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所(sobhanacetasika),美(sobhana),是好的、美麗的、漂亮的、莊嚴的意思。美心所和善心所有點相像。那為什么不叫善心所,而叫美心所呢?“美”比“善”涵蓋的范圍更廣。因為善心和善心所是能夠造業(yè)的,但是由善業(yè)帶來的善果報心屬于美心,而不是善心。美心既包括善心,也包括由善心所產(chǎn)生的善果報心。同時,雖然阿拉漢圣者已經(jīng)斷除了任何煩惱,但是他們依然還會有心念的產(chǎn)生,還能夠產(chǎn)生相當于凡夫和有學圣者的善心,不過這些心只是執(zhí)行其作用而已,已經(jīng)沒有所謂的善或不善,也不會留下任何業(yè)力,所以稱為唯作心,這些唯作心也是美心。美心的涵蓋面比善心更廣,包括了善心、善果報心,和相當于善的唯作心這三類心。因此不能將美心等同于善心。
一共有 25 種美心所,其中有 19 種稱為通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à dhà ra? a),在任何的美心當中都有這 19 種心所。這 19 種心所一生起就一起生起,是成組成組地生起,而不會個別地生起,它們和雜心所以及 14 種不善心所不同。
一、信
第一個美心所是信(saddhà )。信的意思是有信仰、 信心(Saddahanti età ya, sayaü và saddahati, saddahanamattameva và esà ti saddhà )。
特相:信仰, 或者信賴。 (saddahanalakkha? à , okappanalakkha? à và )
作用:凈化,猶如能使混水變清的凈水寶珠;或者跳躍,猶如越渡洪流。 (pasà danarasà udakappasà dakama? i viya, pakkhandanarasà và oghuttara? o viya)
現(xiàn)起:不迷茫,或者信解。(akà lussiyapaccupa??hà nà , adhimuttipaccupa??hà nà và )
近因: 當信之事,或者聽聞正法等入流支。 (saddheyyavatthupada??hà nà , saddhammassavanà disotà pattiya? ga pada??hà nà và ) (Vm.464; Dhs.A.p.163)
信心的對象是佛(Buddha)、法(Dhamma)、僧(Sa? gha)三寶(Ratanattaya),以及因果法則,即業(yè)與業(yè)報(kammaü , kammaphala¤ ca)。
這些對象是當信之事(saddheyyavatthu),即值得相信、應當相信的事情,也是一切圣者所堅定相信的對象,因此圣者的信心稱為不壞信或不壞凈。即使一名在家居士證得了初果,他對這些事情也擁有毫不動搖的信心。他相信佛陀,對佛陀有很強的信心,不會相信除了我們果德瑪佛陀以外的其他導師、天神等。 他對佛陀的教法有很強的信心。他很恭敬圣者僧,對僧團有堅強的信心。他們對過去、未來和現(xiàn)在三世,對因果法則有堅定不移的信心。
有些人往往片面地強調(diào)佛法的理性成分,認為只有依靠智慧才能獲得解脫和覺悟,注重信仰會使人變得盲目,甚至落于迷信。然而,佛陀注重智慧的同時也強調(diào)信仰的重要性,唯有信根和慧根平衡,學法和修行才有可能獲得成就。信仰,是進入佛陀教法之門的前導,是修學佛法的先決條件。假如一個人沒有信仰,根本不相信佛陀,也不相信解脫,則一切修行、證悟皆無從談起。信是很重要的心所,被喻為能拿取善法之手,能獲得一切成就的財富,以及能夠獲得不死涅槃果實的種子。(Vm.ò .464)
佛陀說過:
“信仰是人們最好的財富,
善行正法者能導向快樂,
諸味中更甜蜜的是真理,
智慧生活堪稱最上生活?!?S.1.73; Sn.184)
作為佛弟子,首先要確立自己的信仰,要做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沒信仰的人,根本就無資格稱為佛弟子。
信仰是人生的航標。擁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能為其人生旅途指出明確的方向,開辟一條平坦的大道。
擁有信仰的人通常都擁有理想,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他們更清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擁有信仰的人通常都對人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宗教信仰能夠幫助人們過著快樂的生活。國外的一些調(diào)查報告也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對生活更容易感到知足、快樂。
