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在豫園商城東南側。
上海城隍廟為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又稱上海邑廟,包括大殿、中殿、寢宮、星宿殿、閻王殿、財神殿、文昌殿、許真君殿、玉清宮等許多殿堂組成的,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的道教宮觀,在這一萬多平方米中,還包括城隍廟的兩座園林,西園(即現(xiàn)在的豫園)和東園。此時,上海城隍廟在上海城市居民中的影響不斷擴大,上海城隍廟的宗教節(jié)日就是上海城市全體居民的節(jié)日,“家家自有藍呢轎,個個爭穿紅縐裙。妝出新年新氣象,燒香邑廟去紛紛”是上??h竹枝詞中描寫居民去城隍廟燒香的情況。每年的“三巡日”,即城隍神出巡的日子,上海城內(nèi)居民家中十室九空,居民全部在城隍娘娘圣誕(三月二十八),上海城隍廟內(nèi)包括廟附近的商家全部張燈結彩,為城隍神歡慶圣誕,廟內(nèi)香火旺盛。
上海城隍廟坐落于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游區(qū),是上海地區(qū)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海的城隍廟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后),廟內(nèi)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城隍神)和霍光(漢大將軍博陸侯)。清代時香火極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廟,上海開埠后城隍廟及其周圍地區(qū)商賈云集,市場繁榮,到城隍廟可以購買許多生活必需品,特別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大殿
大殿正門上懸“城隍廟”匾額,并配以對聯(lián)“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wěn),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大殿內(nèi)供奉金山神主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坐像,左首為文判官,右首為武判官,次為日巡與夜查,日巡、夜查以下為八皂隸。第一對立柱懸有對聯(lián)“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贊揚城隍神的功績,上懸匾額“牧化黎民”。第二對立柱上懸“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貞”的對聯(lián)以警示世人。城隍廟大殿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jīng)存在,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大殿,殿內(nèi)依舊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為火所焚,1926年開始重建,1927年完工,大殿即是重建于1926年的城隍廟大殿,為全部鋼筋水泥結構仿古大殿。
財神殿。
元辰殿
元辰殿:又稱六十甲子殿。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中國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環(huán)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結束,以六十為一周,故也稱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在民間,指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儀式,就稱為順星。
慈航殿
慈航殿:慈航殿內(nèi)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
財神殿
財神殿:財神殿內(nèi)供奉財神、招財仙官、進寶仙官、利市仙官、納珍仙官。
城隍殿
城隍殿:城隍廟內(nèi)最后一進殿為城隍殿。城隍殿兩側懸有對聯(lián)以贊揚城隍神公正無私“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上懸匾額“威靈顯赫”。殿內(nèi)另有一幅贊神對聯(lián)“天道無私做善降祥預知吉兇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橫批“燮理陰陽”。城隍殿中央供奉上??h城隍神紅臉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內(nèi)仿照明代縣衙公堂陳設,儀仗森嚴。
娘娘殿
娘娘殿:城隍殿西面為娘娘殿,供奉上??h城隍神夫人儲氏。
父母殿
父母殿:城隍殿東首為父母殿,殿內(nèi)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父母。
文昌殿
文昌殿內(nèi)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稱天聾、地啞。
關圣殿
關圣殿內(nèi)供關圣帝君,左右供周倉、關平二位將軍。
