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千千萬,要說最能打的詞人還要看老辛!可惜他中年仕途不順,被硬生生逼成一代詞宗。
他的這些小眾詩詞你知道嗎?
宋代:辛棄疾
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閑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我獨自站在空闊無邊的鐘山上飲酒,天色已晚,天氣變寒,已經(jīng)到了回去的時候。曾幾何時,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現(xiàn)在又依依惜別。你離開后,我將會有怎樣的一番思念。
長江西岸的白石崗,長滿了萋萋芳草,惹來一片離愁。我對你的思念不用山鳥來表達,就像桃李不會言語,下面卻自己出現(xiàn)了小路。
宋代:辛棄疾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監(jiān)聳高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yè),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此詞上闋頗類英雄史詩的開端,然而其雄壯氣勢到后半?yún)s陡然一轉(zhuǎn),反添落寞之感,通過這種跳躍性很強的分片,有力表現(xiàn)出作者失意和對時政不滿而更多無奈氣憤的心情。下片寫壯志銷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行文騰挪,用意含蓄,個中酸楚憤激,耐人尋味,憤語、反語的運用,也有強化感情色彩的作用。
宋代:辛棄疾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p>
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shù)。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這首詞是寫深閨女子暮春時節(jié),懷人念遠、寂寞惆悵的相思之情。
宋代:辛棄疾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按理說四十多歲正是人生建功立業(yè)之心最盛,最能奮發(fā)作為之時,然而詞的開首兩句卻說;“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贝笠馐钦f,他已經(jīng)不再心向國都,不再在意天下國家之事了,只流連于博山寺和它周圍的山水,使得它都厭于逢迎我了。
宋代:辛棄疾
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樓。
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
君來正是眠時節(jié),君且歸休。
君且歸休,說與西風一任秋。
宋代:辛棄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詞人對他吟詠的對象并未作十分精細的描繪和刻劃,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觀景物的傾刻變化,以輕快明朗的筆調(diào)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嘆。這首小詞的格調(diào)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宋代: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落日里寒鴉歸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樹發(fā)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著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shù),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桿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宋代:辛棄疾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誰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這首詞通過記敘獨游雨巖的情景,抒發(fā)了遭受打擊、閑居鄉(xiāng)里的苦悶,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國事的系念。同時,這首詞構思新穎,剪裁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