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一氣周游
將圖一之陰陽按其強弱量化后得圖三。藍色部分表示陰氣,紅色別是陽氣,它們的重疊區(qū)域紫色則表示是陰陽平衡區(qū)。從圖可看出,在少陽至少陰區(qū)間,陽氣是勝于陰氣的。若將此刻之四象看做是春夏秋冬四季,則表明人在立夏至立冬間是容易“上火”的,在廣東是要喝涼茶的,特別是在立秋前后的18天內更應如此。
在春夏秋冬四象里,春夏秋冬各72天,它們分別屬木、火。金、水,剩下的72天是屬于土的,但這72天分別是立夏(少陽)前后的18天河立秋(少陰)前后的18天。許多文獻有關“土”在那幾天的說法是不一樣的,不知根據(jù)何在?
在屬土的日子里,外界的陰陽處于較為平衡的狀態(tài),所以因外界環(huán)境引起生病的幾率是要少一些的,生活應是較舒適的。
圖二描述了陰陽二氣流通是各自變化的情況。實際上,在任意時刻陰陽二氣是同時并存的,是合為一氣的,所以可以將其畫成圖四所示的“一氣循環(huán)”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一氣自老陰開始,其內含的陰氣成分最大、陽氣則為零,至少陽時刻陰氣陽氣各占半成;到老陽時刻陽氣成分最大、陰氣分量零;到了少陰時刻,陰陽又各占五成。繼續(xù)運行又回到了老陰時的只有陰氣的狀態(tài)。
假如這個一氣在流通的時候不遵行這樣的變化規(guī)律,則表明該被描述的系統(tǒng)一定是出了毛病、不正常了。清朝康熙年間的黃元御之名著,《四圣心源》中提到的“一氣周流”,其理論根據(jù)就在于此。
圖五是一氣流量圖,它表明陰陽二氣在周游的一個周期內陰、陽的流量是相等的。但在任意時刻它們是不相等的,少陽、少陰時刻除外。
在圖三中略去陰陽平衡的部分,可得到圖六,其描述了各個季節(jié)里過剩的陰、陽之多少。
春季里過剩的陰氣逐漸減少,夏秋之時陽氣最強,冬季陰氣則是從弱變強。注意圖中土區(qū)域內的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土有兩種,一曰少陽土一曰少陰土,如圖七所示。
少陽土的特點是陰氣進入后逐漸減小到零,隨即陽氣產(chǎn)生并逐漸增大;少陰土的特點是陽氣進入后逐漸減小到零,隨即產(chǎn)生陰氣并逐漸增大。因此,可把少陽土看成是陽氣加速泵,少陰土看成是陰氣加速泵。少陽土和少陰土又統(tǒng)稱為“中土”,位于其中的的氣被稱作“中氣”,中氣有時可看成是“后天之元氣”。這就是在中醫(yī)的“一氣周游”理論中,認為驅動一氣周游升降的動力是中土的理論根據(jù)。
前面我們只討論了兩個爻編碼的問題,實際上還有三個爻編碼的應用,比如“八卦”。八卦經(jīng)由三個爻的編碼可組成八個象(23=8),所以它就能夠描述更為復雜的現(xiàn)象了。此外,還有六十四卦等等。但若想弄清楚這些問題,首先必須要了解“氣”!氣到底是什么?氣為何會“無出不在處處在”?這些問題是我們以后要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