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結伴出行的消費者而言,“第二杯半價”往往比“一個七五折”更具有吸引力。事實上,一次購買兩份商品時,這兩種廣告的折扣力度是完全相等的。那么,為什么“第二杯半價”有獨特的吸引力呢?
“第二杯半價”與共有消費
因此,共有消費與其他形式的多人消費也存在本質的區(qū)別。比如,集體消費主要強調將多位熟悉或陌生的消費者聯合起來以換取折扣,如購物應用程序中的商品團購價。事實上,集體消費中的消費者仍然是單人購買、單人消費,也不包括與他人共享商品所有權。
單人進行消費時,常常只需要根據自身的態(tài)度、偏好等做出決定,無需考慮他人的意見。在共有消費中,消費行為是多位消費者共同商議的結果,相較于個人,會產生一定的系統(tǒng)性偏差。比如,在餐館吃飯時,如果是單人就餐,一般只需考慮自己喜愛什么食物,且單人支付費用;如果和朋友一起用餐,就需要綜合考慮雙方的口味,由雙方分擔費用。在共有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個人選擇會產生偏移。
從消費決策的角度看,“第二杯半價”鼓勵人們進行共有消費。通過共有消費,消費者的購物選擇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第二杯半價”與新商品風險
當你更仔細地觀察時,也許會發(fā)現,許多標著“第二杯半價”的商品,往往是我們不熟悉的新產品。在熟悉和陌生的商品中做選擇是人們在消費過程中經常遇見的情境。消費者的風險感知影響著決策結果。
說到這里,再看“第二杯半價”的營銷方案,商業(yè)邏輯變得顯而易見?!暗诙雰r”可以促進消費方式從單人轉變?yōu)槎嗳?,從而減少新產品帶給消費者的風險感。同時,多人消費方式也鼓勵了冒險行為,讓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上變得更加“大膽”。
做消費的主人
攀比心理。當人產生與他人比較的心理后,容易產生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消費行為,如看到其他人有某些東西,自己也想購買。攀比心理往往伴隨著比較和競爭行為,并促使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夸大,導致過度消費。
求異心理。與從眾心理相反,在這種心理的促使下,消費者想要與眾不同,以尋求關注。如原本沒有購物需求,隨后發(fā)現該商品是限量版便購買。求異心理一般起源于對自身過分高要求的追求,但不理性的需求容易導致行為的偏差,如產生沖動消費。
在日常消費中,產生這些沖動心理無可厚非,但如果沖動消費過于頻繁,則應當適當調節(jié)心態(tài),更加理性地對待消費。比如,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消費支出應與自己的收入水平相適應;避免盲目從眾,培養(yǎng)健康的消費心理。理解和掌握這些原則,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生活品質,做消費的主人。
本文節(jié)選自《百科知識》2023.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