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方冬季的小蟲來說,冬天真是不好過,它們除了要抵抗嚴寒(蟲子怎么過冬?點這里),還要想方設法躲避天敵——食蟲的鳥類。
北方天寒地凍,不少食蟲鳥類飛去南方過冬,但也有不少“強硬派”堅持留下來。當然,冬季靠吃蟲過活,除了技術外,體型和食量也是制約因素。如果生來大塊頭外加一副大腸胃,那很容易入不敷出,費盡手段才得來一小份蟲宴很難填飽肚子。因此,零星在北方越冬的食蟲鳥個體,往往是些小個子,它們靠著勤奮和技巧,搜尋嚴冬中隱匿的小蟲。
綠啄木鳥
入木三分鑿樹洞
在我國北方生活的啄木鳥中,多數種類都是常駐居民,并不會被寒冬逼迫遷往南方。雖然冬季里,它們無法享受在植物表面活動的蟲蟲送來的福利,也無法像夏天里那樣可以效仿親戚蟻鴷——蹲在螞蟻堆邊伸著舌頭把螞蟻一個個“嗖嗖”粘進嘴里,不過它們僅用自己的招牌功夫——鑿木,就足以順利過冬了。
管它是藏在淺層樹皮下的蛾蛹、蜘蛛、還是藏在深處的天牛幼蟲,有一張鐵嘴和一個混凝土的腦袋,只要或長或短地一通鑿,就能打一條通道將蟲擒獲。此外,啄木鳥雖然以捉蟲著稱,但冬季也會取食一些植物的果實、種子。
大斑啄木鳥鑿木捉蟲 繪圖:張瑜
樹皮縫里找美味
旋木雀常被人誤認為是啄木鳥。的確,它也喜歡身體豎直著攀附在樹干上找吃的。通常,旋木雀會從樹干的底部開始,一路盤旋而上。但它并沒有能力用嘴將樹干啄出洞,它只能利用比較長的小細嘴,在樹皮縫隙間掏掏撿撿,取食藏在翹起的樹皮內側的越冬昆蟲、蟲蛹、卵、蜘蛛之類。
旋木雀捉樹皮縫中的重繭里的幼蟲或蛹。 繪圖:張瑜
還有一種比較奇特的小鳥,做著和旋木雀差不多的工作,不過工作地點不在樹干上,而是在懸崖峭壁間,它就是紅翅旋臂雀。依靠著強勁的腳力,紅翅旋臂雀在陡峭的巖壁間攀爬如履平地,不停用嘴在石縫間掏掏啄啄,尋找口糧。當然,它有兩只翅膀能夠飛行,也不必擔心墜崖。
剝皮剖莖靠巧嘴
棕頭鴉雀的一張小“鸚鵡嘴”,看起來有些笨拙,感覺捉蟲時沒有柳鶯、山雀那樣的“尖刀嘴”好用。其實并不盡然,棕頭鴉雀的嘴靈活性非常高,能靈巧地把一些植物的莖剝開。在昆蟲活躍的時候,它們可以毫無壓力地摘取枝葉表面的蟲子,也能剝出藏在植物莖里的昆蟲。
棕頭鴉雀剝開莖稈捉蟲 繪圖:張瑜
到了冬季,這個技能更是會派上大用場。許多昆蟲的幼蟲、蛹都會藏在草本植物枯桿中越冬,棕頭鴉雀每天花大量時間,不停地給這些植物剝皮。
獨門秘技磕頭功
冬日里,戴勝的大部隊都南遷到更溫暖的地方去了,但也有一些“任性”的個體選擇在北方挑戰(zhàn)嚴寒。留在北方過冬的戴勝,看起來永遠都是那么忙忙碌碌。不論是在枝頭還是土地上,它們總是一直在不停地“磕頭”。戴勝主要的覓食方式就是獨門“磕頭功”——用細長而略彎的嘴不停地戳啊戳,有時還伴隨著類似掏的動作。
戴勝捉圖中的蟲蛹 繪圖:張瑜
低溫讓覓蟲活動變得有些艱難,暴露在外面的小蟲統(tǒng)統(tǒng)不見了蹤影,所以戴勝必須全力以赴地“磕頭”,才能找到足夠生存的食物。在枯草底層及土下較淺的地方,有些鱗翅目的越冬蛹,對于戴勝來說,找到它們并不太難。如果運氣好,趕上農民或園林工翻土,它們也能撿到本來藏得較深的蠐螬(金龜子的幼蟲)。
球形小鳥最奔忙
和上面說的幾位鳥哥都不同,黃腰柳鶯、戴菊、鷦鷯(念 焦撩)這些嗜食蟲族的球形小個子,可沒有工具箱似得的嘴,它們能做的就是——找!找!找!
樹杈積雪中尋找食物的黃腰柳鶯 攝影:海泉
鷦鷯在割過的蘆葦地尋找吃的 攝影:海泉
戴菊從油松葉子基部捉到一只蜘蛛 攝影:海泉
為了填飽肚子,必須不停地找:在枝杈基部、枯卷的葉子中、石縫間、落葉堆里……集中精力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藏有越冬小蟲或蟲繭的地方。黃腰柳鶯和戴菊還常會和山雀混群,有了山雀幫助警戒,就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專心覓食了。
撰文 | 海泉
攝影 | 海泉
繪圖 | 張瑜
微信編輯 | 小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