上海城隍廟歷史悠久,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觀之一。老城隍廟里供奉著3個菩薩,即護城神秦裕伯、霍光、陳化成。關于他們的傳說不一,版本很多。
就說那秦裕伯,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這位被稱為“智謀之士”的上海人,為逃避亂世,辭官回到了當時還是個小縣城的上海。明朝開國后,朱元璋多次請他出山,才應允入朝。秦裕伯是前朝老臣,又精于世道,很受皇帝重用。朱元璋在他死后封他為上?!俺勤蛑瘛?。還有個版本是,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過。傳說他是一個孝子,因其母感嘆未見過金鑾殿,故專門建了一座像金鑾殿的建筑。后被人告密,皇帝派員來查,他就連夜將殿改成金山神廟,躲過了一場災禍。清軍南下時,原準備屠城。行動前夜,清軍將領夢見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準殺人,這才沒敢下手。因秦裕伯“顯靈”,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為城隍爺。
霍光是東漢時期鎮(zhèn)守疆土的將軍。永樂年間,上??h正式建城隍廟的時候,知縣將位于城中心的霍光行祠遷此。
使上海人真正頂禮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爺陳化成。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市民從“陳公祠”中請出了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在吳淞炮臺戰(zhàn)死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的神像,供奉在大殿后進,表達了上海人民的抗戰(zhàn)決心。
城隍在道教中的意思是指城市的保護神,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城”,就是城池;“隍”是干涸的護城河,“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軍事設施。
據(jù)《禮記》中記載,古代天子在十二月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在所祭祀的神靈中,有“水墉”神,認為水墉神能夠使水土歸其本位,不為禍人間,“水墉”神可以認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遲到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記載。據(jù)《南史·邵陵攜王綸傳》中記載,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王綸到郢州,多次碰到怪異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護佑,將要烹牛之時,一條赤蛇從??谥秀@出。另一則關于城隍神的記載則是在《北齊書·慕容儼傳》中,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6年),慕容儼鎮(zhèn)守郢城,敵軍來犯,無法解圍。郢城中神祠一座,民間稱為城隍神,慕容儼入廟求助,城隍神顯靈解了郢城之圍。這是兩則較早的關于祭祀城隍神的歷史資料。唐代開始,民間已普遍祀奉城隍神。五代乾祐三年(公元951年),隱帝冊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宋代,城隍神已經(jīng)被列入國家祭祀神靈的范圍之內(nèi),宋代《禮志》中規(guī)定告禮祭祀城隍神,以“羊一,八籩、八豆”為供品。元朝天歷二年(公元1330年),文宗加封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加封城隍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明代,由于中國城市規(guī)模的發(fā)展,城隍信仰得到了普及,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京都和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六府城隍神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其余各府城隍神稱威靈公,州的城隍神稱靈佑侯,縣的城隍神稱顯佑伯,各有品秩。清王朝對城隍神的祭祀規(guī)?;疽勒彰髦?。
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神,多數(shù)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能夠成為城隍神的人基本分為這樣幾類:第一類是一些有政績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后,本地的百姓為了表彰他的功績,供奉為本地的城隍神,并且希望他在天之靈依就能夠保佑本地的百姓。