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日期:2008-04-14 | 點擊數(shù):829 投票數(shù):0 |
一、寒證:
凡由寒邪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衰退所引起的證候,均屬寒證。寒證通常有表寒、里寒之別,表寒見表證一節(jié),里寒常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怕冷,四肢發(fā)涼,口不渴,喜熱飲,小便清,大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遲等。治療宜用溫里法。
二、熱證:
凡由熱邪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亢盛所引起的證候,均屬熱證。熱證通常有表熱與里熱之別,表熱見表證一節(jié);里熱常表現(xiàn)為發(fā)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煩躁,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干黃,脈洪大而數(shù)。治療宜用清法或瀉下去。
注意:
?。?熱證多系熱邪(溫邪或暑邪)所引起,但也可由風、寒、濕諸邪轉化而來,如外感風寒入里??苫療岫衫餆嶙C。
?。?口渴、二便、舌苔、脈象為鑒別寒證與熱證之重點。
3.寒熱真假:病情發(fā)展到嚴重階段,有時會出現(xiàn)假象,即熱證見寒象(真熱假寒),寒證見熱象(真寒假熱)。學應該仔細從脈象土體會之。突破假寒、假熱這些表面現(xiàn)象,抓住病證的本質,才能作出正確診斷。臨床上,除詳審病人主要癥狀外,舌苔與脈象常常是辨別寒熱真假的關鍵。
?。ǎ保┱鏌峒俸菏肿憷?,苔黑、脈細,似屬寒證,但雖寒反不喜熱,脈雖細但按之有力,舌苔雖黑并不濕潤。說明此為內熱熾盛,外現(xiàn)假寒之象。此乃由于內熱亢盛,陽氣郁而不伸,故見手足冰冷等現(xiàn)象,但必有口鼻氣熱、口渴喜冷、便干、尿少而赤、苔黑而干燥等癥狀。
?。ǎ玻┱婧贌幔荷頍幔嫔〖t,口渴欲冷飲,苔黑,脈浮大下,苔黑但滑潤,脈浮大但按之無力。說明此為陰寒內盛,外現(xiàn)假熱之象。此乃由于陰盛于內,逼陽于外,故外見身熱、面色浮紅等假象,但必有口鼻氣冷,飲水不多、喜熱、小便清長、舌質胖嫩、苔黑而潤等癥狀。
?。?寒熱來雜:疾病可以單純表現(xiàn)熱證或寒證,亦可寒證與熱證同時出現(xiàn),如目赤、口干、咽痛,此為上熱,同時又出現(xiàn)脘腹冷痛,便溏等下寒的癥狀,故稱為上熱下寒證。
除此之外,尚可見到上寒下熱、表寒里熱、表熱里寒等癥。掌握了寒證、熱證、表證、里證等辨證,及脈象變化,即使出現(xiàn)寒熱錯雜的情況,也可了然于胸。治療時要針對其脈象情況配伍用藥。
虛實,通過虛實兩綱,主要辨別機體強弱與病邪盛衰。虛指正氣虛,實指邪氣實。
一、虛證:即正氣虛弱或機體有形物質不足所產(chǎn)生的證候。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舌凈無苔、舌質淡嫩、脈細弱無力等。治療宜用補益法。
注意:
1.辨虛證必須結合脤體臟腑及氣血、陰陽,才能指導治療。如脾虛宜健脾,氣虛宜補氣,陰虛宜滋陰等。均可從脈象中了解之。
?。?虛證常與寒證或熱證同時存在,如陽虛生寒(即機能過度減退),故陽虛多兼有寒象(虛寒證);陰虛生熱(即陰虛液少,陽氣偏盛而化熱),故陰虛多兼有熱象(虛熱證)。
3.相對地說,久病多虛證,老年人患病也多虛證。
二、實證:主要系指病邪過盛所產(chǎn)生的證候。但病邪過盛,人體必將增強其機能代謝活動以抵抗病邪,故實證往往表現(xiàn)在兩方面:病邪過盛,如痰飲、水濕、瘀血、食積、蟲積等;機能亢盛,如精神與奮、聲高氣粗、發(fā)熱面赤、腹?jié)M痛而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脈洪有力等。治療實證宜用瀉下法或消導法。
