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統(tǒng)一天下路程是艱難而漫長的,其艱辛被賈誼在《過秦論》中一句話加以概括。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就是說秦國的一統(tǒng)天下共經(jīng)歷六代人的努力,歷時上百年才得以完成。
這六代分別是第一代的秦孝公、第二代的秦惠文王、第三代的秦武王和秦昭王兄弟、第四代的秦孝文王、第五代的秦莊襄王,以及第六代的秦始皇嬴政。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那么在秦國的統(tǒng)一之路上,哪一任秦王的貢獻最大呢?
其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較短,秦武王在位四年,秦莊襄王在位三年,而孝文王在位更是僅有三天。時間如此之短根本來不及有大的作為和影響,因此三人直接就可以出局了。
能參與競爭的也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和秦始皇四位了。
秦孝公是秦國承前啟后的一位重要君王,他啟用商鞅推行變法,立竿見影的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一掃秦穆公霸業(yè)以來幾百年的沒落,具備了和東方六國掰手腕的實力。
秦孝公在位時期是秦國的轉型期,也是秦國命運的轉折點。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為秦國的富強開辟了一條新的正確的道路,為之后秦國的強盛打好了地基。
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繼位后,打壓守舊派繼續(xù)推行新法,鞏固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保障秦國繼續(xù)走在正確的強國之路上。
他在位期間不拘一格重用他國人才,連橫合縱在政治外交上縱橫捭闔,打破了六國對秦國的孤立。
軍事上屢敗魏國吞并河西全境,平滅義渠、巴蜀,不但擴大了疆域也穩(wěn)固了后方,從此可以專心對付東方列國。
秦惠文王最大的貢獻是讓秦國擁有了穩(wěn)固的后方和掌握了東出的主動權,在位期間國力蒸蒸日上,單挑已不懼任何一國,有了爭雄天下的資本,讓一統(tǒng)天下開始成為可能。
秦昭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他在位長達五十六年。
秦昭王在位期間秦國打了多次硬仗,伊闕之戰(zhàn)、鄢郢之戰(zhàn)、華陽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不但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是消滅了敵國大量有生力量,將韓國、魏國徹底打殘,完全構不成威脅,將龐然大物楚國和軍力強橫的趙國打成半殘,僅僅只能自保。
秦昭王時代的秦國已經(jīng)凌駕于各國之上,已經(jīng)具備了滅國一統(tǒng)之力。
歷史學家翦伯贊就認為秦昭王時“秦對六國的斗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秦始皇在位期間消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這固然有秦始皇雄才大略,更多的還是前輩已經(jīng)打下的堅實基礎。
不是要貶低始皇帝的功績,而是以當時秦國凌駕于六國之上的綜合國力,統(tǒng)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難度是有的,但比起秦昭王時還是要簡單的多,畢竟實力已經(jīng)完全不對等了,耗都能耗死六國,像楚國就是兩軍對峙一年多后耗不起撤軍時被擊敗,趙王為什么要替換李牧其實和長平時替換廉頗一樣,除了不信任之外也是耗不起了想速戰(zhàn)速決。
綜合來看,秦孝公是根基,秦惠文王是發(fā)展期,秦始皇是因利乘便,而秦昭王時則是關鍵時期,個人認為秦昭王才是貢獻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