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對于世界歷史發(fā)展來說,是一個大航海時代的來臨。當時的中國,也沒有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朝統(tǒng)治下的海軍力量也非常強大。在那個時代,各個國家都在進行著海上探索,想在探索中尋求自己的利益,于是越來越多的冒險家加入了海上探索的行列。明朝是被稱之為“大航海時期”的,之所以這么稱呼,是因為在明朝那個時間發(fā)生了三大次航海的活動,先是鄭和下西洋,緊接著是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的大陸,最后是達伽瑪成功上了印度半島,進入東方國家的領土。當然,在這三個航?;顒永锩?,最引人矚目的還是鄭和的七下西洋,因為鄭和的出行時間比那兩位早出幾十年的時間,而且他還有很大的成就。
雖然對于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學界有很多說法,眾說紛紜。有人說朱棣是想打擊海上的張士誠勢力;有的說朱棣是想消滅帖木兒帝國;有人說大明帝國去偏遠地區(qū)宣揚大明國威;也有的說是加強和建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聯(lián)系,發(fā)展貿易。最后一個說法就是明成祖在追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多嵑蛡鳌分芯驮鞔_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其蹤?!边@個說法流傳甚廣,但是鄭和并沒有查出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成祖的這一行動的確是給后世留下了很深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創(chuàng)舉。
當時朱棣提出出海時候,朝中很多大臣也都不同意,認為這樣做沒什么意義,而且勞民傷財,得不償失。但是朱棣力排眾議,前后組織六次下西洋行動。到自己兒子繼位,不支持航海運動,就強行把下西洋行動斷掉,到孫子輩才恢復過來,進行了最后一次下西洋事件。
在鄭和下西洋前,中國造船技術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約在唐代,中國人已經(jīng)發(fā)明水密隔艙、車船、平衡舵、開孔舵。在船型方面,宋元時期,中國海船的船型已經(jīng)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廣船最為著名,被認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應用最廣、影響最大。在海船船殼結構上,中國海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魚鱗式”結構(亦稱“錯裝甲法”結構),從而使船殼板聯(lián)結緊密嚴實,整體強度高, 且不易漏水。船舶載重量也相當可觀,南宋時已可達萬石以上;在載客量上,大海船可載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環(huán)境上,中國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設施齊全,配備洗漱設施,設有可以攜帶家屬的幽雅客房,備有充裕的食品,甚至在船上養(yǎng)豬、種菜、種藥材、釀酒,以及種植盆景以供觀賞。
鄭和早年經(jīng)歷不詳,本姓馬,回族,云南昆陽州人。據(jù)推測于明朝平云南之戰(zhàn)中為明軍所擄。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據(jù)《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勛,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jiān)” 。
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就是在祖國輝煌航海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寶太監(jiān)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從江蘇太倉(古稱婁東)瀏河口的劉家港出發(fā),“云帆高張,晝夜星馳”,以大無畏的開拓精神,在茫茫大海上開創(chuàng)了規(guī)??涨暗倪h航?!坝罉啡炅?,(成祖)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以次遍歷諸番國?!边@是《明史》中關于鄭和第一次出洋的記載。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路是從南京啟航,經(jīng)過江蘇太倉劉家港,然后集結出海。當時的規(guī)??芍^是開創(chuàng)歷史之先河,達到了古今中外所無法比擬的規(guī)模程度,光船只就有兩百四十多艘,隨行的士兵人數(shù)更是高達二萬七千多人,一路下行,中間拜訪了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相關國家,拜訪國家數(shù)量達三十多個,最遠的地區(qū)到達了東非和紅海。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經(jīng)過可謂是較為曲折的。在第一次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主要達到的國家是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這個國家的特點是國家相對來說比較富足,但鄭和到達的時機不對,這個國家內部正在進行內戰(zhàn),東王和西王正打得不可開交,鄭和所帶領的士兵被當作敵人對待,下屬戰(zhàn)士在此戰(zhàn)役中損失慘重,共計有一百七十人被殺害,在這種情況下,鄭和保持了高度的冷靜,有著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從中找到了平衡的方法,其事跡被廣為稱贊,并贏得了八歇國的尊敬。
鄭和總共航海七次,每一次鄭和都從蘇州劉家港出發(fā)。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根據(jù)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y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1431年1月19日(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鄭和船隊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前往福建長樂。侯風期間,鄭和等人鐫刻《天妃靈應之記碑》并鑄造銅鐘一口,為后世研究下西洋留下重要史料。銘文:“永遠長生供養(yǎng),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fā)心鑄造銅鐘一口。” 鄭和在返航過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鄭和下西洋帶來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最大的成就是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根據(jù)學者估計,下西洋貿易開放政策,為明朝政府帶來的利益,至少合黃金二三十萬兩,白銀千萬兩,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