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來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用草扎的狗。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看作草扎的狗;圣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看作草扎的狗。這是沒有迫近與歧視之意,所有的眾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天地沒有好惡,貶低的意識,宇宙間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其實,老子表達的真實意思,必須要理清天地,圣人,百姓,萬物之間的依附關系。在道教世界里,天地是自然的代言者,天地運轉規(guī)律就是“道”,它是自然規(guī)律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圣人是參悟天地,師法自然的,百姓在圣人的引導下,與萬物相融相處。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
道的最高原則,就是師法自然。因為天地是沒有思想的,它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是天和地的師從者,他的仁慈和寬恕對眾人,也是一樣,沒有輕重之分。在一定的規(guī)則和環(huán)境中,所有人都自行其是,地位都是平等,發(fā)揮自己的天性和自由,追求自己的樂趣和幸福,這才是理想的道德世界,這才是圣人所追求,和奉行的自然法則。而不是儒家,法家,墨家,以及縱橫家,所鼓吹的以禮治國,依法治國,人為地強制措施。
因此,天地對萬物不仁才是最大的仁,圣人對百姓不仁也是最大的仁,無為則無不為,不仁則至仁??梢?,儒家與道家在國家治理方面的主張,是相反的。直到戰(zhàn)國末期,荀子的出現(xiàn),才將道家的一些理念納入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