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麗紅
一、問題的提出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綜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現代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等當代西方學習理論界最具影響力的學習理論,對“學習”的認識呈現出從關注“有效的教”到“有效的學”,從關注“知識掌握”到“智慧生成”的發(fā)展趨勢。美國教育和培訓界有一個著名的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學習金字塔”。美國緬因州貝瑟爾國家培訓實驗室對“學生在每種方法指導下,學習24小時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進行了科學研究,研究結果是:采用“講授”方法進行學習,學習24小時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僅僅達到5%,采用“閱讀”方法為10%,采用“視聽結合”方法為20%,采用“示范”方法為30%,采用“討論組”方法達50%,采用“實踐練習”方法達70%,采用“向其他人教授/對所學內容的立即運用”方法則達90%。前4種方法都屬于教師主導下的被動教學方法,學習效益值??;而后3種方法都屬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益值高。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向深度推進的進程中,“以學生為本”“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以學評教”成為追求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的主流。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因此,如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學習社會的需要,通過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就成為一線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應對的策略
1. 學科教學知識PCK: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石
課改專家余文森教授說:“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有效的教學都是從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始的。其本質是促進教師教學理念和方式的改變,以學定教,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研究與實踐表明,教師的知識結構決定了在教育活動中所能夠發(fā)揮的功能。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學科教學知識(簡稱PCK),教師的PCK是決定教學有效性的核心知識,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石。PCK是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簡稱,最早由美國的舒爾曼教授提出。PCK是“關于教師將自己所掌握的學科知識轉化成學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識”。PCK與其說是一種知識,不如說是教師特有的一種“轉化”的智能,即將學科知識“轉化”成學生有效獲得的學科教學智能。也就是教師根據課程理念、目標進行系統(tǒng)思考,把學科知識有效地“轉化”成教學任務,又由教學任務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實際的獲得。在這兩次轉化過程中,教師所擁有的學科教學知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后來美國學者格羅斯曼將PCK的內涵解析為四個部分:①學科的知識,即學科中最核心的內容及其教育價值;②課程的知識,即特定學習內容與學科知識間的橫縱向聯系;③學生的知識,學生學習特定內容的經驗和可能遇到的困難;④教學的知識,幫助學生學會特定知識的教學策略。對照PCK的內涵要素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學科知識”與“課程知識”,針對的是教什么的問題,而“學生知識”與“教學知識”,則分別針對怎么學和怎么教的問題。它們共同的聚焦點是關注學生的學習,凸顯出PCK的核心內涵就是“立足學生立場,實現知識轉化”。
2.有效學習設計的實踐點:問題化、圖式化、信息化
關注學生的學習是教學的本質追求,也是教學的核心觀念。如何實現有效學習,這不是一個如何論述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行動的問題。筆者基于PCK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現實考量,探索出實現有效學習的著力點和實踐點――問題化學習、圖式可視化與信息化支撐。下面,以人教版《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有效學習設計為例作簡要闡釋。
首先,問題化是實踐有效學習的核心所在。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給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任務,真正的學習活動才會發(fā)生?!苯嬛髁x學習理論也認為,教學應基于情境、案例、問題解決,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而不是信息的傳遞與接受。作為如皋教育人探索出來的具有區(qū)域本土特色的課改新方式“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中的活動單,就是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所采用的以師生學習活動為載體,以任務、問題設計為主線,以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的動態(tài)活動式學習方案。如:筆者根據教材、學情和兩個“轉換”(把學科事實轉化成學科邏輯,把學科邏輯轉化成學生認知邏輯)來設計“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專題學習活動的“問題鏈”。問題鏈:結合史實說明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主要面臨著什么狀況,中國社會各階層提出哪些思想主張,各自起到什么歷史作用?其救國主張之間有著怎樣的繼承和發(fā)展關系,你能找到哪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
其次,圖式化是實踐有效學習的學習機理?!盀樗季S而教”“教學即思維”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著名教學主張。教學活動的本質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而不是教,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看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思維的深度。圖式作為一種認知結構,圖式化學習機理的形成有助于問題解決、知識建構、學習遷移和提高元認知水平。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圖式可視化的認知工具,其教學運用可以將學生問題解決的思維發(fā)展過程直觀地加以展示,使之顯性化,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與效能。如:筆者繪制的“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 思維導圖,將近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追求近代化”的主題和學習歷程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特點躍然紙上。
最后,信息化是實踐有效學習的技術支撐。“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起點,是改革傳統(tǒng)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的作用,不再是簡單的教學媒介,更多的是思維與認知的工具。筆者在實踐有效學習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撐,構建出“以學為主、任務驅動”的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整合的學習模式。在該學習模式下,教師以“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呈現→啟發(fā)指導→總結評定”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進入情境→自主探索→協作學習→交流反饋”的體驗過程中獲得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空間。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多媒體技術與活動單各具特色。多媒體技術形象直觀、容量大但是制作內容不能復雜,要有所取舍;活動單集“學、研、考”于一體,可操作性強但也不能面面俱到。二者的整合使用要把握住因人制宜和因課制宜的原則,用多媒體技術去展示圖片、視頻資料、知識結構等,以活動單作為展現學習目標、活動方案、檢測反饋的載體,做到優(yōu)勢互補和相得益彰。
總之,教師作為有思想力的行動者,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中要勤于歷練、敏于反思,不斷生成和建構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PCK,從而適應教育信條由“塑造知識人”向“助推學生智慧生長”的轉變,為學生的智慧生長而教。
參考文獻
[1]廖元錫.PCK――使教學最有效的知識 [J].教師教育研究,2005(6).
[2]楊彩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本質、特征與結構[J].教育科學,2006(1).
[3]周國韜,楊雪梅,王淑娟.現代教育理論研讀[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4]王天蓉,徐宜.有效學習設計――問題化、圖式化、信息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吳才興,韓光輝.圖式教學在歷史課中的應用 [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6).
[6]沈和鳳.談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課活動單導學整合――以《抗日戰(zhàn)爭》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2(11).
(責任編輯龐丹丹)
轉載注明來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22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