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的一生是謎一樣的一生。他生前戰(zhàn)功顯赫,位至極尊,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權(quán)傾朝野;死后不到兩個月又被追罪,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籍家產(chǎn)、罷廟享、斷其后嗣、掘墓、開棺、鞭尸。歷史上的多爾袞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的謎: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后的關(guān)系之謎、爭奪后金汗位失敗之謎、爭奪大清帝位失敗之謎……
為崇禎皇帝發(fā)喪,清軍進入北京,前明文武官員出迎五里外。多爾袞入武英殿升座,前明官員伏地叩頭,呼萬歲。清軍進京之初,人心不穩(wěn),百廢待舉。第一位的是安定民生,穩(wěn)定社會秩序。清軍必須做到不擾民,嚴格紀律,秋毫無犯。為此,多爾袞下令軍隊駐扎城外,不得隨便進城,嚴禁進入百姓家,嚴禁殺掠。多爾袞因為"明清世仇",本不情愿這么做,但大學士范文程據(jù)理勸說:清軍本是打著為明報仇的旗號起兵入關(guān),不可失信于天下。要維系前明新歸附官員的人心,不可不做。于是,多爾袞五月四日發(fā)諭旨,令前明官民為崇禎帝服喪三日,然后將其葬于思陵。廟號懷宗,謚號端,即懷宗端皇帝。
與此同時,多爾袞宣諭前明內(nèi)外官民,各衙門官員照舊錄用,明朱姓各王,凡歸順大清者,不改削王爵,仍舊享受原有的待遇。大清向來以剃發(fā)易服為歸降的標志,進京伊始就要求官民剃發(fā)歸順。漢族人不習慣,認為這是懲罰和羞辱。為了避免立足未穩(wěn)時遭到眾人的反抗,于是多爾袞五月二十四日宣布:天下臣民"照舊束發(fā),悉從其便"。只命令軍隊要一律剃發(fā),叫做"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這些做法得到了北方漢族地主階級的擁護和支持,前明官員、漢族地主、知識分子一致認可,甚至感激涕零。民心漸漸安穩(wěn)。分封諸王雖然也有可能較快平定江南,但容易出現(xiàn)諸侯割據(jù)、混亂紛爭的局面。但多爾袞卻對"分封諸王"大感興趣,召集諸王大臣專門討論。他在會上明確表示反對分封。順治帝的兩位族叔吏部尚書鞏阿岱和內(nèi)大臣錫翰見索尼竟敢反對攝政王的建議,立即叫喊:"索尼不欲王平天下乎?"并請求給索尼處罰。
然而,多爾袞卻深知索尼的態(tài)度反映的是皇太后的意圖,不敢再堅持,無奈放棄"分封諸王"的設(shè)想。多爾袞未能分封同姓諸王,但后來還是分封了異姓王。他在派兵對江南四川等地進行多次輪番征剿,從此,漢人藩王出鎮(zhèn)地方。 至順治末年,開成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耿仲明之子)分鎮(zhèn)云南、廣東和福建。割據(jù)稱霸的局面,埋下了后來"三藩叛亂"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