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開封的傳統(tǒng)隹肴之一,久負盛名。焙面也稱龍須面。據(jù)《如夢錄》記載:明清時,開封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稱為"龍?zhí)ь^","筵客吃龍須面,節(jié)禮送面"。當時制作"龍須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稱為"焙面"。
“
焙面”以稱“
龍須面”。起初面用水煮食,后來,不斷改進,過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后,配菜肴同食,故稱“
焙面”。
糖醋黃河鯉一
配料: 活
黃河鯉魚一尾(重約1000克)。鹽5克、紹酒25克、蔥20克、姜15克、豬肉湯150克、濕淀粉25克、蒜25克、醬油10克、白糖50克、醋25克、花生油750克(實耗油100克)。
特色:菜色金黃,外酥里嫩,鹵汁
甜酸適口,深受食者贊賞。
操作:將活
鯉魚宰殺、治凈,在魚身兩側各剞八刀(深至骨),放入盤內,加精鹽、紹酒、蔥姜略腌。鍋置旺火燒熱,放花生油燒至七成熱(約175℃)時,將水淀粉調成水粉糊,放入魚拖滿糊,下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時撈出,將魚捏松,再放入八成熱(約200℃)的油中炸至深黃色、魚外表酥脆時撈出,裝入長腰盤中。在炸魚的同時,另取鍋置旺火上燒熱,放入少許花生油,投入蔥末、姜末、蒜末炸香,再加入醬油)白糖、豬肉湯燒沸,勾芡、烹入
香醋入淋入熱花生油,起鍋澆在魚身上即成。
糖醋黃河鯉二
調料:白糖200克、黃醋150克、醬油50克、蔥末5克、姜末5克、蒜末15克、水淀粉325克、肉湯200克、花生油2000克(實耗200克)。
制法:
1.將活
鯉魚宰殺、治凈,在魚身兩側各剞8刀(深至骨,先剞后平片,俗稱八卦刀)。
2.將鍋置旺火上,舀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時,將水淀粉300克調成
水粉糊,放入魚拖滿糊,再放入油鍋中炸至淡黃色,移至中火炸至金黃色撈出捏松,復入七成熱油鍋中炸至深黃色外皮酥脆。
3.在炸魚的同時,另取炒鍋置旺火上燒熱;舀入熱花生油25克,投入蔥末、姜末、蒜末炒香。在加入白糖、肉湯、醬油,燒沸后用水淀粉(25克)勾芡,然后烹醋、淋熱花生油(50克),當魚炸好后,裝盤中,澆上鹵汁即成。
特點:色成金黃,外酥里脆,甜酸適口。
糖醋黃河鯉三
原料:
黃河鯉里1條(750克),醋100克,白糖200克,醬油10克,精鹽2.5克,湯300克,濕
淀粉150克,生油750克(實耗150克左右),蔥末、姜末、蒜末各少許。
制法:
1.將魚去鱗、肋、內臟,洗凈,魚身兩面每隔2.5厘米距離先直切一刀,約深1.5厘米,再斜刀逐片向前片進(每片不要片斷)。然后提起魚,使刀口處張開,將精鹽撒入魚身肉稍腌,另在魚的周身及刀口處,均勻地涂上一層濕淀粉糊。
2.炒鍋燒熱倒入油,燒至七成熱時,手提魚尾將魚放入油鍋內,其刀口處立即張開,這時用鏟刀將魚托住,以免粘鍋,約炸2分鐘,把魚推向鍋邊,使尾部向里彎曲,魚身成弓形,將魚背朝下炸2分鐘,再翻過來
使魚腹朝下續(xù)炸2分鐘,待魚全部呈金黃色時,取出擺入盤。
3.炒鍋置旺火,加
油50克,燒到六成熱時,放入
蔥、
姜、蒜末,烹上
醋、
醬油,加上
高湯、
白糖燒開,用濕淀粉
勾芡,淋上熱油少許,迅速出鍋澆在魚身上即成。
簡介:“
糖醋黃河鯉魚”是
山東濟南的傳統(tǒng)名菜。濟南北臨
黃河,故烹飪所采用的鯉魚就是黃河鯉魚。此魚生長在
黃河深水處,頭尾金黃,全身鱗亮,肉質肥嫩,是宴會上的佳品?!?a target="_blank" >濟南府志》上早有“
黃河之鯉,
南陽之
蟹,且入食譜”的記載。據(jù)說:“
糖醋黃河鯉魚”最早始于黃河重鎮(zhèn)——
洛口鎮(zhèn)。這里的廚師喜用活鯉魚制作此菜,并在附近地方有些名氣,后來傳到濟南。廚師在制作時,先將魚身割上刀紋,外裹芡糊,下油炸后,頭尾翹起,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
糖醋汁,澆在魚身上。此菜香味撲鼻,外脆里嫩,且?guī)c酸,不久便成為名菜館中的一道佳肴。“
糖醋黃河鯉魚”以
濟南匯泉樓所制的最為著名。
石烹黃河鯉
石烹是遠古時代使用的一種烹調方法。古時
河西有“石烤”的
烹飪技法,而今
甘肅臨洮還保留著石子烹的傳統(tǒng)方法,被用于烹制
菜肴和
面點?!笆?a target="_blank" >黃河鯉”具有肉質鮮嫩、
