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王朔和金庸只有一個回合的筆戰(zhàn)可謂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這兩位在文學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交鋒讓無數好事者興奮不已,大家剛剛搬好小板凳拭目以待,結果他們兩位卻沒有了消息。
這次交鋒是王朔率先發(fā)起的,他寫了一篇文章叫《我看金庸》,這篇文章里王朔把金庸批評了個夠嗆,堪稱是批評金庸作品最狠的一篇文章。王朔批評金庸的點有以下幾個。
第一,人物一言不合就開打。武俠小說就是要打架,通過大家來彰顯大家的實力,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兩個所謂的“英雄”見面之后,要不就喝酒,要不就打架,這導致了作品內容的大量重復和啰嗦,各種動作場景的描寫,也讓讀者忽略了文字本身。
第二,金庸的人物沒創(chuàng)意。王朔認為,段譽這個人根本就是從《紅樓夢》的賈寶玉那里拿出來的,見到美女就姐姐長妹妹短,那個癡情的樣子都一模一樣。而且,金庸的在人物設定上也有一個固定的套路,就是不管好人壞人,最后都要往皈依佛門那里靠,什么謝遜、喬峰慕容復他爹等等。一次兩次這叫升華,次數再多,這就叫畫片。
第三,金庸的語言水平不高。金庸是浙江人,王朔認為,浙江話和廣東話都屬于入不了文字的方言,所以金庸的語言資源很貧瘠。金庸并沒有什么語言上的天賦和貢獻,而一個作家如果對自己語言文字沒有貢獻,“還不如去印刷場里當排字工”。
第四,金庸小說三觀不正。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王朔認為金庸筆下的人物見面后要么喝酒要么開打,這不僅造成了寫法上的單調和重復,還傳達了錯誤的價值觀。在王朔看來,金庸的俠哪里是什么武術家,根本就是罪犯,而所謂的門派則是匪幫。私刑殺人這件事本就不對,但是金庸偏偏要給這些行為套上一個愛國主義的外衣。流行讀物應該起到教化民眾的百姓,如果金庸不肯,至少也別往罪犯臉上貼金。
第五,金庸小說不真實。這里的不真實并不是指情節(jié)上虛構,現代文學里也有荒誕派,但是這荒誕的背后還是立足于人性的,而金庸的小說并沒有表達人性。王朔認為,自己一直在中國,并未在國人身上看到過什么超于其它民族的愛恨情仇,至多是風俗上的不同,但是金庸一味虛構那個所謂的“俠”字,塑造了一群粗野狹隘,沒有表達能力,一言不合就開打的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