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你知道的也許只是剛剛評選出沒多久的“新羊城八景”。其實,早在南宋開始,廣州人就已經開始評選“羊城八景”了。 當年的廣州,珠江寬闊如大海,海珠石還在江中熠熠發(fā)光,越秀山是連綿的叢林,解放北路還一派郊野風光,車水馬龍的北京路,有一座可以遙望一江春水的海山樓;商鋪林立的西關,儼然一幅“十里紅塵,八橋畫舫”的水鄉(xiāng)模樣…… 那是一個年幼的廣州,也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廣州。素衣飄飄的文人雅士在其中游走,吟詩作賦。自然而然地,也就給這些美景取了風雅的名字。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羊城八景”的名號,開始從文化階層到普羅大眾,從民間到官方,被普遍接納、廣泛傳播,繼而編入正規(guī)文獻。 宋、元、明、清。接下來的每個朝代,廣州都評選出當時的“羊城八景”。它們每一個,都有屬于自己的美麗名稱。每個名稱都只有四個字,背后的意蘊,卻勝過千言萬語。如果你仔細尋覓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當年傾倒眾生的風景,其實就隱身在我們周圍。那條普通至極的小路,那口平淡無奇的井眼,那個天天人來人往的小山坡…… 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穿過歲月風雨,我們尋找著當年的“羊城八景”,如同尋找這座城市最初的夢。 ●宋代羊城八景:水城風貌 根據(jù)清康熙年間修纂的《南??h志》與干隆年間修纂的《廣州府志》記載,宋代羊城八景為: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霽、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澗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煙雨。 ▲扶胥浴日 地點:今南海神廟東側廟頭村一帶。 美景:當年在距南海神廟百余步外的章丘頂浴日亭,可見“小丘屹立,亭冠其巔;前瞰大海,茫然無際。”(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孤亭臨海涯,爽籟清炎暑。夜午浴紅輪,隱隱千林曙。”(明鄭懋緯《扶胥浴日》)黎明時登亭觀日出,可見旭日從萬頃波濤之中緩緩升起,空中紅日與水中太陽相輝映,構成一幅天地交融的壯麗圖景。 現(xiàn)狀:今天的浴日亭,距珠江數(shù)百米之遙。浩茫的珠江水,被重重迭迭的樹木和樓房阻擋。 ▲石門返照 地點:今白云區(qū)石井鎮(zhèn)小北江與流溪河相匯處。 美景:“嶺南石門如劍門,江水中流萬馬奔。”宋代時,石門在距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當時這里稱石門鎮(zhèn),寬闊的江水從遠處奔來,江岸群山相擁,每當朝陽升起或夕陽西下之際,滿天彩霞與云蒸霧蔚的江水交相輝映,紅光瀲滟,景色奇麗。更為神奇的是,這里會時不時地出現(xiàn)海市蜃樓。相傳石門的江面上,曾經倒映出數(shù)百里外的韶州景物。 現(xiàn)狀:今天的石門,還是可以看見彩霞與江水交相輝映的景色,但是海市蜃樓早已成為傳說。 ▲海山曉霽 地點:今北京路。 美景:宋代時流經廣州城南的珠江比今天闊得多,站在海山樓上,珠江水就在自己腳下汩汩流淌。