注意:
1.辨實證也要結合脤體臟腑及氣血、陰陽,以便指導治療。如氣實(氣滯)則行氣破氣;血實(瘀血)則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
?。?“熱”也屬機能代謝亢盛的表現(xiàn),故實證常與熱證同時存在(實熱證)。
?。?相對地說,新病多實證,壯年人患病也多實證。
三、虛實夾雜:臨床上除單純的虛證或實證外,常有虛中夾實或實中夾虛等虛實來雜的情況,如同硬變腹水病人,由于病久身體已虛(正氣虛),但又有腹水實證(邪氣實)。在治療上對虛實夾雜的病證,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分別采取先補后攻、先攻后補,或攻補兼施等不同治療方法。
表里是指病位的深淺,辨表里可大致確定疾病所在的部位。如皮膚、肌肉、經(jīng)絡等部位屬表,五臟六腑屬里。
一、表證:
外邪侵犯體表,出現(xiàn)怕冷、發(fā)熱,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四肢關節(jié)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等,即為表證。治療宜用發(fā)汗法。
根據(jù)外邪性質及機體反應不同,常把表證分為表寒與表熱。
?。ㄒ唬┍砗C:怕冷重,發(fā)熱輕,無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舌質不紅,口不渴,脈浮緊。治療宜辛溫解表。
(二)表熱證:發(fā)熱重,怕冷輕,口微渴或不渴,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而干,脈浮數(shù)。治療宜辛涼解表。
注意:
1.發(fā)熱、怕冷、脈浮是表證的特征。發(fā)熱,怕冷都同時存在,前人以為“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肺合皮毛,外邪侵犯體表,易同時犯肺,故外感初起常見鼻塞、咳嗽等癥狀。治療時應注意宣肺。
3.皮膚?。ǒ彲?、腫毒、瘤炎)雖也在表,但屬外科范圍,中醫(yī)稱為“外證”,應與表證相區(qū)別。
4.體虛或老年有表證者,宜在解表之中注意扶正。
二、里證:
表示病變部位在五臟六腑。凡病邪由表入里,傷及臟,或某種病因直接引起臟腑發(fā)病者,均屬里證(可參見下述寒熱,虛實各節(jié))。
但學者應注意:
1.里證亦有寒、熱、虛、實之分,辨證時必須首先分清。
2.里證的癥狀是五臟六腑病變的反映,里證究竟表現(xiàn)在那一臟腑,尚需結合臟腑辨證,以便指導治療。脈象上亦需配合參看。
三、表里同病:
患者既有表證,又有里證,稱為表里同病。其發(fā)生多由于表證未解,邪入于里;或原有里證又新患外感。治療上,或先解表,然后治里,或表里同治,或先治里,然后解表。
四、半表半里證:
病邪已離開表,但尚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間,出現(xiàn)寒熱往來(一陣冷、一陣熱),胸 滿悶,心煩欲嘔或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癥狀者,稱為半表半里證。治療宜用和解法。
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正反現(xiàn)象。對這些正反現(xiàn)象,中醫(y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于陽證范疇;里證、寒證、虛證可歸屬于陰證的范疇。因此,陰陽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