如上海奉賢縣城隍神周中鋐,是清代松江知府,生前為官清廉,最后為治理地方水患以身殉職,奉賢縣的百姓為了紀念他,供奉他為奉賢縣的城隍神;第二類是國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經(jīng)拯救了國家和百姓,人們?yōu)榱吮硎靖屑ぶ椋瑢⑺┓顬槌勤蛏瘢@類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國家的功臣,如浙江義烏縣城隍項顯佑,生前幫助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1367年,江浙一帶大旱,項顯佑散家財賑濟百姓,救人無數(shù),義烏百姓為了紀念他,就供奉他為義烏縣的城隍神;第三類是生前正直的人,如為官清廉,為人正直等,去世以后,人們認為他在冥界一樣能夠保持其正直的品德,保護本地百姓,將他供奉為城隍神。如北京城隍楊淑山,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以剛正不阿而著名。因彈劾嚴嵩的十大罪狀而被捕入獄,后為嚴嵩所害。北京的百姓就將他供奉為自己的城隍神;第四類是行善的人死后成為城隍神,這些人通常在生前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們?yōu)榱思o念他,同時希望他在冥界也能夠為老百姓做好事,就將他供奉為城隍神。如烏魯木齊城隍神是陜西人紀永寧,相傳嘉靖三十一年地震,曾捐資埋葬死者四十余人,多行善事,上天以其一心行善,封其為烏魯木齊城隍之神??梢?,城隍神作為城市保護神,老百姓希望能夠得到他的保護,所以,城隍神都是由一些公忠正直的人擔任。
城隍神的職能:保城護民,懲惡揚善,監(jiān)察萬民,祛除災厄。《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jīng)》中說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應,如影隨形,代天理物,剪惡除兇,護國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澤,普救生民”,“哀憫世間一切眾生,或有年災月厄,命運騫滯……,吾當速譴行瘟使者,收瘟圣眾,即除罪簿,永滅惡根。”“世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廣積陰功,行諸方便,施財周急,愛老憐貧……”則“增延福壽,世代榮昌,子嗣綿永,世世不絕?!薄俺勤蜃鹕?,顯化無邊,禱雨則甘霖蘇槁,禾稼成熟,祈晴則化陰成陽,應時朗晴?!盵3]
太歲殿。
城隍廟內(nèi)香火鼎盛。
文昌殿。
關圣殿。
上海城隍廟坐落于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游區(qū),是上海地區(qū)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由于上海城隍廟內(nèi)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區(qū)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上海城隍廟道觀的建設和發(fā)展得到了上海地區(qū)百姓的熱心支持。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筑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作為上海地區(qū)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廟在六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了一期修復工程。2005年,在市、區(qū)政府的關心下,在上海市豫園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圣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余平方米。
來到九曲橋,北側就是我們今天重點拜訪的景點--豫園。
豫園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現(xiàn)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建造的。布政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財政部長,官居4品。潘家是當時上海的望門大族,潘允端為了能讓曾擔任刑部尚書的父親潘恩安享晚年,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開始建造園林,前后經(jīng)營28年始成。 “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愉悅老親”之意。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并親自參與施工。整座園林因規(guī)模宏偉、景色佳麗而被古人冠予“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的美名。然而,因歷史原因,現(xiàn)在我們參觀的景區(qū)總面積只剩三十畝,其余的地方就是大家進來的時候看到的商店和九曲橋,那里以前都是潘允端建園的地方?,F(xiàn)在的豫園約有景點48處,按主體建筑可分為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內(nèi)園等景區(qū)。
進得豫園,一派江南園林特色??上Ыㄖ锴盁o明顯牌碑,也沒有指示牌和說明。只能胡亂看看。
這四個字凸顯江南園林特色:峰回路轉??!
這就叫做: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向右一轉,又是一片天地。
到處是亭臺樓閣,到處是奇花異草。中國人的智慧,全用在這些雕蟲小技上了。
和熙堂。
往前:玉華堂、玉玲瓏。這是我們主要拜訪對象。