向遠處眺望,可以看到番舶云集,漁舟帆影。宋詩人陳去非有詩詠此景:“萬航如島鷺,一水如虛空。此地接元氣,壓以樓觀雄……碧波動南極,蒼鬢永東風。人間路浩浩,海上春蒙蒙……海清無蜃氣,彼固蓬萊宮。”后又作《雨中再賦海山樓詩》,頭四句是:“百尺闌干橫海立,一坐襟袍與天開。岸邊天影隨潮入,樓上春容帶雨來……”景致實在美不勝收。 現(xiàn)狀:海山樓在元代時遭了火焚,徹底毀圮,從此消失。而北京路早就蛻變成繁華商業(yè)區(qū)。 ▲珠江秋月 地點:今沿江西路與新堤一橫路相交處一帶。 美景:當年這一段的珠江水中央,亭亭玉立著靈秀無比的小島“海珠”。古書說它長100多米,寬50多米,因長期受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隨潮汐的變化而似浮沉海上(古時珠江稱珠海),因而得名海珠石。 南宋時,流經廣州城南的珠江仍寬達千米。夜幕降臨,佇立在海珠石上,看水天一色,月色如灑,是為“珠江秋月”。 大文豪蘇東坡曾有《游海珠寺》詩:“朝市日已遠,此身良自如。三杯軟飽后,一枕黑酣余。蒲澗疏鐘曉,黃灣落木初。天涯未覺遠,處處各樵漁。” 現(xiàn)狀: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海珠石被長埋地下。 ▲菊湖云影 地點:今越秀山東南麓小北路一帶。 美景:遠在三國時代,廣州“州治臨海,海流秋咸”,百姓食水困難,刺史陸胤便把白云山上流下的文溪下游洼地之水蓄起來,再引水入城,“民得甘食”,蓄起來的水也就成了湖。過了約六百年,唐代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廣州歷史上著名的清官盧鉤就任廣州刺史、嶺南節(jié)度使,在這一帶筑堤百丈蓄水,建成人工湖,并建了亭臺樓閣,在堤的兩旁種上木棉和刺桐,成了當年廣州人春游的名勝之地。五代十國的南漢在廣州建都,又在這里建所謂甘泉苑,栽種花木,并建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等,成為南漢王消暑玩樂的行宮、廣州歷史上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泱泱湖水,粼粼碧波,漣漪蕩漾,成為菊湖最迷人之景。 現(xiàn)狀:湖泊在元代時淤塞并致干涸,從此消失。車水馬龍中,小北無湖,一切盡化歷史塵煙中。 ▲蒲澗濂泉 地點:白云山 美景:蒲澗是指白云山中一條南流山澗而言。《廣州記》說澗中產菖蒲,一寸九節(jié)。《南越志》稱“此菖蒲安期所餌,可以忘老”。 濂泉是指在蒲澗中有高崖滴水,稱為“滴水巖”,滴水受山風吹散,化成雨點,自三四十米高崖飄下,濺湎如霧,雨時水大,成為水簾,下即有地下水出露,稱為“濂泉”。 在古代,該處風景如世外桃源一般:“絕頂飛來一脈泉”(宋李昴英《蒲澗和東坡韻》),“百丈瀉流泉,寒光凈野煙。”(明鄭懋緯《羊城八景詩&8226;蒲澗簾泉》)“坐澗石,蔭竹樹,俯聽水聲,如鳴琴筑。”(清詩人王士禎《廣州游覽小志》)“水聲繁會,如迭奏笙簧,林木蓊郁,巖下飛泉奔赴,怪石迭出。”(清阮元《廣東通志》) 現(xiàn)狀:蒲澗早已改道,水量較以前銳減,不成澗形,亦已無菖蒲生于澗底石間。沿著今天的濂泉路北端沿山路拾級而上,在半山亭附近可見一道約四十米高的陡崖,那便是濂泉古瀑布的遺跡。 |