魚香味醇、造型優(yōu)美、風味獨特之特點。
清氽黃河鯉
菜系及功效:
私家菜水腫食譜 清熱解毒食譜營養(yǎng)不良食譜 工藝:汆
調料:植物油25克,
江米酒10克,白砂糖8克,
泡椒10克,鹽3克
1. 將
鯉魚宰殺,去鱗、內臟及鰓洗凈,魚身剞菱形花刀
3. 將
米酒、白糖、精鹽、
泡椒調勻成味汁澆在魚上,淋入熱油即可。
食物相克
魯菜糖醋鯉魚
【特點】
魚尾翅起,色如琥珀,外焦里嫩,具有香酥,酸、甜、咸的獨特風味。
【原料】
鯉魚1000克。 姜10克、蔥15克、蒜末10克、精鹽5克、醬油10克、白糖40克、醋40克、清湯150克、濕淀粉60克、花生油100克。
【制作過程】
1.
鰭魚去鱗,開膛取出內臟,挖去兩鰓洗凈,每隔25厘米,先直剖(1.5厘米深)再斜剖(2.5厘米深)成刀花。
2.然后提起魚尾使刀口張開,將精鹽撒入刀口稍腌,再在魚的周身及刀口處均勻地抹上濕淀粉。
3.炒鍋放花生油。中火燒至七成熱(約175℃)時,手提魚尾放入鍋內,使刀口張開。
4.用鍋鏟將魚托住以免粘鍋底,入油炸2分鐘,將魚推鍋邊,魚身即成方形,再將魚背朝下炸2分鐘,然后把魚身放平,用鏟將頭按入油炸2分鐘,待魚全部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擺在盤內。
5.炒鍋內留少量油,中火燒至六成熱(約150℃)時,放入蔥、姜、蒜末、精鹽、醬油、加清湯、白糖、旺火燒沸后,放濕淀粉攪勻,烹入醋即成
糖醋汁,迅速澆到魚身上即可。
[4]
浙江菜糖醋鯉魚
『特點』鮮香潤滑,外焦里嫩,鮮咸宜人
『原料』
腐皮2張,土豆0.5斤,素清湯4兩,
荸薺2個,蘭片(水)、香菜段各5錢,醋、面粉各5錢、料酒2錢、味精適量、醬油1錢、玉米粉(濕)2兩、鹽少許、白糖1兩、花生油1.5斤
『制作過程』
①腐皮二張切齊粘上。將土豆蒸熟去皮過羅,蘭片切絲,用水氽一遍,和
土豆泥拌勻。腐皮抹滿糊,把
土豆泥放在中間,前后折起留一點空,再將兩頭折起,用食指按住前部整個卷起。同時食指往回擠,做出
魚頭,在頭的后部劃一個半圓形刀。用香菇做成魚眼(剪一圓圈即可),身子作成魚形,尾巴去一個缺口,再剁上幾刀,魚身一面剞花刀,然后抹勻玉米粉糊,用溫油炸熟放在盤中。
②用素清湯,加糖、醋、味精、料酒、鹽、醬油、玉米粉及拍碎的
荸薺和香菜段兌好汁,烹獻淋上香油,蒙魚上即可。







黃河鯉魚體態(tài)豐滿,肉質肥厚,細嫩鮮美,營養(yǎng)豐富。
寧夏以
北京舉辦的全國烹調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受到好評。
寧夏黃河鯉魚主要是指生活在黃河中的鯉魚。但是,隨著淡水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也有人工飼養(yǎng)者。
寧夏淡水養(yǎng)魚業(yè)歷史悠久,明代就有記載。明代詩人在
靈武《
黃河鯉魚外,還引進和雜交育成了
紅鯉、荷包鯉、散鱗鏡鯉、斗鯉、荷元鯉等品種
[1]。
陜西
黃河鯉魚,主要產于陜西境內的黃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河段,以黃河干流河灣地帶的陜北神木、府谷和關中東部的華陰、潼關等市縣河段產量最豐。陜西
黃河鯉魚以肉嫩鮮美、營養(yǎng)豐富,與
寧夏黃河鯉、
河南黃河鯉、山東黃河鯉、山西天橋黃河鯉并列為黃河干流的“五大名鯉”。
黃河鯉同淞江鱸魚,興凱湖魚、松花江鮭魚被共譽為我國四大名魚。黃河鯉,自古就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之說,向為食之上品。黃河鯉還以其肉質細嫩鮮美,金鱗赤尾、體型梭長的優(yōu)美形態(tài),馳名中外,是我省和我國的寶貴魚類資源。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幾乎是家喻戶曉。白居易等古代詩人都曾為其寫詩作賦,稱其為“龍魚”。民間流傳有“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等美好詩句。
黃河鯉,金鱗赤尾,體形梭長(體長/體高>3,尾柄長/尾柄高≈1)、肉質細嫩而鮮美。與其它幾種鯉魚相比,其肌肉中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17.6%)和較低的脂肪含量(5.0%),含有豐富的人體全部必需8種氨基酸和4種鮮味氨基酸,還含有3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鐵、銅、鋅及大量元素鈣、鎂、磷等。自古以來即為民間喜慶各種宴席所不可缺少的佳肴。
