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習書法,隸書是必修科目。我們收集整理這個系列《漢隸入門》,并經過重新編輯排版,以饗書友。本文為《漢隸入門》系列之二十。
20、隸外功夫
前人說:“書之功夫,更在書外。”我們學習隸書則可以說,要學好隸書,功夫更在隸書之外。無論是厚重樸拙一路隸書,還是清秀飄逸一路隸書,要想達到一定的高度,均有必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努力。
首先,學習篆書。
篆書是書法之源,隸書從篆書演化而來。隸書的用筆、結體、對稱之美等,其本原皆在篆書。因此,學習隸書知解篆書則是“知其所以然”。以篆法入隸則古,以楷法入隸則不古,篆書是隸書之源,是寫好隸書之基礎。
如清代金石篆刻家黃易,篆刻注重金石氣。他的隸書,如其刻印般渾厚凝重,筆筆有篆意,故有一種沉著淵深之趣。孫過庭《書譜》說:“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边@雖然說的是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關聯(lián),其實也適用于隸書。隸書屬正體,正體容易寫得板正、不靈動。如果習隸書者在行草上也下點工夫,那么再寫隸書必然會輕松活脫一些。如現代書家錢君匋隸書。錢君匋隸書先習漢碑后習漢簡,以書行草之法寫簡,以繪畫布局布置隸書章法,從而將隸書的寫意色彩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又如現代書家陸維釗,精于行草、篆書與隸書,注重書體之間的通融,其隸書為碑法厚重一路,行筆節(jié)奏全從行草而來,痛快淋漓、恣肆率性,有清人伊秉綬隸書之博大氣象、漢隸《石門頌》之野逸、《鮮于璜碑》之重拙,在近現代隸書中獨樹一幟。學習隸書,不能只是一味埋頭于書寫實踐,還要了解隸書的發(fā)展歷史,從它的起 源,到隸變,到現當代隸書名家。從隸書整個的歷史發(fā)展,看出隸書風格的演變規(guī)律,看出哪些是需要守定的不變之理,哪些是可變的。然后找到自己的著力點,為形成自己的隸書風格而努力。如現代書家商承祚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學家,他對隸書發(fā)生與發(fā)展了如指掌。所以他寫隸書主攻早期隸書—秦隸,以碑派筆法寫秦隸字形,融入自己靜穆淡遠之心境,最終形成了拙樸古雅之書風。中國藝術,是講境界的藝術。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列舉的二十四種詩歌風格,其實也是一種意境或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頭便說“詞以境界為上”。書法藝術的境界其實即是書法家的內心境界映現,故有“書如其人”之說。一個書寫者的內心若無很高的境界,則“書如其人”之說便沒有真正的意義與價值。境界需要后天的修養(yǎng),綜合的人文素養(yǎng)決定了書法境界的高低。隸書一體要想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不是光臨習一兩種隸書碑帖就能達到的。如清代豎畫大家石濤,隸書雖非主攻,但是自成一格。他的隸書,把他對行草、繪畫、印章的藝術感覺與法規(guī)都融入其中,于是形成秀而奇、奇而不怪,率意成章,水墨淋漓的獨特藝術美感。這主要就得益于他極高的藝術稟賦與深厚的人文修養(yǎng)。又如有“藝苑全才”之譽的現代書家馬公愚,詩書畫印皆精,學養(yǎng)也高。他的隸書以格調勝,氣息醇雅,有白云初晴、洗盡鉛華之境。本系列文章節(jié)選自下面這本專著,建議購買正版教程學習【漢隸入門】系列免費課程:
原著作者:方建勛(北京大學美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北大校友書畫協(xié)會秘書長兼導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