▲光孝菩提 地點:光孝寺 美景:公元676年,一位名為“智藥”的得道高僧在光孝寺種下一棵菩提樹。“光孝菩提”一景雖以菩提命名,卻是指當年全寺的景色。 光孝古寺占地廣闊,林木郁籠,樓閣隱現(xiàn)其間,景色典雅清幽,禪宗六祖在寺中的菩提樹下受戒削發(fā),光孝寺也跟著名聲大振。每到元宵節(jié),廣州人往往摘菩提葉為燈,名“菩提紗燈”。南宋詩人方信孺有詩作《菩提樹》:“庭前雙樹尚依然,何處猶參無樹禪。一自老盧歸去后,年年長結萬燈緣。” 另據(jù)明清兩代方志的記載,菩提樹葉可以用來治療時疫,“故人多采摘”;當時又有僧人將葉浸入泉水中,經四十日后取出,去其渣滓,剩下的葉脈細筋如絲,霏微蕩漾;用來制作燈帷、笠帽,用來贈與遠方來客,比絲綢還要珍貴。又有寺僧把菩提葉陰干,薄如螺紋,裝訂為小冊子,贈給官宦。那時候,菩提樹葉還是文人的珍品,因它狀如心形,葉脈如網,可用來作畫,寫經文?,F(xiàn)今古木珍稀,大概沒有人這樣做了。 光孝寺的菩提樹在清代干隆年間長得非常繁茂,“根株茂盛,枝葉鮮濃。”(《光孝寺志》)“大可百圍,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計。”(《羊城古鈔》)當時的寺僧“皆知寶護樹根,以石圍砌,屢有修整。” 現(xiàn)狀:嘉慶五年(1800),千年古樹被一場大臺風刮倒后枯死。今天我們在光孝寺看到的菩提樹是在嘉慶七年(1802)時補種的,是原株的后裔,樹齡至今也有二百年了。 ▲大通煙雨 地點:今芳村花地河口東南側。 美景:大通在宋代時還屬于廣州的近郊,這里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沿水道可以通向珠江三角洲各地,并可連通到北江、西江沿途城鎮(zhèn),因為是交通樞紐,所以得名“大通”。 這里有一座寺叫大通寺,寺里有一口能預報天氣的古井,名煙雨井,每當下雨之前,井口上便會搖曳生煙,霧汽漫漫,是為“大通煙雨云霞霧,錯認漁舟作渡船。” 還有一種說法:由于大通寺位于花地河口,上連珠江,水道往來船舶眾多,岸上綠樹環(huán)繞,江中碧波蕩漾,每逢陰雨天時,江上煙霧朦朧,水天一色,大通寺隱現(xiàn)其間,縹緲迷茫,似蓬萊仙島一般,充滿神秘色彩,因而得名。 還有一說,認為大通是水道名,指的是從白鵝潭向西到佛山的水道,此水道溝通西江和北江,江上往來船舶眾多,陰雨天時煙雨朦朧。明鄭懋緯有《大通煙雨》詩:“積雨迷江岸,炊煙逗草萊。鷗群飛不見,帆影望中回。” 現(xiàn)狀:大通寺毀于日寇占領芳村時期,千年古寺化為廢墟,今天那里成了車水馬龍的城區(qū)。大通寺已是遺跡蕩然無存,只留下地名:寺前街、寺岸街、寺岸前、寺岸一至五巷、大通寺街、大通通津等,今寺岸街猶在,其余的亦已全部拆除。 ●元代羊城八景:山水一色 元代八景是扶胥浴日、石門返照、粵臺秋色、白云晚望、大通煙雨、蒲澗濂泉、景泰僧歸、靈洲鰲負。除保留了宋代的四景之外,又有新的四景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元八景其特點有二,一是所取大多是州城外之景,甚至遠在三十公里外,因而頗叫人感到奇怪;二是山水結合。保留的宋八景中的四景全跟水有關,其中蒲澗濂泉一景是山中之水;新增的四景都是山,其中靈洲鰲負一景則是水中之山。 ▲白云晚望 地點:白云山上白云寺。 美景:白云山南坡本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叫白云寺,位在九龍泉附近。這里林木郁森,“峨峨白云,梯天直上,下有靈泉,飛光結響。”(《九龍泉銘》)每當天高氣清,白云會層層自山下涌起,在幽山古剎的身旁繚繞。在這里遠眺,整個廣州都盡收眼底,尤以夕陽西下之時,霞光暮色最為迷人。羊城美景在望,故稱為“白云晚望”。 