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建國后的1955年,是我國首次,對哪些有功之將進行授銜。在此之前,我軍并沒有實行軍銜制度。
然而,在1955年授予軍銜的開國將帥中,并不是全部將領,都是軍旅生涯中第一次獲得軍銜。就有個別的開國將帥,在抗戰(zhàn)時期,就獲得了軍銜。只不過,軍銜等級是蔣介石授予的,為何會這樣呢?這恐怕,還得從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講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fā)后,日寇發(fā)動全面入侵戰(zhàn)爭,就此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全國軍民團結一心,共同對抗侵略者日寇。作為國軍集團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為了順應民心,也號召團結,國內(nèi)一切可以團結的軍事力量,共同保衛(wèi)家園,對抗侵略者。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與紅軍隊伍再次達成合作。紅軍被改編成八路軍,包括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也被改編成新四軍。當時八路軍下轄的115師,129師,120師都是由紅軍隊伍組建而成的,只不過,部隊番號是蔣介石軍事集團編制的。
不僅如此,蔣介石還給八路軍各級將領授予了軍銜,為了方便雙方協(xié)同作戰(zhàn)時,有職位高低之分。就這樣,我軍有一批開國將帥,在抗戰(zhàn)時期,就獲得了軍事生涯中第一個軍銜。
在建國后的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的朱老總。在八年抗戰(zhàn)時期,是八路軍的總指揮,因此當時他的軍銜,是八路軍所有的將領中最高的(上將軍銜)。
八路軍下轄三個主力師的師長(賀,劉,林三位老帥),在抗戰(zhàn)時期,是享受中將軍銜。還有八路軍參謀長葉,(在建國后是元帥軍銜),不過在抗戰(zhàn)時期,他也是中將軍銜。副參謀長左權是少將軍銜。
作為在建國后,沒有授予元帥軍銜的周公,在抗戰(zhàn)時期也是中將軍銜。其實大家都知道,憑借周公的貢獻,以及軍事才能,也是可以授予元帥軍銜的。只不過,他在建國后,沒有在部隊中任職,因此與軍銜擦肩而過。
還有我黨早期優(yōu)秀政工工作者宣俠父,也是中將軍銜,只可惜,他在1938年遇害。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八路軍副師長,也是中將軍銜,他就是蕭克將軍(注解:在建國后,蕭克是上將軍銜)。而八路軍另外兩位副師長(徐,聶二人,是少將軍銜)。但是,在建國后,這兩位副師長都是被授予了元帥軍銜。
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的參謀長周昆,周士第,倪志亮三人,在八年抗戰(zhàn)時期,都是被授予了少將軍銜。然而,在建國后,周昆沒有軍銜(原因是下路不明),周士第是上將軍銜,倪志亮是中將軍銜。看樣子,他們在建國后,軍銜等級都得到了提升。
八路軍旅長,副旅長級別的將領,幾乎都是少將軍銜。如陳光,周建屏,徐海東,黃克誠,盧冬生,張宗遜,陳伯鈞,王震,王宏坤,王維舟,陳賡,陳再道等八路軍將領,在抗戰(zhàn)時期,都是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在這些人中,陳光(1954年逝世),周建屏(1938年因舊傷復發(fā),在河北平山病逝),盧冬生(1945年12月14日被蘇軍殺害),王維舟(投入地方建設事業(yè),與軍銜擦肩而過),他們在建國后,都是沒有軍銜的。剩余的幾位將領,如徐海東,黃克誠,陳賡,在建國后是大將軍銜。而其他幾位,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除此之外,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團長陳錫聯(lián)將軍,在抗戰(zhàn)時期也是少將軍銜。因指揮部隊偷襲陽明堡機場,炸毀日軍戰(zhàn)機24架,有效地支援了,國軍正面抗戰(zhàn)。因此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被授予了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