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梁素海—李愛民
春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都團聚在一起過年了,除了圓親情團聚的夢外,還要吃上幾頓解饞的年飯。河套地區(qū)典型招牌菜就是“河套硬四盤”,即:扒肉條、清蒸羊、蒸酥雞、蒸丸子,這四樣“硬菜”都需要打蒸鍋,雖然好吃,但做起來費時費力,平時一般人家是顧不上做的,只有辦事宴和過年時才做。而平時河套地區(qū)還有許多風味小吃,也是讓人回味無窮的。
河套地區(qū)獨特的小吃首推“釀皮”,此地人也叫“面筋”。相傳釀皮是在唐朝開元年間,甘肅天水城西南稍子坡,柳家一位小女兒柳蘭發(fā)明的,后來傳入了內(nèi)蒙古后套地區(qū)。
河套面筋,在全國也是有名的,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店?,F(xiàn)在前旗街上,還有不少家面筋店,有“繡花面筋”、“張霞面筋”、“十里香面筋”、“美麗面筋”……等等。
做面筋首先要和好面,再用水洗面,上鍋蒸,然后切成條形,配上調(diào)料,最重要的是要放油炸辣子。以前人們?nèi)兆舆^得緊吧,一般不出去買著吃,都是自己在家里吊面筋。一家吊面筋,四鄰八家都來吃,那時候,大家吃的好香,簡直都吃出了親熱味。
再就是“山藥芥芥油烙餅”。這既平常又好吃的飯食,給我們每個河套人,都留下了童年的記憶。河套盛產(chǎn)土豆,家家戶戶的山藥窖里都常年貯藏著。還有當?shù)?/span>后山出產(chǎn)的胡麻油,打鼻兒的香,河套的小麥面粉,又香又勁道,再放上常年貯藏的肥而不膩的腌豬肉,對于走親訪友的人來說,這是農(nóng)村里招待人的上等飯食。特別是在那物資貧乏的年代,簡直能勝過皇帝吃的“滿漢全席”。
再說說“茶蛋餅餅”。每到夏秋之際,到了晚上,人們就會到街上休閑地放松一下,順便吃點宵夜,那就要吃茶蛋餅餅了。不知道這餅餅是怎么烙的,又薄又筋,薄的能透亮,配上小鍋里煮熟腌制好的茶葉蛋,抹上點兒黃豆醬、夾上點兒榨菜絲,有愛吃香菜的再來點兒香菜,卷起來,真有百吃不厭的感覺。
還有烤羊肉串、炸饅頭,遠遠地就能聞到一股烤肉味,一眼望去,烤攤上人頭攢動,主力軍都是年青人,也有老年人帶著孩子的,他們都是奔燒烤來的,簡直顧不上躲避煙熏火燎的難受環(huán)境了。
最出名的還得數(shù)“豬肉燴酸菜”。每年過了小雪節(jié)氣,農(nóng)村的“殺豬菜”就開始了。新鮮的豬肉,剛腌制好的“酸白菜”,再放上幾顆剛從地里刨出來的新土豆,當然也離不開幾杯河套“二鍋頭”,這是河套地區(qū)最典型的好飯食了。許多原先在這里下過鄉(xiāng)的“知青”,他們已經(jīng)回城都幾十年了,但還都忘不了當年的美食情結(jié),有很多人還千里迢迢地特意趕回來再吃上一頓“殺豬菜”。
本地還有一些小吃,如:酸粥、油糕、自蒸的純堿饅頭、隔鍋羊肉面、燜面、春天的苦菜、夏天的沙蔥,烏梁素海的侉燉魚、魚肉疙瘩湯等等,家常美味,不勝枚舉。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是一種鄉(xiāng)音,“游子身上衣”是一種親情,回味鄉(xiāng)間的小吃,也是打開鄉(xiāng)情的一把鑰匙,一旦門被打開了,老“家”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