現(xiàn)狀:“白云晚望”至今還是中秋之夜最佳的賞月地點。當年的白云山遠離州城,叢山林莽,濕氣郁重,云蒸霧蔚,得成此景。 ▲景泰僧歸 地點:白云山北坡。 美景:景泰山是白云山眾多山峰中的一座,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廣州歷史上的名僧景泰禪師在這里創(chuàng)建景泰寺,此后,那一帶漸漸就成了廣州的游覽勝地,南宋辭官歸里的著名文學家李昴英來游景泰寺,看到這里山清水秀,山巒起伏,林木森森,瀑布凌空掛落,松聲回響山谷。登高遠眺,霧靄茫茫,珠水蕩漾,景色甚佳,便寫下了一首《景泰寺》詩:“樹合疑山盡,攀緣有路通。遠鴉追夕照,低雁壓西風。瀑勢雷虛壑,松聲浪半空。憑欄僧指似:漲霧是城中。” 現(xiàn)狀:今景泰坑林木已失,泰泉已竭,這是清代破壞山林的結果。因清初“兩王”——平南王和靖南王攻廣州,在白云山擇地鑄紅衣大炮,即選中泉流豐沛之地木材眾多,又當山北谷中,地形隱蔽,有利于鑄炮。故大伐林木煉鐵,掘泉取水,附近山林皆被砍伐,泉源枯竭,形成今天狀態(tài)。 ▲粵臺秋色 地點:越秀山。 美景:越王臺是廣州最早的游樂去處。歷朝歷代的君臣常在此飲宴游樂,故又稱“游臺”。不過,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等數(shù)朝近千年的歲月,到了唐代時,這曾是很熱鬧的越王臺已是僅留殘基。 唐著名詩人韓愈有“樂奏武王臺”,唐詩人許渾說過“海邊花發(fā)越王臺”,由此可知當時越秀山距珠江并不遠。秋高氣爽之夜,一輪冷月照在越井崗頂這個千年古臺上,四周幽深寂寥,林木森森,遠望南面州城中點點燈火,那景色想必分外凄迷。“秋月?lián)P輝,世界若瓊瑤,登粵王臺,舉杯酌太白,萬里一色,其喜洋洋矣。”(黎貞《羊城八景序》。太白,星名,即金星。) 現(xiàn)狀:故跡已湮沒,而越井崗無恙,不過早已是另一番風光:中山紀念碑矗立崗頭,正面那《總理遺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山腰處則有“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 ▲靈洲鰲負 地點:廣東南海縣官窯鎮(zhèn)附近,在廣州西北32公里處。 美景:古代這里的西南涌與蘆苞涌都還沒有淤塞,江面寬闊,站在靈洲山峰上舉目四顧,可見山上花木蔥蘢,古樹參天,亭臺樓閣點綴其間;山下四面環(huán)水,視野蒼茫,西、北二江之水自遠方奔涌而來,風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是為“靈洲鰲負”之景。古代過往行人乘船經此,多登靈峰一游,從而使這里漸成重要的旅游勝地。而所謂“鰲負”即靈洲之下有神物負著之意。 現(xiàn)狀:近二三百年來,由于西南涌和蘆苞涌日漸淤淺,船舶難于行走,靈洲山便失去了它咽喉之地的重要地位,并逐漸衰落。河床淤積成沙洲,大概在明末時已與南岸的瑤頭相連,所謂靈洲鰲負一景不復得見。 |
