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于我,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
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
因此,亞里士多德說過的一句話值得反復回味:幸福屬于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
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
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
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
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
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
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
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
如果一個人身體的孤獨和精神的孤獨互相對應,那反倒對他大有好處。
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社會人群比喻為一堆火,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時候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
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堆;
后者在灼傷自己以后,
就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之中,
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我們需要獨處來調(diào)整與恢復能量,
狂歡可能會快樂,大多數(shù)的時候缺會感覺殫精竭慮,
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是主角,又不愿看到與自己不同類的人表現(xiàn)出挑,
或者無法忍受強于自己表達的人,時常稱其為愛出風頭。
而獨處時,內(nèi)心的聲音才會顯現(xiàn),會發(fā)覺原來很多時候,
并不是你不愿說話,只是說了,往往需要花更多氣力去解釋下,
才可以表達明白,才會不被人家當作異類,
更多的時候是根本連說的意愿都沒有,可是又突然輪到你的時間了,
只得敷衍吧,限時發(fā)言又無需辯論的鋒芒......
無論怎樣,當傾見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的時候,
現(xiàn)實的秩序又突然幻化為理智的擎天柱,將一切不符社會秩序,
影響人際和諧的念頭踢出行動的圈子之外......
一切終將隨風,不妨作朵自在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