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老之術(shù):《道德經(jīng)》19至27章注釋、譯文,道家處世哲學

《道德經(jīng)》19至27章針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病態(tài)問題提出解決途徑,那便是祛除流于形式的仁義、圣智、巧利,恢復(fù)人性深處的純真本質(zhì),希望能夠達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返璞歸真狀態(tài),然后再講到澹泊恬愉的人生態(tài)度,執(zhí)守玄道以治身、處世。

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注釋:①通觀《老子》全書,“圣人”是指最高的人格修養(yǎng)境界。此處的“圣”喻指包裝出來的“圣人”,即故作姿態(tài)、自作聰明。②利,貨殖之利。③“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帛書作“此三言,以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屬”。文,文飾。④見,顯現(xiàn)。

【譯文】:摒棄包裝出來的圣賢與擾亂人心的智巧,民眾才能獲利百倍;拋棄仁與義的刻意說教,民眾才能復(fù)歸孝慈;屏除機巧與貨利的誘惑,盜賊自會消失。以上三種巧飾的事物,不足以作為治身理國之道,因此要讓人心有所歸屬:保守著質(zhì)樸純真的天性,少有私欲。舍棄故作姿態(tài)的學問、不顯德露能,這樣才能無憂無慮的生活。

二十章

唯之于阿,想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注釋:①唯,敬諾。阿,同“訶”,呵斥、責備。②荒,荒遠、久遠。未央,未盡、沒有終結(jié)。③熙熙,快樂的樣子。④泊,廓然、恬靜。⑤孩,同“咳”,小兒歡笑。⑥傫傫,通“磊磊”,此處喻指內(nèi)心坦然光明,遺世獨立、卓爾不群。⑦遺,遺漏、不足。⑧愚人,王弼注云:“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美惡,猶然其情不可睹,我頹然若此也。” 沌沌,混沌無知的樣子。昭昭,炫耀?;杌?,糊涂、不清楚。察察,精于算計。悶悶,糊涂。⑨澹,遼遠寬闊。飂,疾風。⑩以,王弼注云:“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頑,頑劣。鄙,鄙陋。貴食母,即“貴食于母”,“母”喻指“道”,代指從道那里獲得營養(yǎng)。王弼注云:“食母,生之本也。人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異于人。”

【譯文】:敬諾與呵斥,相差幾何?美善與丑惡,差別幾多?如果自身被他人所畏懼,則自己也不可不感到畏懼。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這個道理永遠不會變調(diào)、過時!眾人都興高采烈,就像要參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臺心曠神怡,唯獨我廓然無累,內(nèi)心恬靜,淡泊名利。沒有任何異兆,就像還不會歡笑的嬰兒那樣柔和無欲。內(nèi)心坦然光明,遺世獨立、卓爾不群,與眾人截然不同仿佛無所依歸!眾人無不胸懷志求,志得意滿,只有我無為無欲,好像遺漏迷失。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終日混沌無知的樣子!世俗之人都自我炫耀,獨有我糊里糊涂、藏鋒守拙。世俗之人都攻于算計,我卻茫然無知、摒棄智巧。內(nèi)心是那樣遼闊,就像大海無邊無緣!思緒就像疾風勁吹,宛若飄揚萬里沒有盡頭。眾人都汲汲于榮名,想要有所施用,唯獨我尊崇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顯得卑劣無能。我是這樣的與眾不同,看重尋求道的滋養(yǎng)。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注釋:①孔,大。容,動。河上公注云:“有大德之人,不隨世俗所行,獨從于道也?!雹诘乐疄槲?,帛書作“道之物”,無“為”字。物,形狀。恍惚,不清晰、難以捉摸。③窈,指幽深。冥,指昏暗不清。精,精氣。④其精甚真,精氣真實存在。⑤信,信驗。⑥名,道的功用。閱,認識。眾甫,即“眾父”,甫,即本始。

【譯文】:大德的舉動,遵從于道。道的形狀,模糊不清。雖然迷離恍惚,其中卻有形象;盡管縹緲迷離,其中卻有實物;那樣的幽深昏暗,其中卻有精氣。這精氣清晰可知,真實而又可信。從古到今,它的功用不變。依靠它來認識萬物的本始。我如何能知曉萬物元始的狀態(tài)呢?就是依據(jù)于道。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釋:①曲,受屈、忍耐。枉,彎曲。洼,低洼之處。敝,破舊。少,簡樸,大道至簡。多,紛繁復(fù)雜。②一,乃道之數(shù),道生一。式,楷模、榜樣。③見,同“現(xiàn)”,即顯露、炫耀的意思。自伐,自我夸耀。矜,傲嬌自大。長,長者。

【譯文】:忍耐一時的委屈反倒得以保全,短暫的彎曲以便將來能夠伸直;低洼之處容易充盈,棄舊才能迎新;簡樸反能看穿事物的實質(zhì)、掌握真理,紛繁復(fù)雜反而會產(chǎn)生迷惑。因此圣人遵從自然大道,作為天下的范式。不自我顯擺,所以聰慧;不自以為是,所以聲名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保有功業(yè);不自高自大,所以有長者之風。正因為淡泊務(wù)實、不刻意與他人相爭,所以天下沒人能與之競爭。古人所說的“委屈反能保全”,難道是虛妄的言論嗎?確實應(yīng)該做到周全回歸于道。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釋:①希言,即少言,少說話。引申為少發(fā)政令。王弼注云:“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②飄風,即強風。③為此,即生成狂風暴雨。④從事,是指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皆師從于道,前文有“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蓖蹂鲎⒃疲骸暗酪詿o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于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于道’?!雹菔?,指失道、失德。