體側鱗片金黃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較白。臀
鰭、尾柄、
尾鰭下葉呈橙紅色,
胸鰭、腹鰭桔黃色。除位于體下部和腹部的鱗片外,其它鱗片的后部有由許多小黑點組成的新月形斑。
其體梭形、側扁而腹部圓。頭背間呈緩緩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頭較小??诙宋?,呈
馬蹄形。
背鰭起點位于
腹鰭起點之前。
背鰭、臀鰭各有一硬刺,硬刺后緣呈鋸齒狀。一般體長與體高之比為3.34±0.48,體長與頭長之比為4.03±0.47,尾柄長與尾柄高之比為1.09±0.27。
黃河鯉同
淞江鱸魚、
興凱湖大白魚(
翹嘴紅鲌)、松花江鱖魚(
鰲花)被共譽為我國四大名魚。
黃河鯉,自古就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之說,向為食之上品。
黃河鯉還以其肉質細嫩鮮美,金鱗赤尾、體型梭長的優(yōu)美形態(tài),馳名中外,是我國的寶貴魚類資源。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幾乎是家喻戶曉。
白居易等古代詩人都曾為其寫詩作賦,稱其為“
龍魚”。民間流傳有“
黃河三尺鯉,本在
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等美好詩句。
黃河鯉,金鱗赤尾,體形梭長(體長/體高>3,尾柄長/尾柄高≈1)、肉質細嫩而鮮美。與其它幾種
鯉魚
相比,其肌肉中具有較高的
蛋白質含量(17.6%)和較低的脂肪含量(5.0%),含有豐富的人體全部必需8種
氨基酸和4種鮮味氨基酸,還含有3種人體必需
微量元素鐵、
銅、
鋅及大量元素
鈣、
鎂、
磷等。自古以來即為民間喜慶各種宴席所不可缺少的佳肴
[2]。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全長5464公里,
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穿越
河南境內的692公里,主要位于豆腐腰上。
孟津以東河道開始放寬,兩岸堤距一般10公里左右,最寬處可達20公里,河床寬而淺,非汛期含沙量11.3-25.0厘米,水中富含水生生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鹽類。該流域(
河南段)氣候溫和,年
日照時間和魚類生長期長,
黃河灘生長著大量的野生雜草可作為魚類飼料,這些都是發(fā)展?jié)O業(yè)生產的優(yōu)越條件。也是歷史上我省境內河段盛產優(yōu)質
黃河鯉的主要原因。
但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因素的影響,諸如水質污染,濫捕、
毒魚、炸魚,隔離天然繁殖場地以及
黃河斷流,使得天然
水域生態(tài)平衡遭到嚴重破壞,黃河鯉魚的資源量急劇下降。50年代,在
三門峽、
靈寶、
洛陽、
鞏義、
鄭州及
開封等地均有專業(yè)捕撈隊在
黃河里捕魚。月捕魚量600-1150公斤/船,其中
黃河鯉可占總重量的45-50%,黃河
河南段每年能捕撈黃河鯉15萬公斤;而到1981-1982年,同樣的作業(yè)方法在同一季節(jié)的月捕獲量也不超過125公斤/船,且漁船數(shù)量大大減少,特別是黃河鯉魚的產量下降更為嚴重,年捕撈量還不足1萬公斤,年齡與個體均減?。滑F(xiàn)在已很少能見到捕魚的船只了,可見魚類資源已明顯衰退。特別是進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全國一片鯉魚引種雜交熱的直接影響下,經
黃河的不同支干流水域,混進了多種雜交鯉,使得河道內黃河鯉種質資源遭到了更為嚴重的破壞,出現(xiàn)多種鯉魚混雜現(xiàn)象,黃河鯉魚品質下降。主要表現(xiàn)為體色不一,鱗被雜亂,體型改變等性狀變異。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鯉魚就被當作貴重的饋贈禮品。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得子,魯昭公送鯉魚作為賀禮。因此,孔子為其子取名曰孔鯉,山東孔府歷史上因此有不吃鯉魚的禁忌?!对娊洝分杏小柏M其食魚,必河之鯉”的詩句,而古籍中的“河”就是專指
黃河的。漢代也有不少詩文提到鯉魚,例如“就我求珍肴,金盤燴利于鯉魚?!保ā队鹆掷伞罚┑搅颂拼?,鯉魚因沾了個鯉字,與“李”諧音,身價倍增,高到了不準食用買賣的地步。
早在1973年-1974年,