●明朝羊城八景:城市崛起 與宋元的羊城八景相比,明代羊城八景基本上全部更新;因城垣的擴大,基本上只選取城區(qū)的景點。據(jù)《羊城古鈔》引《明志》及清宣統(tǒng)庚戌(1910年)《南??h續(xù)志》載,明八景為:粵秀松濤、穗石洞天、番山云氣、藥洲春曉、琪林蘇井、珠江晴瀾、象山樵歌、荔灣漁唱。 ▲粵秀松濤 地點:越秀山 美景:越秀山海拔僅七十余米,但崗巒起伏,林木蒼翠。有詩人以豐富的想像這樣描寫它:“際天迷蒼莽,拔地起崔巍……勢吞蒲澗遠,氣壓海珠摧。”那個時候,站在越秀山的高處,可以看到連綿的崗巒上連綿的松林,山風過處,如濤聲陣陣,構成“粵秀松濤”。 現(xiàn)狀:今天越秀公園為廣州城區(qū)中最主要的園林。 ▲穗石洞天 地點:今惠福西路坡山巷、甜水巷、西齋巷一帶。 美景:這里本是一座由紅色沙礫巖組成的崗地,因為是平地上的高坡,故而得了“坡山”之名。古代時,坡山本是淺海中的一個小島,底部長期受海水侵蝕,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甌穴,其中有一巨石,中凹,兩甌穴合成而形狀酷似腳印,后人發(fā)揮想像,以為這是仙人留下的遺跡,稱之為“仙人拇跡”。 現(xiàn)狀:“穗石”歸入五仙觀中。“穗石洞天”一景說明珠江江岸歷史地貌的變遷,如按晉代江邊在這里計起,廣州城有半個是在水中。 ▲番山云氣 地點:今文德路 美景:明代時的番山是“長松前列,眾木交蔭”,而且“中多木棉,二三月盛開,望之如紅棉。”(《白云越秀二山合志》及《番禺縣志》)。番山并非一座孤立的土丘;它的東側有古文溪流經,水氣上蒸,林木蔭濃,潮濕天氣便生云霧,致成“云氣”,為當時州城中的游覽勝景。不過到明成化三年(1467年),文溪上游在今越秀北路西端被人工改道,流入今東涌,下游便斷了水源,因而此景到明代中后期就漸漸消失了。 現(xiàn)狀:今天文德路一帶是廣州市商業(yè)中心區(qū),高樓林立。當年大名鼎鼎的番山,現(xiàn)在是隱身中山文獻館院內的一座不起眼的小丘。 ▲藥洲春曉 地點:今教育路。 美景:“藥洲”是指西湖的藥洲,西湖是個天然湖沼,附近流水井也是以泉水涌出而得名,故南漢利用開鑿成湖,稱為西湖,湖中建洲,稱為藥洲。文溪之水一支流入。 藥洲居湖之中心,乃南漢主“聚方士習丹鼎之地”,因為聚方士在此煉丹藥,“以藥投之,水遂變色,故稱藥洲。”藥洲之美,不止可觀瞰湖水,賞“水中云影帶沙流”,而且有九曜坊,那是藥洲著名風景石。 現(xiàn)狀:西湖在明成化年之后被埋沒。今天在教育路,你仍可以在馬路的一隅找到一紅底黑字木匾,上書“藥洲遺址”??墒菬o論是面積還是美景,都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琪林蘇井 地點:中山六路,中六電腦城一帶。 美景:明朝時,在此有座玄妙觀,為當時廣州城中一處著名的寺廟園林所在。觀內有琪林,即所謂“玉樹”,相傳是仙家所植的仙樹。這琪林與在觀中一口據(jù)說是蘇東坡開挖的“蘇井”合為一景,便成了“琪林蘇井”,為當時廣州城的一大名勝。 現(xiàn)狀:故址即今中六電腦城一帶。琪淋蘇井早已消失無蹤。 ▲珠江晴瀾 地點:珠江中海珠石一帶河道。 美景:海珠石成為明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名“珠江晴瀾”。晴朗藍天下,站在江心石上舉目四顧,可見寬闊的珠水煙波浩渺,浩瀚波浪滔滔而來,繞過這海珠石,奔涌而去。是為此景。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有《海珠寺》詩傳世(海珠寺即慈度寺),詩云:“南海驪龍不愛珠,水心擎出夜明孤。云流上下天浮動,月浸空蒙地有無。兩岸交花搖彩檻,千艘橫渚散飛鳧。即看佛寶連金界,全勝仙人弄玉壺。” 現(xiàn)狀:1931年,廣州修筑新堤(今沿江西路),將海珠公園填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樓宇,海珠石從此埋于地下,不復得見。 ▲象山樵歌 地點:今廣州市解放北路西側的小山崗。 