內(nèi)園。
戲臺。
俺家的玉玲瓏。
豫園導游詞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 歡迎大家來到豫園參觀,我是***,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停頓) 首先,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豫園的大體情況:
豫園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現(xiàn)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建造的。布政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財政部長,官居4品。潘家是當時上海的望門大族,潘允端為了能讓曾擔任刑部尚書的父親潘恩安享晚年,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開始建造園林,前后經(jīng)營28年始成。 “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愉悅老親”之意。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并親自參與施工。整座園林因規(guī)模宏偉、景色佳麗而被古人冠予“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的美名。然而,因歷史原因,現(xiàn)在我們參觀的景區(qū)總面積只剩三十畝,其余的地方就是大家進來的時候看到的商店和九曲橋,那里以前都是潘允端建園的地方?,F(xiàn)在的豫園約有景點48處,按主體建筑可分為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內(nèi)園等景區(qū)。 接下來,請大家跟著我一起進入豫園開始今天的豫園之旅,成為愉悅之旅。
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這塊題石是江澤民同志1999年為慶祝豫園肇建440周年所題的“海上名園”。他的題詞既是對這座古園林文物價值的肯定,更是體現(xiàn)了黨中央三代領導人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一脈相承的親切關懷。
題詞石后的這座廳堂名為三穗堂,高9米,是豫園中最高大的建筑。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園時所建,為全木結構。(“三穗”出典于《后漢書·蔡茂傳》中“梁上三穗”的故事,寓有吉祥之意。)在清朝這里是官府慶典和“宣講圣喻”的地方,也是地方文人紳士聚會活動之處?,F(xiàn)在讓我們走進堂內(nèi)看看。堂內(nèi)高懸三塊匾額“三穗堂”、“靈臺經(jīng)始”和“城市山林”。中間的巨型鏡框中懸掛著的是由原主人潘允端撰文、已故現(xiàn)代書法家潘伯鷹書寫的《豫園記》。我們可以看到隔扇上雕刻著稻麥、玉米、高粱、瓜果等圖案。清末明初的時候,潘允端家道中落,房子被他的侄婿給繼承了,后來逐漸賣給了糧商、油商等商販。三穗堂賣給了糧商,用來商議買賣。重建后雕刻了許多的糧
食圖案。原先這里只掛了兩塊匾——靈臺經(jīng)始和城市山林。(“靈臺”是周王祭天之臺,園林的雛形是從周武王時代開始的,當時周王有兩個類似園林的地方,一個叫上林苑,一個叫下囿,上林苑是給皇帝用來打獵游玩的地方,下囿是周王祭天之臺,在里面有個建筑叫靈臺,就像北京的天壇。)靈臺是園林的別稱,是園林的鼻祖。古代舞文弄墨的人不喜歡直接說出名稱而用別稱來代替,進而顯示自己的才能。這里掛靈臺經(jīng)始,也就體現(xiàn)了潘允端的狂,認為自己的園林是最好的。“靈臺經(jīng)始”也是祈求天降祥兆、國泰民安。豫園假山層疊,不出城市即可看見山林之最,因而有“城市山林”之美譽。 在三穗堂(外回廊四角有八幅精美的泥塑漏窗。東北角的一幅中間是松鶴圖案,)四邊為回文“福祿壽喜”四字,構思奇巧。 我們現(xiàn)在向東走,可以看見一塊鑲嵌著“豫園”字樣的刻石,它是明代書法家王稚登為豫園所題寫的門額,它見證了豫園的歷史。大家可以看到,雖然已過了四百余年的滄桑變幻,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辨。
繼續(xù)往前走,我們看到三穗堂后面有一座兩層閣樓。下層叫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底層堂內(nèi)掛有“此地有崇山峻嶺”的匾額,為書圣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佳句,點出此處為觀賞堂外大假山景色的佳處。其上為卷雨樓,名字取自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滕王閣》中的詩句“珠簾暮卷西山雨”。整座建筑造型典雅,飛檐翹角輕靈俊秀。月色溶溶之夜,樓上宮燈盞盞,望之幾疑天上宮闕。 我們在此處正好面對大假山。大假山與仰山堂、卷云樓隔池相對,這是豫園景色精華之一,也是江南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最精美、最大的黃石假山。大假山用數(shù)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堆積的材料是熟石灰加糯米,十分的牢固,但距現(xiàn)在已有400多年了,所以現(xiàn)在封閉了不能上去了。山頂有望江亭可以觀賞黃浦江的風貌。