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láng yá,古代多作瑯邪,又作瑯玡等,山東省古代地名,曾有瑯琊邑(縣)、瑯琊國、瑯琊郡、瑯琊道,位于山東臨沂、青島、諸城、日照一帶。青島市黃島區(qū)今有瑯琊鎮(zhèn)。安徽滁州因瑯琊山(瑯耶山)設瑯琊區(qū)。
春秋之齊國置有瑯琊邑,在今山東省青島市瑯琊臺西北。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王勾踐遷都瑯琊。
秦朝,置瑯琊縣(治所在青島市瑯琊鎮(zhèn)夏河城),為瑯琊郡治所。西漢屬瑯琊郡。晉朝改置,瑯琊?。ㄊ。馑纪瑥U)。
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復置瑯琊縣,治所在夏河城。
唐武德初,瑯琊縣裁入諸城縣。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三十六郡,析齊東沿海置瑯琊郡,轄瑯琊、不其、即墨、黔陬縣等地,郡治瑯琊,郡境為山東東南部。
西漢,郡治東武,并增瑯琊國、柜縣和祝茲侯國治于境內,轄五十一縣,涵蓋山東之海陽、即墨、嶗山、膠州、黃島、臨沂、沂水、莒南、莒縣、日照、五蓮,及江蘇贛榆等地。置有鐵官、鹽官。
王莽新朝時曰填夷,屬徐州刺史部。戶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萬九千一百。有鐵官。下轄五十一縣、侯國。新朝天鳳四年(17年)郡人呂母、樊崇、逢安等相繼起義于此。
東漢,建初五年(公元80年)置瑯邪國,改治開陽縣(今臨沂城北),此后一直在臨沂。轄境約相當今山東省沂山及諸城、黃島以南,沂水、臨沂、蘭陵以東,臨沭、莒南以北,東至黃海。
南朝宋,瑯邪國復為郡。
北魏,移治即丘(今臨沂市河東區(qū)湯河鎮(zhèn)故縣村)。
隋朝開皇中廢,改沂州,大業(yè)初,復改沂州為瑯邪郡,治所在臨沂縣)。轄7縣,即,
臨沂:596年(開皇十六年),分即丘縣設臨沂縣。治所在漢開陽故城(今臨沂城)。大業(yè)初,并即丘縣入臨沂。
費縣: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移治祊城(今費縣費城鎮(zhèn)南側),后遷陽口山。583年(隋開皇三年),回遷祊城。
顓臾: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武陽縣為顓臾縣。
沂水:隋開皇初,廢東安郡,置東安縣(治所在今沂水縣),為莒州治所。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606年(大業(yè)二年)改屬瑯琊郡。
東安縣:漢置蓋縣。北齊省,其地并入新泰縣。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改東安縣(治所在今沂水縣沂水城)為沂水縣,另在蓋縣故城置東安縣。治所在今沂源縣蓋冶村。
莒縣:舊置東莞郡。后齊廢,后置義塘郡,開皇初廢。
新泰:治所舊址在今新泰市市中辦事處新泰城。
唐朝621年(武德四年)置沂州,治所在臨沂(今臨沂城)。742年(天寶元年)改為瑯琊郡。758年(乾元元年),復改稱沂州。轄5縣:臨沂、費、沂水、承(621年改蘭陵縣為承縣,在其地置鄫州。另置蘭陵、鄫城2縣,屬鄫州。627年廢鄫州,省蘭陵、鄫城入承縣,改屬沂州,治所在今棗莊市嶧城鎮(zhèn)嶧城。今山東蘭陵縣地在其轄境之內)、新泰(今蒙陰縣地在其轄境內)。
五代因之。
宋朝,置沂州,治所在臨沂(今臨沂城)。在州名之外,還附加郡號?!端问贰さ乩碇尽肪陀?沂州、上、瑯琊郡"的記載。這里"瑯琊郡"只是沂州的一個字號,不是宋代仍存在郡級政區(qū)。至宋徽宗宣和年間,轄5縣,即:臨沂、沂水、費縣、新泰(今蒙陰縣域在其轄境內)、承縣(今蘭陵縣一部分在其境內)。
另一處僑置瑯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后廢置千余年。
1912年3月,山東巡撫改稱山東都督,行政體制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