一、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二、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干,苔黃,脈數(shù)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這些病證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是以虛證為主,應屬陰證。
三、陰虛:由于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四、陽虛:由于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五、亡陰: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飲,煩躁,面色潮紅,畏熱,舌紅而干,脈虛數(shù)而無力。多見于大失血或脫水的病人。
六、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多見于休克的病人。
五味和臟腑的關系
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對肝、膽有益;對脾、胃有害。
苦:有燥濕和瀉下的作用。對心、小腸有益;對肺、大腸有害
甘:具有補養(yǎng)及和緩的作用。對脾、胃有益,對腎、膀胱有害辛:有發(fā)散和行氣血的作用。對肺、大腸有益;對肝、膽有害
咸:有軟堅潤下的作用。對腎、膀胱有益;對心、小腸有害。
此外,還有一種淡而無味的藥物,為淡味,有滲濕利竅的作用
五臟六腑也有各自忌諱的東西,這就是“五禁”。“五禁”的味有損于各個臟腑的機能。為了緩和這種損害作用,就有必要在做飯菜時,加些相輔的味。
如:辣味加酸味
甜味加咸味
酸味加甜味
苦味加辣味
這樣調配一下,可防止對各個臟腑的不良影響。
其實,這種相輔的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有過體驗。如芥未用醋來調,四川菜的魚香茄子也加些醋。一般,家庭食用的鹽,都含有鈉,也起到了調味的作用、甜味里加鹽,就是很好的調和。含糖份的食品很多,可加些鹽、醬油、醬等就可解決。苦味的食品較少,如苦瓜、茶、咖啡、豬肝等。炒苦瓜時,可加點蔥、姜,炸豬肝時加點椒鹽,雞肝湯加點姜絲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咖啡對血壓不利,可加點白蘭地酒,有獨特的風味。
總之,為保持身體健康,我們要注意選擇食物,了解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宜的飯菜,爭取渡過一個不就醫(yī)的人生。
廣東人最喜歡煲湯養(yǎng)生,很多長輩對煲湯藥材有非常多的研究,我覺得傳統(tǒng)的東西不能丟掉,經(jīng)典的東西要發(fā)揚光大才是,而且其他省分都可以參考的:)
藥材類煲湯食材屬性:
1.陳皮:調中帶滯、順氣消痰、宣通五臟。(要刮瓤洗凈)
2.田七:又名三七,止血、散瘀。(洗凈,樁碎)
3.枸杞子:又名杞子,益精明目、潤肺清肝、滋腎益氣。(洗凈)
4.淮山:補脾肺、清虛熱、固腸胃。
5.南杏仁:又名甜杏仁,潤肺平喘、生津開胃、潤大腸。(入滾水5分鐘,去衣洗凈)
6.北杏仁:又名苦杏仁,去痰寧咳、潤腸。(同南)
7.清補涼:清補(包括玉竹、百合、蓮子、龍眼肉、薏米、淮山、芡實)
8.北芪:又名黃芪,補血、補脾益氣、壯筋骨。
9.花旗參:益血補脾肺。
10.黨參:補脾補氣、生津益氣。
11.沙參:養(yǎng)陽潤肺、益胃生津、清熱。
12.高麗參須:補氣。
13.蓮葉:去暑。
14.人參:性甘、微苦、微溫;含有人參素,人參副素、鈣質、鎂質、皂素,可安神養(yǎng)心,補肺氣、補五臟,健脾胃,皂素有溶血作用,可散發(fā)風濕性心臟引起的各種瘀血。
15.桂枝:性甘、辛、溫,能增強代謝剌激粘膜充血,利關節(jié)、出汗,本經(jīng)溫筋、通脈去風溫。
16.靈仙:性辛、苦、宜五臟、散風濕、利關節(jié),疏通全身筋脈。
17.何首烏:性味苦、甘,微澀,所含大黃酸有明顯促進腸管蠕動作用,所含卵磷脂用于神精衰弱,促進血液新生發(fā)育,有強心作用。
