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宮坐落在惠民城北6公里處的省屯村,建于明代,距今約400多年。據(jù)資料記載,泰山行宮原為前后兩院,院內有大殿、東西廂房、鐘鼓二樓,殿內泥塑神像栩栩如生,曾一度香火甚盛。由于年久失修、日本鬼子占領時的破壞、文化大革命清洗等原因,使得其余部分早已坍塌、拆除,目前泰山行宮保存較為完好的只要前殿。前殿坐北朝南,東西長115米,南北寬80米,總建筑面積九千多平方米。該殿屬磚木結構,青磚與白灰相結合砌成,房頂為黃綠玻璃瓦覆蓋,飛檐翹角,為我國典型民族傳統(tǒng)建筑風格。該建筑體為雙頂坡、硬山式,飛檐挑角,斗拱歇山,主脊飾二龍戲珠,五脊六獸,兩端大吻朝前,頂面以琉璃瓦覆蓋,兩山墻上部有彩色玻璃磚浮雕,龍鳳、人物、神獸、亭閣等,均躍躍欲試。室內雕梁畫棟,工藝精歁。東西山墻外部上端用方磚拼成戲曲、人物、神話、山水圖案,畫面布局嚴謹,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四扇門莊重威嚴,兩扇隔窗古樸大方雕刻細膩,是魯北地區(qū)僅存的明代的建筑珍品。
泰山行宮是省屯人及周邊民眾自愿捐款為泰山奶奶所建。傳說泰山奶奶全稱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教認為她“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tǒng)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相傳泰山奶奶每年都下山一趟,且必到省屯村巡視、懲惡揚善。即使有自然災害的年份,由于泰山奶奶的巡視、保佑,省屯村也是豐收年,所以省屯人就自發(fā)想到為泰山奶奶建一所行宮,以方便下山后在省屯的留居,省屯周邊的村民聽說后,為了想得到泰山奶奶眷戀,也自愿捐款加入到為泰山奶奶建行宮一事上來,從而有了今天的泰山行宮。
據(jù)史料記載,惠民縣省屯的泰山行宮在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曾重修,1983年被惠民縣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986年山東省撥款進行全面維修。為保護省屯泰山行宮這一歷史文物,為研究明代建筑和當?shù)氐牡澜蹋?004年開始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