美景:明代時,今盤福路為廣州城墻,城門大北門位于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相交處。象崗山位于大北門外西北側,為扼廣州北路交通咽喉要地。山上林木茂密蔥蘢,范圍比現(xiàn)在要大,為府城近郊之采樵區(qū),當年的廣州人,常出城上此山岡割草打柴,并有樵夫放聲高歌。這便是“象山樵歌”一景。以“歌”名景,在今古羊城八景中是獨一無二的。 現(xiàn)狀:中國大酒店南鄰的一座山坡。每天,有數(shù)不清的人從此經過,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是曾經的“羊城八景”。 ▲荔灣漁唱 地點:今廣州市西部泮塘及荔灣湖公園一帶。 美景:唐代時,荔枝灣一帶多為洼地,河涌縱橫,荔林夾道,荔熟之時,“十里紅塵,八橋畫舫”。 《廣東新語》這樣描寫當年的荔枝灣:“前有龜峰,后枕花田;白鵝潭吞吐其南,白云山盤回其東,泉甘林茂。”可以想像明代時的“荔灣漁唱”是怎樣動人的場景:縱橫交錯的河涌,碧水漣漪,漂蕩著葉葉扁舟。鳥兒在樹叢中飛翔,漁夫的歌聲從水面上悠悠傳出。 現(xiàn)狀:上世紀50年代后期,荔枝灣日益淤塞。1958年,政府動員民眾在泮塘以西挖掘了今天的荔灣湖公園,整治河堤,碧水紅蓮,鳥語花香,風光秀麗,為今日廣州城中一大名園。 |
●清朝羊城八景:城里城外 根據(jù)干隆《廣州府志》,清代羊城八景為:粵秀連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鎮(zhèn)海層樓、浮丘丹井、西樵云瀑、東海魚珠。 這八景的地點是城內、城邊、城外皆有,而且把遠在百余里外的西樵山也拉進羊城八景來。 ▲粵秀連峰 地點:越秀山 美景:粵秀連峰指越秀山一帶的峰巒。越秀山在元代已開發(fā)。有“粵臺秋月”一景。到明代則有兩景,即“越秀松濤”和“象山樵歌”。清代更成片開發(fā),稱為“粵秀連峰”。 現(xiàn)狀:今天越秀公園是廣州最主要的悠閑游覽地之一,遍布的人造景點,構成了另一種風光。 ▲琶洲砥柱 地點:今廣州市郊東南、新港東路北側之琶洲村。 美景:琶洲是琵琶洲的簡稱,“砥柱”意為“中流砥柱”,是對琶洲塔的形容。當年此景既指洲崗及塔,亦指登塔覽勝。 清代以前,琵琶洲并非今天這樣與陸地相連成片,而是珠江中的一個江心洲渚,因為“形似琵琶”故稱琵琶洲。靈秀的琵琶洲上,有座琵琶塔屹立于煙波之上;登塔遠眺,可看南北,只見“潮平兩岸闊”;望東西,是“月涌大江流”,從遠處遙望此塔,即成江心“中流砥柱”。 清前期嶺南著名詩人、學者羅天尺的《珠江竹枝詞》有“琶洲塔口月初低,雁翅城頭又夕暉”之句。 現(xiàn)狀:琵琶洲已與南岸陸地連成一片。原來的江心洲便成了平原田野上的山岡,岡上之古塔自然也就無所謂“砥柱”了?,F(xiàn)在登上塔頂,環(huán)顧一周,塔西是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而塔北距珠江已達六百余米之遙。 ▲五仙霞洞 地點:五仙觀,在今廣州市惠福西路。 美景:“五仙”便是指五仙觀。觀處鬧市之中,面積雖不大,但通明閣、三元殿等各有勝景,所謂“人間自覺無閑地,城里誰知有洞天”。全觀坐北向南,依山構建。清嘉慶《羊城古鈔》卷首附有“五仙霞洞”圖,把當年的整個廣州城畫得如蓬萊仙島一般,而這五仙古觀更是雄踞城中坡山高地之上,四周“仙氣”騰騰。 現(xiàn)狀:五仙觀剛剛修葺一新,對外開放。 ▲孤兀禺山 地點:今中山四路禺山書院一帶。 美景:當時為城內最高地,清代在此有禺山書院,西側為藩府所在。