18.夜交藤:性味苦、甘,微溫,可治風濕頭暈、貧血、失眠。
19.烏藥:性辛、香、苦、溫,能剌激清化粘膜兼有麻痹中樞作用。
20.淮山:性味甘,平,含有豐富淀粉液質,可充五臟、健脾胃、補虛弱、解消渴、補脾利水之效。
21.熟地:性甘、溫、微苦,含有糖質甘露密酵,地黃素及鐵質等,可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為滋養(yǎng),強壯補血劑,有壯強神經(jīng)之效,適用于貧血體虛,神經(jīng)衰弱、呼吸困難等。
22.園珠草:性熱、辛,有去寒濕、壯陽、強心,助氣之效。
23.茯芩:性甘、淡、平,含有茯苓酶、植物纖維素、葡萄糖、果糖及灰粉等,除胸助逆氣心下結氣、治疼痛、寒熱煩滿、咳逆、利小便、利水濕和脾胃,為緩和劑,適于心下悸、小便不利、皮下水腫、睡眠不安癥。
24.麥芽:性甘、平,含有豐富維生素,麥芽糖和卵磷脂。可和胃消食、破冷氣,去心腹?jié)M脹、消食和中,為能助消化、治傷食、停食積滯去苦厚膩,胸腔滿悶。
25.玉竹:養(yǎng)陽潤燥、生津、清熱。
26.川貝:潤心肺、清熱痰。
27.百合:補肝肺清熱益脾。(清水浸1小時)
28.支竹:清肺補脾、潤燥化痰。(清水浸10分鐘,切4CM塊,最多煲半小時)
29.夏枯草:清肝熱、降血壓。(最多煲2小時)
30.生地:涼血解毒、利尿。
31.羅漢果:清肺潤腸。
32.老莧菜梗:解毒清熱、補血止血、通利小便。(中藥店有賣,洗凈切短)
33.白果:益肺氣。(去殼,入滾水5分鐘取起去衣,去心)
34.芡實:補腎固精、健脾止瀉。
35.無花果:潤肺清咽、健胃清腸。(切片)
36.竹蔗:潤燥、和胃、清熱解毒,可辟去蛇等腥味。
37.土茯苓:清熱去濕、解毒利尿。
38.當歸:補和血、調經(jīng)止痛。
39.天麻:祛風、定驚。
40.冬蟲草:補損虛、益精氣、化痰。
41.茉莉花:提神醒腦,清虛火、去寒積。
42.雪蛤:滋腎、補肺、健脾。(清水浸發(fā)5小時,入蔥姜水滾5分鐘取起,入燉盅一個半小時)
43.護心藤:性苦、溫、微香、邪氣痛腫、破堅血、利水暢通血脈。
另外很多人煲湯,如果一家人的體征不同,就適合煲平性的湯,有些人的脾胃有問題,涼性的石斛是對胃很好的藥材,但是太涼會導致其他毛病產(chǎn)生,所以可以在煲湯的時候,用一些溫熱的食物中和一下石斛的涼即可,比如溫熱的紅棗枸杞等。
煲湯藥材也有寒熱之分
據(jù)廣州市中醫(yī)院藥劑科的梁基智主任介紹,一般廣東人經(jīng)常用來煲湯的藥材,互相之間并沒有什么很明顯的配伍禁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藥材也和人的體質一樣有“寒”和“熱”之分。所以在選擇煲湯的藥材時,一定要先搞清自己和家人的體質屬于“寒”還是“熱”,然后以此為依據(jù)選擇湯料,才能通過喝湯幫助身體達到寒熱和陰陽的平衡?!爸嗅t(yī)一向遵循寒病用溫藥,熱病用寒藥的治療和保健原則,一旦違反了這些原則亂喝湯,身體就會‘抗議’?!?/p>
梁主任告訴記者,陰虛火旺的人,經(jīng)常有手心發(fā)燙、睡眠不好、脾氣急躁等癥狀。對于這類人,如果再喝一些用高麗參燉的湯,那無異于火上加油,甚至會引起流鼻血、咽喉腫痛等癥狀。而那些經(jīng)常覺得頭暈目眩,手腳冰冷的人,明明就屬于偏寒的體質,但卻還經(jīng)常用花旗參等藥性偏寒的藥材煲湯喝,顯然不妥。
梁主任說,一般市民在家中煲的湯應該以健脾、祛濕為主,例如用淮山、蓮子、炒扁豆等加瘦肉煲的湯就有這樣的功效,不僅性質平和,而且老幼皆宜。其中,云苓、淮山、蓮子等這幾種藥材性質比較平和,對身體不會造成太明顯的影響,任何體質的人都適合服用?!安贿^這幾種藥材長期吃,量太多的話有可能會引起便秘?!蓖淋蜍?、生地、木棉花等藥材就比較寒涼,體質偏寒的人不宜服用。另一方面,鹿茸、當歸、高麗參、紅參等都是性質比較燥熱的藥材,“熱底”的人應該慎用。所以,如果市民在選用一些不太熟悉性質的藥材煲湯前,最好先請教一下醫(yī)生,辨明自己和家人的體質,然后再選擇煲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