翌年1月8日,北洋政府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和《劃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guī)定:地方行政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各道道員改稱觀察使,置觀察使公署。公署內設內務、財政、教育、實業(yè)4科;將清朝所設有直轄地方的府、州改為縣,無直轄地方的府予以裁撤。沂州府奉命裁撤,其原轄各縣除日照縣劃歸膠東道外,其余6縣均劃歸岱南道;各縣行政長官一律改稱為縣知事,其行政機關則一律改稱為縣知事公署。
1914年5月23日,北洋政府頒布《道官制》,其中規(guī)定各道觀察使改稱道尹,觀察使公署改稱道尹公署。
同年6月3日,岱南道改為濟寧道。
1925年10月22日,山東督辦兼省長張宗昌下令新建瑯琊道,轄區(qū)即沂州府舊治全境,治所駐臨沂縣。道公署設道尹1人,內部機構設第一、二、三科,各科設科長1人,3個科共設科員10人。
1928年,瑯琊道撤銷,各縣直隸于省。
瑯琊國,西漢始置之諸侯國,古作瑯邪。在臨沂。
漢呂后(呂雉)七年(前181),呂后析齊之瑯琊郡為瑯琊國,封漢高祖劉邦從祖昆弟營陵侯劉澤為瑯琊王,都瑯琊。呂雉死后,劉澤與齊王劉襄等合謀誅殺諸呂,至長安與諸將相共立劉恒為帝。漢文帝元年(前179)文帝對擁立齊王之事心有忌恨,徙封劉澤為燕王。劉澤徙封燕王后,瑯琊國除,其地歸齊。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劉秀之子劉京被封為瑯琊公。
建武十七年(41),再立瑯琊國,劉京進爵為瑯琊王?,樼饑犛鞋樼鸬仁恰?/p>
建初五年(80),劉京上書漢章帝,愿以瑯琊國的華縣、蓋縣、南武陽縣、厚丘縣、贛榆縣,換取東海郡的開陽、臨沂(今臨沂城北),并將國都從莒城遷至開陽(今臨沂城)?,樼饑赜驈V大,屬縣眾多,賦稅甚高,其宮殿華麗,都城堅固,具有重要軍事地位。
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瑯琊國廢。
西晉,以瑯琊郡封司馬倫立瑯琊國,當時隸屬徐州刺史部?,樞皣y(tǒng)縣九,戶二萬九千五百。 轄開陽、臨沂、陽都、繒、即丘縣、華縣、費縣、東安郡、蒙陰縣。
265年丁卯,晉武帝封司馬倫為瑯邪王。三年八月癸亥,徙東莞王司馬伷為瑯邪王,瑯邪王司馬倫為趙王?,樞巴跛抉R伷死,司馬覲嗣位,覲薨。司馬睿嗣位,后來移鎮(zhèn)建鄴,西晉亡,瑯琊王司馬睿稱晉王,東晉建立,次年稱帝?,樼饑芍醒胛晒倮翩?zhèn)守,即瑯琊內史(也作瑯邪內史),是中央在瑯琊國任命的最高的官吏。
劉澤:初封營陵侯,呂后時封瑯琊王。
瑯琊王(3張)
劉京:光武帝之子,謚“孝”。
劉宇:瑯琊孝王劉京之子,謚“夷”。
劉壽:瑯琊夷王劉宇之子,謚“恭”。
劉尊:瑯琊恭王劉壽之子,謚“貞”。
劉據:瑯琊貞王劉尊之子,謚“字”。
劉容:瑯琊字王劉據之子,謚“順”。
劉熙:瑯琊順王劉容之子。
曹敏:樊安公曹均之子,出繼范陽閔王曹矩。初封范陽王,后徙封句陽王,再改封瑯琊王,謚“原”。
曹焜嗣:曹敏之子,襲瑯琊王。
司馬倫:司馬懿之子。司馬炎代魏后封瑯琊王。咸寧三年改封趙王。
司馬伷:司馬懿之子。司馬炎代魏后封東莞王。咸寧三年改封瑯琊王。謚“武”。
司馬覲:司馬伷之子。襲封瑯琊王。謚“恭”。
司馬睿:司馬覲之子。襲封瑯琊王。后即位為帝,即東晉元帝。
司馬裒:司馬睿之子。建武元年封瑯琊王。早夭。
司馬煥:司馬睿之子。封瑯琊王。是日薨。
司馬煥:初封顯義亭侯。太興元年進封瑯琊王。
司馬昱:司馬睿之子。永昌元年封瑯琊王,后曾改封會稽王。后即位為簡文帝。
司馬岳:咸和二年由吳王改封瑯琊王。后即位為帝,即晉康帝。
司馬丕:晉成帝司馬衍之子。康帝即位后封為瑯琊王。后即位為帝,即晉哀帝。
司馬奕:即廢帝海西公。晉哀帝司馬丕同母弟。哀帝即位后封為瑯琊王。
司馬道子:簡文帝之子。咸安二年封瑯琊王。后改封會稽王。
司馬德文:太元十七年封瑯琊王。后即位為帝,即恭帝。
高湛:北齊武成帝第三子。初封東平王。
高?。核梅猬樼鹜?。
《古今樂錄》曰:“瑯琊王歌八曲,或云'陰涼’下又有二句云:'盛冬十一月,就女覓凍漿?!詈笤?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卑础稌x書·載記》:“廣平公,姚弼興之子,泓之弟也?!?/p>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於十五女。
瑯琊復瑯琊,瑯琊大道王。陽春二三月,單衫繡裲襠。