(當然現(xiàn)在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因為高樓大廈太多了)大假山下的水池里有許多紅色金魚,此處山水相融,樂趣叢生。清人喬鐘吳在《西園記》中描寫大假山說“層崖峭壁,森森若萬五笏狀。其金碧秀潤之氣,常撲人眉宇。遙望之若壺中九華,天造地設,幾不知其為人力也?!币馑际钦f大假山真是鬼斧神工,簡直不是人干的事。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這就到了“漸入佳境”游廊。 在進游廊前我們先看一副磚雕,這副磚雕俗稱“梅妻鶴子”,北宋有個十分有才華的詩人叫林和靖,他是杭州錢塘人。一生隱居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在他的茅廬前種著許多的梅花樹,還養(yǎng)了一只仙鶴,他不愿介入官場的腐敗,甘愿歸隱山林,不問時事。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豫園主人在此刻這個磚雕也說明了他十分向往林和靖的這種生活。
游廊前有一對鐵獅,鑄造于1290年,恰為我們上海有城市歷史的開始。它們也是元朝的稀有珍品。大家猜一猜哪只為雄獅哪只為雌獅。 廊中有“漸入佳境”匾,“漸入佳境”語出自《晉書顧愷之傳》,這里有引人入勝的意思。往前看,中間有一塊太湖石,高約2.3米,亭亭玉立,名為美人腰。(它遮住了園 內(nèi)的景色,是古典園林造園法的障景手法。) 繼續(xù)往前走。左側有一洞門,是原先登大假山的入口,門上題額“溪山清賞”,是明四家祝枝山的手跡。通道盡頭的石壁上,刻有“峰回路轉”四字,是清代名家聞過庭所書。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 過“峰回路轉”石刻,折而向右,過一洞門。我們可以看見一條小榭突出于溪流之上,這就是魚樂榭?!棒~樂”二字語出莊子《秋水篇》當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shu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葑釉唬鹤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取名魚樂榭,蘊含著主人對莊子的仰慕和避世隱逸的心情。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墻,運用了障景手法,這體現(xiàn)了園林中的含蓄美。 我們再往前走就是是復廊了。一般古典園林中的造園手法有亭、臺、樓、閣、廊、橋、榭等。造廊是為了連接各個樓之間的路,也可在下雨的時候能在廊下觀賞風景。復廊兩邊都可以走,男左女右。每個窗框結構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從兩邊不同的方向來觀賞景色,就像圖畫小品,表現(xiàn)了園主人的別出心裁。復廊東端有一個小軒,在這里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故名“兩宜軒”。
走出復廊,眼前的建筑名為萬花樓,樓為兩層,精雕細樓。現(xiàn)存建筑為清道光二十三年重建。樓前空地有古樹2珠,右邊這株是銀杏樹,高達21米,相傳為建院時主人親手種植。左邊是一株廣玉蘭,也有近二百年樹齡。在萬花樓這里種植了許多的花草樹木,有杜鵑花,黃楊,五針松等,也說明了萬花樓的取名。 繼續(xù)往前走,面前為一座古井亭,有明代古井一口,井欄為明嘉靖年間舊物。
向南走,在我們右手邊是穿云龍墻,龍頭用泥塑成,而龍身以瓦做成鱗片。有的游 客朋友可能會問,為什么沒有龍尾呢,印證了民間那句俗話,叫做“神龍見首不見尾”。 左手邊這座建筑是點春堂,為五開間大廳,高敞軒昂,宏麗精致。“點春”出自蘇軾的詞句“翠點春妍”,有青翠之色點出了春天的嬌麗之意。我們走進去參觀。小刀會起義時,點春堂為起義軍城北指揮部。現(xiàn)堂中掛晚清畫家任伯年巨幅畫《觀劍圖》,任伯年少年時曾參加過太平軍,此畫反映了作者對反清人民斗爭的贊美之情。畫兩邊“膽量包空廊,心源留粹精”對聯(lián),為書法家沈尹默手跡。堂內(nèi)陳列著當年小刀會起義的武器,自鑄條比以及發(fā)布的文書等文物。 點春堂對面為金碧輝煌的“打唱臺”,這個戲臺比較小,所以以前應該是唱文戲的,我們一會兒還要參觀一個大戲臺,是用來唱武戲的。我們左手邊山上有快樓,快即快樂,逍遙的意思。在快樓下有太湖石堆砌的小假山,遠看像一朵朵的白云,而快樓就好像是云上的建筑,是天上的神樓,給人以飄飄然的感覺。登樓也可以看到大假山及豫園的全景。 讓我們繼續(xù)往前走到前面的和煦堂去看看一套十分珍貴的家具吧。包括一套家具、方桌、茶幾、扶手椅以及點綴的麒麟、鳳凰、均采用南方的榕樹根制作,已有上百年歷史,頗具觀賞價值。堂西的一棵茶梅樹有150年歷史了,有茶梅王之稱,花艷葉茂、風姿卓越。 走出和煦堂西面可以看到門上有雙龍戲珠兩條龍。
穿過這座石門,我們進入了豫園東部景區(qū),以水景為主,主要建筑是會景樓。
會景樓位于豫園中央,登樓一望,全園景色皆于眼底。樓三面環(huán)水,周圍載著香樟和石榴、紫薇和紅楓、羅漢松等樹木,環(huán)境宜人。 會景樓西北為九獅軒,軒前月臺臨池,觀賞荷花。池南有流觴亭,取《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 流觴亭南邊是浣云假山。池中有水廊長達百米,是江南古典園林中較長的一條水廊。 剛才走過的小橋叫做三曲板橋。這邊大家注意腳下,防止滑倒。我們可以看到這扇拱門上刻有“引玉”二字。大家一定聽說過一個成語叫拋磚引玉。其實我們剛才看到的景色只不過是磚,現(xiàn)在后面有更好的景色要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即引玉。那我們趕緊去看下這塊玉吧。
