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譯文】
聆聽寂靜深夜時的鐘聲,呼喚驚醒人們夢中之夢;觀察澄澈潭水中的月影。窺視顯見我們身外之身。
【注解】
喚醒: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覺醒意。宋·蘇軾《東坡志林·夢中作祭春牛文》:“吏微笑曰:‘此兩句復當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喚醒他?!?br>
夢中之夢:即“夢中夢”,喻幻境。極言虛幻。語本《莊子·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唐·李群玉《自遣》詩:“浮生暫寄夢中夢,世事如聞風里風。”是比喻人生就是一場大夢,一切吉兇禍福更是夢中之夢。
澄:〈形〉本義水靜而清?!都崱罚骸俺危宥ㄒ??!薄对鲰崱罚骸俺?水靜而清也?!背纬海宄?,水清見底。晉·王獻之《雜帖》:“鏡湖澄澈,清流瀉注。”
窺見:暗中看見?!墩撜Z·子張》:“譬之宮墻, 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br>
月影:映于水中或隱約于云間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度o黃圖·池沼》:“影蛾池,武帝鑿池以翫月,其旁起望鵠臺,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宮人乘舟弄月影,名影蛾池,亦曰眺蟾宮。”月影乃虛幻之月,由此可悟一切事物皆虛幻。
身外之身:即“身外身”,佛教語,指由正身變化產(chǎn)生出來的身體。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似僧有髮,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比馍硪酝饽鶚勚恚吧頌樘摶?,后身為真身,此指人的品德、靈性。
【評語】
人類的壽命不過數(shù)十寒暑,跟宇宙的悠久歲月實在不能相比,所以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有“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嘆。在這悠久無限的宇宙空間,人的一生活動期限不過五十年的壽命,如夢一般很快的過去。在這如夢的一生當中,一切吉兇禍??扌Ω杵?,為種種事物實在可算是夢里的夢。在日間里,為種種的事情所逼迫而奔走勞碌,不起什么思考,等到夜靜人寂、萬籟俱靜的時候,聽見了遠寺的鐘聲鏗然作響,此時恍如大夢初醒,覺此身所作所為,真知夢中的夢。而我的身體雖僅僅是五尺之軀,但放開眼界一看,才知道天地萬物都是我的全身。在平日匆忙的時候,難以留意自覺,等到潭水澄清,天上的月影照耀在潭內(nèi),就可以知道月亮不僅在于天上,同時也能現(xiàn)影于水中。而我的五尺之軀不僅是我的全身,同時到處可以呈現(xiàn)出我來,這時候就可以窺見了身外之身,才明白了夢中之夢。才能如大夢初醒,不執(zhí)著于虛相幻身,如此方可稱為明達事理的人。例如有位居士正在深夜凝思一個公案,當他聽到青蛙叫聲而立刻觸發(fā)禪機定下“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的偈句。而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更在《楓橋夜泊》中詠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庇腥苏f夜半根本無種聲,認為張斷是假托之作,其實“此時無聲勝有聲”,因為靈智的浮現(xiàn)才能看到人的本性,所以佛家才用“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來點出生命的玄機。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嘆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則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番事業(yè)。對于一個人來講,靜夜悟道,月夜觀影,萬籟俱寂中忽然傳來悠揚的鐘聲,可能豁然頓悟。心靜之中,許多苦思冥想的東西可能會一下子徹悟。靈感被觸發(fā),而看清本我。
【注080】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四·集靈》同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