錢玄同、魯迅和郭沫若等,他們的下一代紛紛選擇了物理學,成為我的師長和同學。在國外,后來又有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更是公然宣稱: “……對這個奇妙世界的欣賞以及物理學家看待它的方式,我相信,這些乃是現(xiàn)代的真正文化的主要部分”和“像其他許多科學家一樣,我也認為科學發(fā)現(xiàn)屬于20 世紀文化中最寶貴的部分”。他們?yōu)槭裁磿@樣說呢?我想,這是因為科學理論是當今人類知識當中最經(jīng)得起實證考驗的,因而是最可靠的真理的緣故。當然,今天被認為是真理的科學理論,明天也可能需要修正甚至被推翻。但是科學以外的理論從未受到過那種性質(zhì)和程度的嚴格檢驗。
所以,科學家實質(zhì)上就是一些通過自己的研究工作為世界文化添磚加瓦的人,那種把科學家排斥于文化人之外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可是,我國卻存在著一個自詡為“科學文化人”的群體。他們從事的行當包括著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美學、科學社會學,也許還可以算上科普作家和科幻作家。這是一些以科學為研究對象和寫作內(nèi)容的學者和作者。我在幾年前發(fā)表的一篇文章里,建議把這個群體稱呼為“科學文人”,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就將史學家、哲學家和作家稱為“文人”。另一方面,在國外也有l(wèi)iterator (文人)的相應稱謂,卻很少有人說“文化人”、至多有cultural worker(文化工作者或者文化從業(yè)者)的說法。
另一個國人獨創(chuàng)而新近流行的類似名詞是“文化學者”,英語里似乎沒有相應的稱謂。如上所述,人類社會的所有精神財富都可以歸入文化的范疇,所以不論哪個研究領域的學者皆有文化和皆懂文化。那么何以會冒出“文化學者”這樣的行當呢?“文化學者”是不是一種沒有任何專攻學科的“學者”呢?凡學者皆有知識,凡專家皆有學問,“文化學者”這一稱呼不就像“知識學者”或者“學問專家”一樣的荒唐嗎?
這些“文化學者”經(jīng)常露臉的場所乃是電視臺那樣的媒體,實際上是傳播業(yè)的從業(yè)者。依我看,他們至多能夠算做文化的傳播者?;蛘?,把他們稱為上面所說的cultural worker——文化工作者或者文化從業(yè)者——更為合適。當然,即使不是學者,傳播者亦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他們的影響面常常比學者們要廣泛得多。
我這樣說并不是對他們不敬,其實我要表達的是,明確了這些文化的傳播者或者普及者的本質(zhì),就不必用學者的標準來要求他們。萬金油雖然不是高層次的藥物,只要運用得法,亦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萬金油文化”也應該有它的市場,只要褪下“學者”的桂冠,不必過多地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