我們走到這里,大家來找下這塊玉到底在那里呢?前方屏障前有塊太湖石,這就是玉玲瓏也就是玉了,它與蘇州的瑞云峰,杭州的縐云峰合稱“江南三大名峰”,若論玲瓏剔透,當首推玉玲瓏。玉玲瓏是豫園的鎮(zhèn)園之寶,皺、漏、瘦、透四大特點兼具,如果我們在玉玲瓏下放一個香爐,便會有青煙從各個洞穴裊裊升起;若從上向下灌以清泉,也會有水流從各個石洞中流出。據(jù)記載,宋徽宗趙佶曾為汴京造花園艮岳,從全國搜集名花奇石,其中有奇峰因故未被運走而被留在江南,玉玲瓏便為其中之一。明代玉玲瓏到了上海浦東三林塘儲昱的南園中,儲昱的女兒嫁給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建造豫園時,潘家把玉玲瓏移來。據(jù)傳,玉玲瓏在渡黃浦江時,江上突然起風,舟石俱沉。潘家請善水者打撈上岸,同時又撈起以另一塊石頭,即現(xiàn)在玉玲瓏的底座。面對玉玲瓏的廳堂名為玉華堂,是園主人的書齋,園主人十分喜歡這塊玉玲瓏,特意在此建立座廳堂以便隨時能看。而玉玲瓏上刻有“玉華”二字,意為石中精華,園主酷愛此石,遂以玉華名之。
繼續(xù)向前走,左手邊這座建筑叫做得月樓,樓高兩層,靠近池水取“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故名得月樓。 內(nèi)園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為豫園“園中之園”,它的門框雕刻精美,和我們進來時看到的門框截然不同,證明了這是清朝的建筑。內(nèi)園原名東園,建園300年來遭受破壞較小,一直保持著園林的完整。20年代末50年代初修復豫園是把豫園和內(nèi)園相連,成了園中之園。 我們向前走。前面的建筑名為靜觀,靜觀大廳亦稱晴雪堂,是內(nèi)園的主要建筑,名取自古語“靜觀萬物皆自得”、“動觀流水靜觀山”之意,大廳對面奇石林立,堆疊多姿,據(jù)說如果靜靜觀之可以看到100多種動物。靜觀西面是個小院落,當中有個小池,兩側曲廊回饒,樹陰遮天蔽日,院中池水通向南面小池,石稀間有四條石雕小龍,水中有龍的倒影,加上蜿蜒的池水酷似龍身,故名九龍池。 靜觀廳西南的觀濤樓是三層全木結構,又稱“小靈臺”,清代時是上海最高建筑,登高可觀望黃浦江。昔年“滬城八景”中的“黃浦秋濤”在此觀賞最佳。 穿過這個過道,我們面對的是古戲臺,之前說過這里是唱武戲的戲臺。古戲臺建于19世紀末,面積600平方米,被譽為江南園林第一臺。戲臺頂部的藻井極有特色,呈窟窿狀,上有22層圓鏡和20道弧線交叉,四周28只金鳥展翅高飛。中心是一面圓形明鏡,藻井不僅裝飾華麗,而且符合科學原理,即使沒有擴音設備,也能取得很好的音響效應。
戲臺兩側石柱上錈有對聯(lián)“天增歲月人增壽,云想衣裳花想容”挺秀的書法,為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先生的手跡。戲臺正對面的還云樓設貴賓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師椅和茶幾,兩邊有雙層看廊,安放著仿古的明式紅木靠椅和條桌,共有300個觀眾看座,戲臺前的院落中,有一塊特大金磚,這是浙江嘉善古典磚瓦廠特意為古戲臺燒制的,重近一噸,堪稱金磚中的榜首。
上海的城隍廟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后),廟內(nèi)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城隍神)和霍光(漢大將軍博陸侯)。清代時香火極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廟,上海開埠后城隍廟及其周圍地區(qū)商賈云集,市場繁榮,到城隍廟可以購買許多生活必需品,特別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從1991年起,開始把城隍廟市場改建為具有民族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大型旅游購物中心----豫園商城。商城內(nèi)道路較窄,建筑多建造于1911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建筑的風格和特點,整個商城內(nèi)小商店鱗次櫛比,商品琳瑯滿目,各具特色,顧客熙熙攘攘,保持著中國古老的城鎮(zhèn)街市風貌,大凡來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廟走走。在老城隍廟內(nèi),匯集了眾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綠波廊的特色點心,松月樓的素菜包,桂花廳的鴿蛋圓子,松云樓的八寶飯,還有南翔小籠和酒釀圓子,真可稱得上是小吃王國了。
8月26日,我們從三林出發(fā),乘坐576路公共汽車,在新開河車站下車。穿過古城公園,來到福佑路城隍廟北門。
從福佑路的豫園老街北口進去,兩旁都是古色古香的商鋪。大多是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
穿過豫園老街,來到九曲橋湖心亭,豁然開朗。
九曲橋景色宜人。
路旁的商亭,各類小商品應有盡有。
上海小吃人家,專售南翔小籠。
一客小籠蟹粉10個,35元人民幣。味道不錯。
城隍廟食品商店,五香豆、梨膏糖,勾發(fā)出兒時的甜美記憶……
西洋鏡,幾近絕跡??赡苤挥谐勤驈R里能夠看到了。
上海城隍廟商城,規(guī)模遠遠超過寧波城隍廟、南京夫子廟。
小吃廣場,匯聚了天下小吃。大河上下,長城南北,五湖四海,應有盡有。
這是豫園商城西側的舊校場路,也是商鋪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