東山看西水,水流盤石間。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
瑯琊復瑯琊,瑯琊大道王。鹿鳴思長草,愁人思故鄉(xiāng)。
長安十二門,光門最妍雅。渭水從壟來,浮游渭橋下。
瑯琊復瑯琊,女郎大道王。孟陽三四月,移鋪逐陰涼。
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強。猛虎依深山,原得松柏長。
懀馬高纏鬃,遙知身是龍。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
——右八曲,曲四解
西晉伐吳,傳說瑯邪王司馬伷曾率兵駐此,因名,又稱瑯耶山。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有“皖東明珠”的美譽。
瑯琊山不僅以其山水之美而著稱于世,更有古清流關、唐代瑯琊寺、宋代醉翁亭、豐樂亭、唐代畫圣吳道子刻繪的觀音像、宋代書法大家蘇軾敬書“一代宗師”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碑刻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唐寺、宋亭、南唐古關、幽深古道相映生輝,吸引了宋朝以后歷代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前來訪古探幽,吟詩作賦,造就了瑯琊山獨有的名山、名林、名泉、名洞、名亭、名寺、名文、名人等“八名”勝境。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瑯琊墨苑、深秀湖、歐陽修紀念館等景點和蘇唐青、蘇軾、趙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張瑞圖、黃元治等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的古道、古建筑相得益彰。
業(yè)振瑯琊
指秦始皇時于瑯玡山上所建之瑯琊臺 。
《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東陼鉅海,南有瑯玡 ?!?nbsp;郭璞注引張揖曰:“ 瑯玡,臺名也,在渤海間。”
2008年,中科院天文專家經過實地勘測確認瑯琊臺就是古代天文臺,“瑯琊時間”是最準北京時間。
從衛(wèi)星地圖上看,瑯琊臺位于120度經線上,并與海中的靈山島和齋堂島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多年觀測資料來看,站在瑯琊臺,靈山島是日出的方位,而齋堂島是日落的方位,不同的季節(jié)和節(jié)氣那里的日出和日落點相同,用這樣的方法,古人完全可以判斷不同節(jié)氣到來的時間。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一段關于瑯琊臺的記載:越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遷都瑯琊,立觀臺以望東海。中國權威天文著作《中國天文學史》中則有“古代天文臺,夏代稱清臺、商代稱神臺、周代稱靈臺、諸侯稱觀臺。”
《史記》中把瑯琊臺稱為觀臺,明顯就是對天文臺的別稱。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等九位封建帝王多次駕臨瑯琊臺,如果單以游玩為目的,是絕對說不通的。種種跡象表明,瑯琊臺絕對不是隨意打造的,其建設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它就是一座古代的天文臺。
是中國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在山東瑯琊臺。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于公元前219年年巡游東地,登瑯琊臺時所立??淌瘍热菔菍y(tǒng)一事業(yè)的贊頌,傳為李斯所書。秦二世東行郡縣時又在石后增刻詔書。因歷年久遠現僅存13行,八十六字。
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用筆勁秀圓健結體嚴謹工穩(wěn),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刻石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金松岑 《文學觀》:“碑之《泰山》、《之罘》、《瑯琊》、《會稽》;詞賦之《連珠》、《七發(fā)》是也。”