河南省水利局、新鄉(xiāng)師范學院生物系(現(xiàn)為
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對河道
黃河鯉魚資源及其生物學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撰寫了《
河南省黃河鯉魚初步調查報告》(淡水漁業(yè),1976.⑸:11-12)。1981-1984年
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在承擔國家水產總局下達的
黃河流域漁業(yè)資源調查時又重點對黃河鯉魚的資源狀況及生物學進行了調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標本和數(shù)據(jù)。上述工作為以后的
黃河魚選育提供了關鍵的第一手資料。對
黃河鯉魚進行系統(tǒng)選育始于1985年,在黃河開封段黑崗口處,捕出10多組黃河鯉魚作為制種親本,開展了逐代培養(yǎng)、繁殖、多級篩選的系統(tǒng)選育工作。1988年,《
黃河鯉魚原種選育》課題組正式成立并被省科委立項資助。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在我省“七。五”科技攻關、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農業(yè)部“九·五”重點
科技攻關項目的支持下進行了系統(tǒng)選育,自第五代已開始建立家系。對子三代、子四代、子五代魚的生長性能、形態(tài)特征等經濟性狀,生理、生化、遺傳學指標以及
夏花當年育成商品魚等都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目前已選育至第八代。從而使其優(yōu)良性狀趨于穩(wěn)定,生長速度得到了較大提高;使已混雜的
黃河鯉種質資源得以初步保護和恢復。
選育出的
黃河鯉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經濟性狀:體型接近于原河道鯉;后代雜體分離率由5%左右降至1%以
下;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即可長至平均個體650克左右,畝產達1400公斤,改變了傳統(tǒng)養(yǎng)殖模式,縮短了養(yǎng)殖周期,使每畝水面節(jié)約投資600元以上,該技術成果在省內外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
黃河鯉的
生理、
生化、及
遺傳特性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為開展黃河鯉的種質監(jiān)測提供了依據(jù),對于保護和保存黃河鯉的種質資源,防止混雜與退化,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獲1997年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九·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
黃河鯉》種質、《黃河鯉養(yǎng)殖技術規(guī)范》水產行業(yè)標準的制定,為黃河鯉的種質鑒定、保存和保護黃河鯉原種、實施無公害養(yǎng)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
1996年以來,與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進行了
黃河鯉的
基因工程育種研究(“九·五”農業(yè)部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取得了重大成果,獲得了比對照組生長速度快2~3倍的轉“全魚”GH基因黃河鯉魚核心群。由“863”計劃資助研究的項目—“轉‘全魚’GH基因
黃河鯉魚中試”,證實其F1代生長速度平均比對照組快40%以上,證實了轉“全魚”GH基因黃河鯉魚的食品消費安全性,建立了快速生長轉基因黃河鯉魚的高效、安全的養(yǎng)殖模式,為轉“全魚”GH基因黃河鯉魚的大規(guī)模商品化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jù)。該項目于2000年10月通過中科院組織的鑒定,該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