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
火山噴發(fā):巖漿噴出地表是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與能量的一種快速猛烈的釋放形式。
一火山噴發(fā)物
多為火山灰隨雨降落,依附雨滴聚集而成,也可能是以某種碎屑為核心,在地面滾動、團聚火山灰微粒而結成的小球。又稱團積火山礫或豆石。它與其他火山碎屑物的差異在于具有同心構造。火山豆如與火山灰凝結在一起稱為豆狀凝灰?guī)r。
是一種熔巖(火山噴發(fā)碎屑)直徑大于64mm (2.5英寸),由火山熔巖的黏稠部分噴發(fā)形成,在落回地面前凝結成固體,沒有結晶,屬于噴出火成巖。
是直徑大于64毫米的、棱角鋒利的巖塊?;鹕綁K的成分一般是早期的熔巖?;鹕奖l(fā)導致火山錐上早期的熔巖體破碎形成火山塊。一般認為熔巖體破碎時為固體狀態(tài),從而才可能形成火山塊鋒利的棱角。
二火山噴發(fā)類型
裂隙式噴發(fā)多見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是海底擴張的原因之一。路上則僅見于冰島拉基火山等個別地方。
(1)灰渣火山錐
主要是由火山碎屑物在噴出口周圍堆積而成的錐形體。
(2)富硅質(zhì)熔巖穹丘
流動性小、富含硅質(zhì)的熔巖形成穹丘。
如騰沖火山中的覆鍋山和臺北大電火山中的個別火山體。
(3)基性熔巖盾
流動性大的基性熔巖流反復噴出堆積而成的盾狀體。
如夏威夷火山
(4)次生火山錐
古火山錐再噴發(fā)使錐頂破壞和擴大成環(huán)形凹地,并在其中再產(chǎn)生新的火山錐。
如維蘇威火山
(5)復合式火山
多次火山噴發(fā)的火山碎屑和熔巖呈層狀混合堆成的火山錐,或巨大火山錐上生長許多小火山錐。
如意大利埃特納火山高達3700m的大火山錐上分布在300多個小型巖渣火山錐。
(6)破火山口
有些爆炸式噴發(fā)的火山,噴發(fā)時堆積物很少卻形成一個大的爆破口,如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臘火山。
(7)火山塞
填塞在火山噴管中的大塊凝固熔巖,在火山錐被剝蝕后露出地表,形成瓶塞。
如美國懷俄明州的“鬼塔”
(8)火山口湖:
火山口積水往往形成湖泊
如我國長白山的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