瑯琊八景指古代臨沂8處自然景觀,有的已隨風而逝,有的則已舊貌換新顏。
民國5年(1916年)《沂州志·山川志》載,蒼山“在州東九十里,山上可瞰東海,前有竇王墳,后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傳安期生、徐則升仙處?!?/p>
2000年11月14日上午10時,真正的蒼山疊翠奇觀在細雨初停、霧雨掩映的天幕下出現,一前一后,一虛一實,前后兩峰重疊,蒼蒼茫茫,郁郁蔥蔥,極為雄偉壯觀,持續(xù)了半小時之久。當時氣象專家解釋,蒼山疊翠與海市蜃樓當屬同一原理。
蒼馬山旅游區(qū)奇石千姿百態(tài),造景形象逼真,神龜回望、五罐鼻等惟妙惟肖。植被覆蓋良好,樹種豐富。由于距海較近,受海風惠澤,空氣濕潤,常有輕霧,是山東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區(qū)之一。為開展道教文化觀光和生態(tài)休閑為特色的旅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背景。
古瑯琊八景中,存在最為完好的,也許只有這座蒼山,并且,蒼山疊翠的勝景,今天依然風姿儼然。
《沂州志》記載:在州治后東北,上有平野亭……外瞰沂、祊、涑水,內覽寺觀樓閣,晨中初曉,曙光甫開,爽心悅目。平野臺為全城最高處,登高望遠,觀望城外,原野稼穡,郁郁蔥蔥,沂、祊、涑水岸邊柳綠桃紅;內瞰城中,樓閣亭榭,風光旖旎。
后歷經滄桑,平野臺早已坍塌。在臨沂新城建設過程中,近似平野臺的位置,可能難以尋覓,但類似于平野曉霽的景色,卻不罕見。沂河、祊河綠地系統(tǒng)景觀規(guī)劃,將這二灘綠地規(guī)劃設計了“九大廣場、十八個特色園區(qū)”。其中,沂河與涑河交會處北側的廣場——鳳凰廣場,將成為新平野曉霽的觀光臺。
奮提銀弓射霄漢,敢叫日月?lián)Q新顏。平野臺雖然消失,但曉霽中所描繪的迷人景色,并沒有隨著大臨沂、新臨沂建設的腳步淡化?!八募径嗑吧?,處處皆迷人”,是眼下的臨沂城給我們的感受。
孝河又稱孝感河,位于蘭山區(qū)白沙埠鎮(zhèn)境內?!杜R沂縣志》記載,其發(fā)源于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至諸葛村入于沂。據《晉書》記載: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這就是廣為流傳的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政府曾對王祥故里進行過初步開發(fā)。在原址上恢復了孝友祠,并對王氏宗祠進行了規(guī)劃,在河邊開辟了孝園,修建了孝河廣場。后來因為經濟原因,開發(fā)停滯。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的孝感故事的影響也最為深遠。王祥以孝事親的行為,規(guī)范了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沂州志》載:“在州治西南王右軍故宅,無庸渡江,逐王從之,余宅為焚,宮殿即曬書臺,殿西山墻,每當日夕回光返照,紅映可觀,雖地之聳高,實靈氣所鐘云。”由于“永嘉之亂”的緣故,王氏南遷,其故宅改為佛寺,唐代稱為開元寺,北宋為“天寧萬壽禪寺”,南宋為“普照禪寺”。金皇統(tǒng)四年(公元1114年)普照寺擴建時刻有《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即《集柳碑》),這就是對“普照夕陽”景觀的最好例證。
用科學的眼光來看,“普照夕陽”的奇觀是有效地利用了光學的折射原理,透過普照寺西墻天窗的光線,照射在佛像身上,然后通過折射發(fā)散至四面八方,使整個佛堂都被夕陽的余輝照亮,為當時著名的景觀。
1989年,市政府開始修復王羲之故居;2002年4月,為紀念王羲之誕辰1700年,市委、市政府又決定籌資對王羲之故居進行整修擴建;2005年5月26日,普照寺舉行落成典禮,正式向游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