信仰也是人生的避風港。人生總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面對人生的浮沉起落時,信仰能帶給人希望,不容易被一時的逆境所打敗。在遭遇到社會動蕩、家庭悲劇、感情危機、財產(chǎn)損失、事業(yè)失敗、生活挫折、人生苦難、身體惡疾或生離死別時,宗教能夠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安慰,使人擁有更強的忍受能力和承擔能力,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幫助人們度過艱難困苦的時光,使人們盡快超越傷痛。
除此之外,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家庭也較少出現(xiàn)諸如酗酒、吸毒、打罵、虐待、犯罪、婚外戀等丑陋現(xiàn)象。也有證據(jù)表明,信仰對增進健康有良好的影響,甚至與低死亡率有關聯(lián)。許多醫(yī)學上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例如癌癥病人奇跡般地康復等等,往往可能發(fā)生在擁有信仰的人身上。
一切正統(tǒng)的宗教,都會強調(diào)人性正面、良善、健康、崇高的一面,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在激勵人們培養(yǎng)、發(fā)展這些心靈的素質(zhì)。因此,擁有信仰的人更容易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他們對親戚、對朋友、對同事、對他人,更加懂得慈悲、感恩、關愛、包容和寬恕。
任何的宗教都強調(diào)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擁有共同的信仰,能夠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同地區(qū)、不同語言、不同社會背景和人生閱歷的人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互相聯(lián)系,互相幫助,互相關懷。例如在 20 世紀中后期,當中國與日本、大陸與臺灣的政治關系還處于緊張氣氛的時期,兩地佛教之間的交流已經(jīng)開始,并且架設了國家與國家、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友誼橋梁。
信仰是一種精神財富。一個物質(zhì)財富貧乏的人,只要有信仰,他仍然是個快樂的人。但是,一個人即使擁有再多的物質(zhì)財富,如果沒有信仰,他仍然可能是個精神空虛、內(nèi)心浮躁的人。所以,一個人寧可缺乏物質(zhì)財富,也不可缺乏精神財富,物質(zhì)財富能滿足人的欲望,卻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
有信仰的人精神有依靠、心靈有保護,就像有家庭溫暖和父母關愛的孩子,在身心靈方面都能夠得到健康成長。沒有信仰的人由于精神沒有寄托,心理容易被扭曲,心靈容易受創(chuàng)傷,就像流浪街頭、孤苦伶仃的人一樣可憐。在經(jīng)典中,甚至把無信仰視為導致身心靈疾病的原因,沒有信仰是心靈不健全的表現(xiàn)。 (Vm.470) 所以,信仰是精神的財富,是人生的依靠,是生命的歸宿。沒有信仰的人,很可能是心靈的窮鬼,是人生道路上的迷途者。我們生而為人,要尋求信仰,樹立信仰,擁有信仰,堅定信仰。
當然,佛教所強調(diào)的信仰,并不是叫人們?nèi)ハ嘈潘^的至上神、上帝、造物主、救世主,也不是相信神佛菩薩等。佛教并不承認有所謂創(chuàng)造世界、主宰一切的神靈,不管它是一種超驗力量還是至上神。在佛陀的教法中,并沒有神秘、自我麻醉的成分,也無需摻雜他力、救世的信仰。
那么,佛教所強調(diào)的信仰是什么?佛教所強調(diào)的信仰應該與智慧相結(jié)合,應該以正見為先導,亦即信根和慧根必須達到平衡。缺乏智慧的信仰容易變成迷信,使人們相信一些虛幻或無意義的事,甚至容易造成宗教狂熱。
佛教信仰的對象是佛陀的覺悟,即相信佛陀是斷盡煩惱者、具足智慧與德行者,是導師、覺悟者等。再者,佛教也強調(diào)相信佛法僧三寶,相信業(yè)果法則。
即使相信佛陀,假如相信佛陀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至上神、上帝、造物主、救世主,那是“邪信”;假如相信佛陀是有求必應、神奇靈驗的神明,那是“迷信”,這些都與佛教所倡導的正信、智信不可相提并論。
明天我們繼續(xù)分享《阿毗達摩講要》
佛說:我一直在關注你、保佑你,
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