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年,板面油畫,117厘米*162厘米,維也納藝術(shù)博物館
獵人們疲憊地低著頭,跋涉過雪地。后面的家庭旅館在旅館外面忙著烤一頭豬,掙扎于生活的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前面的美麗世界。
老彼得·勃魯蓋爾綽號“農(nóng)民勃魯蓋爾”,因為他經(jīng)常描繪鄉(xiāng)村風景中的農(nóng)民。他為人老道,深刻理解徒弟的精髓,由此成為了空前偉大的風景畫之一。
《雪中獵人》是他最具寒冷氣息的一幅作品:勃魯蓋爾深深理解農(nóng)民如何為生活所困,如何常年為生活奔波。鳥爾自由地翱翔,而冰上最小的人影都很拘束,為身份所拘束,完全沒有意識到生活的無限可能。這是典型的北方場景,不是一馬平川的荷蘭。
我們是站在高點俯視這寬廣的世界。勃魯蓋爾用一些筆直的樹引領我們下山,我們穿過山谷,遠方的頂峰帶領我們進入天堂。他潛意識里有種淡淡的憂傷,就好像墜入了深深的靈魂之谷。
老彼得·勃魯蓋爾 約1525—1569,生于荷蘭
彼得·勃魯蓋爾(Bruegel Pieter, 約1525—1569)16世紀尼德蘭地區(qū)最偉大的畫家。一生以農(nóng)村生活作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題材。他善于思想,天生幽默,喜愛夸張的藝術(shù)造型,因此人們贈給他一個外號叫“滑稽的勃魯蓋爾”。他繼承了博斯的藝術(shù)風格,又被譽為“新博斯”。他是歐洲美術(shù)史上第一位“農(nóng)民畫家”。彼得·勃魯蓋爾是自揚·凡·愛克開始的刊期荷蘭畫派的最后一位巨匠。
《厭世者》1568年,布面油畫,直徑86厘米,那不勒斯,意大利國家博物館
很少見的圓形布框,畫面中憂郁的苦行僧背對著陽光普照的風景,大鼻子和嘴巴看上去神情痛苦,不是很愉悅。下面的題文寫著:“這個世界并不忠誠,所以我在哀傷中前行。”但是這個世界畫家用一個貧窮卻鮮活的人物形象象征“這個世界”,他正悄悄地靠近,偷走了苦行僧的心臟(好像看起來像錢包)。前方的路披荊斬棘。
《基督和那個通奸的女人》Christ and the Woman taken in Adultery,,1565年,考陶爾德博物館
《盲人的寓言》Parable of the Blind,1568年,卡波迪蒙特美術(shù)館
《市儈》Philistine,1558年,大英博物館
帶你快速賞析一幅名畫,裝個逼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