按清嘉道年間阮元修《廣東通志》載,這里還有關帝廟,故為游人集中地點。加上這里林木繁多,明代已是“其上多松柏”(明朝黃佐修《廣東通志》)。清代稱為高坡。城隍廟亦建于此。向稱“禺山”?!堆虺枪赔n》卷首有木刻“孤兀禺山”圖,把這小崗丘畫得猛然聳起在城中,有云霧在四周飄蕩。但是今人也有認為禺山在南漢時已被鑿平,到清代則早已成歷史陳跡,所謂“孤兀禺山”不過徒托空名而已。 現(xiàn)狀:今天的高坡一帶,早已全是街道樓房,關帝廟沒有了,禺山書院沒有了,只剩下城隍廟一個空殼(外城與屋頂,在今忠佑大街)。 ▲鎮(zhèn)海層樓 地點:越秀公園內 美景:鎮(zhèn)海樓建于觀音山,在廣州成為現(xiàn)代城市之前,它一直是最高的建筑物,所謂“樓冠全城”,建成后就成為人們登臨覽勝,遙賞珠江白云景色的好去處。正如后人所撰名聯(lián):“急水與天爭入海,亂云隨日共沉山。” 現(xiàn)狀:今天鎮(zhèn)海層樓在越秀公園內,現(xiàn)為廣州博物館。 ▲浮丘丹井 地點:今廣州中山七路東段。 美景:浮丘得名是丘浮于水中。它本是廣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島,由白堊紀紅色礫巖和粉砂巖構成;形如浮于水面的小丘。廣州城西的這座浮于江中的小島,因其煙波浩渺,云霞變幻,迷??~緲的景象引發(fā)了文人騷客幻覺般的遐思,以至把那個大概誕生于黃河流域的騎鶴升天的神仙浮丘公請來了,《南海百詠》說浮丘山“為神仙窟無疑”。 從宋代到明代,浮丘石上曾修筑過不少亭臺樓閣,朱明觀、挹袖軒、白云堂、吹笙亭、大雅堂、紫煙樓、晚沐軒……在山上山下栽植了荔枝、梅、竹等各種花卉植物,使這座小石山丘成了一個游賞勝地。趙志皋聚集了廣州當時的詩人文士,在那里開創(chuàng)了“浮丘詩社”。萬歷二十九年(1601),督稅太監(jiān)李鳳“復辟地創(chuàng)廟宇,改為廣仁觀,貯道藏十二函。計幅員三十余廟”(《羊城古鈔》)。萬歷進士、晚明著名嶺南詩人區(qū)大相曾有詩描述當年的景象:“此丘往時在海中,三山煙霧晴蒙蒙。今日丘林帶城郭,惟余海月一片掛長松。” 現(xiàn)狀:今中山七路東段,東距西門口約250米,其北端入將軍里,南端至李家園。 ▲西樵云瀑 地點:南海西樵山,該地距廣州六十多公里,把它歸入“羊城八景”是有點勉強的。 美景:“南粵名山數(shù)二樵”,東樵為羅浮,西樵即此山。相傳是因山上多樹可采樵而得名樵山的。山中景色以“云瀑”著稱。 西樵諸峰山體為堅硬粗面巖所構成,多裂隙,故易形成流泉飛瀑。一說有三十二泉瀑,一說有二十八處瀑布。其中白云洞中的“飛流千尺”最為聞名遐邇,簡稱為“云瀑”。瀑布沖下,侵蝕成為深潭,即“白云洞”。 現(xiàn)狀:現(xiàn)存。 ▲東海魚珠 地點:珠江黃埔段,今長洲對出之珠江東面河段。 美景:“魚珠”是指該處江中一塊露出水面的礁石,清代時,此石位于珠江中,四面環(huán)水,隨著水漲水落而時隱時現(xiàn),因日夜被波濤沖刷,致圓凈如珠,俗稱“魚珠石”。清代時魚珠石所在的那段珠江要比今天闊得多,時人稱之為“海”,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返照之時,遼闊的珠水映著空中彩霞,金麟萬點,瑞氣崢嶸;江中魚珠石浮沉波際,閃爍其間,一派煙波浩渺的璀璨氣象,便構成此“東海魚珠”之景。 現(xiàn)狀:由于珠江水道沖積,魚珠石早已與北岸相連,成為黃埔港陸地,石被埋于地下,此景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