【譯文】:少發(fā)布政令、少布宣聲教,不擾民,做到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方才符合自然之道。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生成狂風暴雨的是誰?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保持持久的強勢,何況人呢?所以師從于道的人,就要與道同體,言行舉止、為人處世都以自然大道為準則。師從于德的人,就要與德合一,用德洗滌自己的心靈。拋棄道德的人,必然與失道、失德的人歸于一類,永失真道。因此,與道合一的人,大道也會兼顧他;失道、失德的人,大道也將拋棄他。公信力缺乏,民眾就不會信從他。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彰。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釋:①企,《說文解字》:“企,舉踵也。” 即抬起腳后跟、由腳尖支撐地面。②跨,超常邁大步。③見,同“現(xiàn)”,顯露、賣弄。明,聰明、高明。④自是,自我肯定、自以為是。彰,昭明。⑤伐,夸耀。功,功勛、功勞。⑥矜,高冷、傲嬌。長,長者之風。⑦余食,剩飯。贅行,“贅形”,也就是贅疣。引申為物不可極、志不可滿。⑧物,即天地萬物、包括人。

【譯文】:踮起腳跟站不穩(wěn),邁大步無法行走,自我炫耀的人不高明,自以為是的人名聲不佳,居功自傲的人其功勛反而得不到認可,自我抬高的人沒有長者之風、難以服眾。從“道”的角度來看,上述的言行舉止就像殘羹和贅疣,無人不感到厭惡,所以有道之士不會這樣做。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釋:①物,指“道”?;斐?,混然而成。王弼注云:“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道是混然的“物”,處于一種混樸的狀態(tài)。在未有天地之前,已有道的存在。②寂,寂靜。寥,無形、空虛。河上公注云:“‘寂’者,無聲音?!取?,空無形?!雹壑苄校h(huán)、無所不至的運動。殆,通“怠”,松懈、停歇。④大,與“道”同義。⑤逝,行動、運動。王弼注云:“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⑥遠,伸展遙遠。反,同“返”,回歸本原、返璞歸真。⑦大,引申為尊貴、主宰之意。⑧王,人主、君王。法,效法。

【譯文】:有物(道)渾然天成,先于天地生成。無聲而又無形,獨立長存從不變易,循環(huán)運動永不停歇,可以說是天地之根。我不知它的本名,給它取字號叫做“道”,勉強給它取名叫做“大”。大道無所不至,無所不至而運行遙遠、進化萬端,運行遙遠、繁衍萬物而最終又將回歸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君王居其中之一。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規(guī)律。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注釋:①重,指密度大、沉重的物質(zhì)。輕,與“重”相對,指密度小、重量輕的物體。王弼注云:“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zhèn)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躁必為躁君也?!敝?,應(yīng)該引申為“穩(wěn)重、厚德”。輕,引申為“輕率、輕浮”。②靜,清靜、安靜。躁,躁動、心浮意亂。君,即主宰的意思。③君子,王弼注本是“圣人”,馬王堆帛書、北大漢簡本及多數(shù)傳本均作“君子”。④輜重,古時行軍所攜帶的糧草、物資等,此處引申為“執(zhí)道”、“守道”,即時刻以大道作為自身言行舉止的準則。⑤榮觀,美好的景觀。⑥燕,安然的樣子。燕處,即恬淡從容的處世態(tài)度。超然,不受外界的影響、不為外物所動,蟬脫于紛擾的塵世。⑦萬乘之主,大國的君王。⑧以身輕天下,即人君恣睢縱情,失治身之根、失治國之道,不注重修身養(yǎng)性,輕率地治理天下。⑨本,本原、天真。君,主宰,即“道”。

【譯文】:沉重是承載輕浮的根基(厚德載物),清靜是制止躁動的主宰力量(清靜自正)。所以君子終日行進,從不拋離輜重(君子的言行舉止,始終以“道”作為準則。前文有:“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保km有美景奇觀(外界的誘惑),卻能安居超然,不與紛擾的塵世同流合污。奈何萬乘之國的君王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注重修身養(yǎng)性,輕率治國。輕狂就會喪失人性的本真,浮躁就會與大道漸去漸遠。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注釋:①轍跡,車輪行走時在地面留下的痕跡。②瑕謫,同“瑕適”、“瑕讁”,玉上的斑痕。喻指人的缺點、過失。③數(shù),計算?;I策,古代算數(shù)時使用的籌碼。④關(guān)楗,即門栓。繩約,即繩索。⑤襲,繼承。⑥故善人者,善人之師:此乃帛書原文,不同于王弼本“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綜合考量以帛書為確。河上公注云:“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為人師?!雹哔Y,財富,此處引申為“取舍、借鑒的對象”。⑧要妙:要,最、重要、精要;妙,玄妙、真理、道理。要妙,即“深奧精妙的真理”。

【譯文】:善于行走的人不留足跡;能言善談的人不會失言;善于計算的人不需籌策;善于關(guān)閉門戶的人,即使不用栓鎖也堅固難啟;善于打結(jié)的人,即使不用繩索也難以解開。因此,圣人能夠秉自然之性、順勢而為,平常就善于匡救他人,所以統(tǒng)籌兼顧、從不遺棄任何人;平常就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廢棄之物,這叫做秉承大智慧。因此,善于匡救人物、躬行大道的人,圣人即奉之為師;不善于執(zhí)守玄道的人,是圣人引以為鑒的對象。不尊重其老師(善人),不珍視其借鑒的對象(不善人),再聰明也會陷于糊涂。這就是最奧妙的真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jīng)全文翻譯
《老子》白話今譯
老子辯證
《道德經(jīng)》“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如何理解?樂得有何深意?
【珍藏】帛書版《道德經(jīng)》全文
黃老之術(shù):《道德經(jīng)》1至9章注釋譯文,道家哲學,適宜收藏學習!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