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龍,1985年畢業(yè)于廣西師大歷史系,歷史學學士,2008年廣西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現(xiàn)為: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廣西書法家協(xié)會第六、第七、第八屆理事
柳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第四、五屆副主席,第六、第七屆常務副主席
柳州市青年書協(xié)名譽主席
柳州畫院書法藝委會副主任
荔子林成員
獲獎入展:
1984年廣西首屆大學生書法比賽二等獎
1987年論文入選全國第三屆書法展書法新十年學術論辯會
1987年全國首屆書法知識百題競賽三等獎
1988年入選中國新書法大展
1992年論文入選全國懷素書藝研討會暨草行書作品展
1988-2000年論文4次入選省級書學研討會
2006年廣西經委系統(tǒng)書畫作品展書法一等獎
2008年入選“八桂書風”優(yōu)秀書法作品晉京展
2008年入選全國中青年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廣東佛山)
2012年廣西企業(yè)文化節(jié)書法三等獎
2012年廣西工會系統(tǒng)書畫攝影作品展書法二等獎
2013年廣西國資委企業(yè)攝影書畫作品展書法一等獎
2013年第二屆廣西企業(yè)攝影書畫展一等獎
2016年入選慶祝建黨95周年廣西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
2018年柳州市第三屆藝術作品雙年展書法金獎
2013-2021年6次入選廣西藝術作品展
醉心秦漢簡帛 追尋亦古亦新
唐小龍
中國漢字的歷史從仰韶文化陶器文字算起,至今約有6000多年。書法作為漢字的書寫藝術,經歷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演進,源遠流長,傳承不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書法碑帖,極為豐富,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自上世紀初,先后出土的戰(zhàn)國、秦、漢時期簡牘、帛書,幾十萬字墨跡,筆法清析可見,風格多樣,篆隸楷行草各體具備,彌補了漢代以前書法遺存以金文、石刻為主的不足,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書法價值。
我學習書法已有40年。近10多年來,在兼習五體的同時,我專注于秦漢簡帛書法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探索亦古亦新的書法風格。也許是受自身性格的影響,寫字偏向嚴謹和規(guī)矩,無法狂放不羈,任性揮毫。而學習書法時間越長、越深入,對傳統(tǒng)書法越是敬畏。
我從1981年考入廣西師范大學歷史系,師從伍純道老師學習書法4年,當時任歷史系書法學會會長和校書法學會副會長。我的大學畢業(yè)論文寫的是書法理論,顏楷書法作品獲得全校書法比賽一等獎、廣西首屆大學生書法比賽二等獎。從那時起書法小有名氣,至今書法成了我這大半生的業(yè)余愛好。
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自身的理論體系。書法理論文獻多為古文。學歷史專業(yè)其中有一點好處,就是能看懂古文。我在大學期間認真研讀了《歷代書法論文選》,經常到圖書館借閱古代書論著作。參加工作后,用了較多的精力投入到書法理論學習和研究,寫了多篇書法論文,入選省級及全國書學研討會。從事書法理論研究的人很少,許多書法朋友都知道,我青年時期書法上的主要成績在書法理論方面。
在書法的臨摹和創(chuàng)作方面,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我主要臨習顏真卿《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爭座位》、《祭侄稿》等,同時臨習褚遂良楷書以及蘇、黃、米、蔡,對二王法帖下了一定功夫。有幾年時間,又集精力學《龍門二品》、《爨寶子碑》等,寫過不少魏碑風格的作品參加展覽。對漢代《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臨寫過一段時間后,自2006年起,對漢簡產生興趣,經過幾年的漢簡書法創(chuàng)作后,上溯到秦簡,西周中期《史墻盤》等大篆。從而經歷了從唐楷入手,下涉宋、元、明、清,上溯魏晉、漢碑、漢簡、秦簡、大篆的學書過程,至今專心秦漢簡帛,樂此不疲。
簡牘、帛書主要盛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到東漢發(fā)明造紙術后,逐步退出書寫載體。簡的書寫材料為竹質,牘的書寫材料為木質,帛書的書寫材料為絲帛。在漢簡中,我主要臨習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中的行草書,如《誤死駒冊》、《永元器物簿》、《甲渠侯官粟君所責寇恩事冊》。帛書中取法馬王堆帛書。秦簡則以里耶秦簡為根基,融入睡虎地秦簡、岳麓秦簡、周家臺秦簡等。
近幾年來,我用功最多的是秦簡。用秦簡筆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要特征是,線條多用篆書中鋒絞轉筆法,側鋒起筆或方或圓,收筆或藏或露,方框結構常兩筆寫成,方析處均裹毫旋轉;字型結構則襲篆變隸,篆書部件隸寫,簡化點畫;在章法上,中堂、條幅、斗方為有行無列,醮墨后寫至筆枯,體現(xiàn)輕重、虛實對比,類似行草技法。還喜歡用秦簡寫對聯(lián)、橫披,體現(xiàn)古拙厚重、個性趣味。落款則用漢簡行草書筆意,與秦簡風格協(xié)調一致。
秦簡處于篆書向隸書的過渡時期,篆隸相兼,被稱為“古隸”或“秦隸”。而隸書作為一種書體到漢代才成熟且興盛,并在文字發(fā)展史上成為漢字定型,使用至今。秦簡在審美特征上,作為日常應用書寫,自由隨意,盡興抒情,有行草筆意,生動有趣;篆變隸的字型結構,古拙、童稚,有法無則,變化多端,不同書手風格各異,與常見定型的篆隸楷行草五體在面目上和而不同,彰顯獨特風貌。有人問我,你現(xiàn)在寫的這種字是篆書還是隸書?對我參加展覽的秦簡作品,有的標注為篆書,有的標注為隸書。在具體書法作品中,當篆書的部件為主要成分時,可視為篆書;將篆書部件盡可能的隸變,隸書部件為主要成分時,可歸為隸書。
要寫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必須根植傳統(tǒng),路子正確;技法到位,要素完備;個性有味,風格新奇;綜合學養(yǎng),字外功夫。秦漢簡帛文字,大多只有一顆西瓜籽大小。我在創(chuàng)作時,將原跡放大數倍或幾十倍,無論是筆法還結構都要進行再創(chuàng)造。做到植根秦漢簡帛傳統(tǒng)基因,融通所學傳統(tǒng)法帖,參入個人理解,亦古亦新,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風格。不足之處,主要是對秦漢簡帛書法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審美領悟不還夠透徹,書法線條和結構生顯得生硬,缺乏靈動和創(chuàng)新,總體上還很稚嫩。
廢紙三千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藝無止境,技待攀登,追尋書法藝術的路還很長。(原載《柳州政協(xié)》2020年第1期)
作 品 賞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