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皇室公主和親遠嫁,王昭君、文成公主、解憂公主就是杰出的代表。她們以柔弱的肩膀擔當起和平的使命,為維護民族團結,邊疆穩(wěn)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戰(zhàn)爭與和平,英雄與美人,鐵血與柔情,殘酷與浪漫,野性與天真,使命與擔當,膽識與氣魄,悲情與屈辱,交織出一曲獵獵大風歌,唱響在歷史浩瀚的長空。
漢代的解憂公主才貌雙佳,聰慧過人,膽識無比,毅然奔赴西域,肩負起和親安邊的重任。九千里路云和月,漫漫征途艱難跋涉;半個世紀風與雨,肩負使命不言苦。解憂公主宛若一只翱翔云天的大雁,奮力展翅飛翔,上演了一曲曲充滿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民族大義的優(yōu)美故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特克斯縣位于天山北麓西部的特昭盆地,北依群嶺綿延的烏孫山,南瀕波濤湍急的特克斯河。漢代這里是西域都護府轄下的烏孫,讓我們就從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開始,踏入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去尋找那遠去千年依然鮮活如初的故事。
在漢與匈奴的較量中,烏孫國承受著來自雙方的壓力和拉攏,始終舉棋不決,搖擺不定。張騫二度出使西域來到烏孫,帶來了漢武帝遣公主下嫁與烏孫結為兄弟之邦的愿望,于是元封六年(前105年),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被封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后郁郁以終。
解憂公主(?-前49年)出生皇族,祖父劉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劉戊起兵參與同姓諸王的“七國之亂”,兵敗身亡,從此解憂公主和她家人長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無法扭轉的苦難之中。漢武帝為了鞏固與烏孫的聯盟,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將劉解憂封為公主,嫁給烏孫昆莫之孫岑陬為右夫人。解憂公主在烏孫五十余年,時刻為漢王朝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分憂解難,芳名載于青史,名揚四海,垂范后人。
太初二年(前101),烏孫國使臣來到長安,上書漢廷為烏孫王求娶漢家公主,以此延續(xù)烏漢聯盟,安定邊疆。垂憐大王失去細君公主的悲痛,漢武帝爽快地答應了烏孫的請求?!稘h書·西域傳》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又載:“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國多馬,最為強國?!笨梢钥闯觯瑸鯇O是天山腳下一個強悍的游牧民族。劉解憂慷慨赴西,她告別了長安,告別了親友,踏上了和親之路。山高水遠路漫漫,等待她的將是茫茫草原戈壁,凜凜冰雪寒風,還有西域諸國那錯綜復雜,勾心斗角的歷史舞臺。可想而知,解憂公主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下了怎樣的決心,又是歷經怎樣的艱難跋涉,風餐露宿才到達烏孫的。
公主初到烏孫嫁給軍須靡,在風光秀麗迷人的夏都特克斯草原,山色空明透亮,藍天白云相依,牧草宛若綠毯,歡歌此起披伏,叮咚山泉悠然如琴。聳翠山巒美麗如畫,河谷里里迎親的隊伍綿延不絕。嬌美的公主一出現,就驚艷了烏孫,溫柔的舉止落落大方,大漢的威儀廣播四方。烏孫王軍須靡因病去世,解憂公主再次下嫁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解憂公主作為右夫人時刻處于與匈奴左夫人矛盾沖突,以及宮廷王位爭奪戰(zhàn)的險象環(huán)生的逆境中,忍辱負重的解憂公主志向堅定,極力維護漢朝和烏孫的聯盟,致力于烏孫的興盛之路,一點一滴的苦心經營,一步一步站穩(wěn)腳跟。他睿智豁達,參與政事,致力于興國安邦的偉大事業(yè),帶來漢朝先進的醫(yī)藥、繪畫等技術,開通了烏孫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諸國的通商口岸。烏孫的經濟發(fā)展很快,官辦的商業(yè)和民間的經濟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漢昭帝末年(前74年),匈奴壺衍鞮單于調遣大軍,長驅直入烏孫腹地,先后吞并烏孫東部惡師(今新疆烏蘇市一帶)、車延(今新疆沙灣縣一帶)等大片烏孫國土,大肆擄掠民眾和畜產;并且派出特使到烏孫國,威逼烏孫王背叛漢朝,揚言要交出解憂公主方才罷兵,烏孫王一時也左右為難。解憂公主臨危不懼,憑著堅定的信念和政治膽識,說服了翁歸靡,向漢朝請求支援。豈料此時正逢漢昭帝病危到駕崩的特殊時期,救援烏孫的奏議拖了又拖,救兵遲遲不來。解憂公主費盡心力,團結烏孫貴族,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奮力抗擊匈奴的侵略,使匈奴大軍始終不能進入伊犁河谷,從而穩(wěn)定了民心。漢宣帝即位后,解憂公主又和烏孫王翁歸靡聯名上書漢廷,力陳烏漢聯手,兩面夾擊匈奴的御敵之策。漢朝霍光派遣五位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從長安出發(fā),任命?;菪N緸樘厥贡O(jiān)軍到烏孫監(jiān)督出戰(zhàn),丁零,烏桓,烏孫三國趁機從三面圍攻匈奴,使得匈奴國力極大削弱,各屬國土崩瓦解,從此一蹶不振。漢帝國聯合烏孫“斷匈奴右臂”的戰(zhàn)略計劃,通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懈經營,終于圓滿實現,解憂公主的威望日盛。
解憂公主與翁歸靡共生了三個王子:元貴靡,萬年,大樂以及兩位公主:弟史和素光,成了名副其實的烏孫國母。此后的數十年間,翁歸靡對待解憂公主關懷備至,言聽計從,烏孫與漢之間書信,人員往來不斷,相親相近,與匈奴則日益疏遠。在這期間,漢朝的西北邊疆安然無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密切,絲綢之路繁榮一時,漢朝的威儀和影響進一步遠播天山南北,西域諸國都爭相與漢交好。
解憂公主在烏孫國的威望空前的高漲,翁歸靡于是上書漢朝,請求為自己的長子元貴靡再迎娶一位漢家的公主。漢宣帝隨即封解憂公主的侄女劉相夫為公主,就在漢朝送公主下嫁的浩浩蕩蕩的隊伍行至敦煌之時,烏孫王翁歸靡病逝。翁歸靡當時立解憂公主和自己的長子元貴靡為王儲,但按照上代國王岑陬的遺愿,王位屬于匈奴公主所生王子泥靡,翁歸靡作為國王岑陬之弟只是代管(攝政),在烏孫看來,泥靡名正言順,加之元貴靡年幼,烏孫最終推舉泥靡作了新的烏孫王,漢和匈奴在烏孫的勢力此消彼長,解憂公主陷入孤立無助、進退兩難的境地。為了維護大局,解憂遵從烏孫習俗,毅然再嫁泥靡,生子鴟靡。
泥靡統(tǒng)治烏孫倒行逆施,怨聲載道。聰慧剛強的解憂公主再一次用智慧和膽識力挽狂瀾。利用另一位王子烏就屠對泥靡的不滿,聯合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刺殺泥靡,未成。泥靡將解憂公主和漢朝使臣包圍在烏孫都城赤谷城,漢朝西域都護府發(fā)兵解圍,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緊要關頭,為了民族大義,與解憂一起來到烏孫的馮嫽挺身而出,馮嫽雖然出身低微,但是知書達禮,聰慧而富有見識,尤其能言善辯,沉著穩(wěn)健,深得解憂喜愛,以姐妹相待。馮嫽到烏孫后,嫁給顯赫的右將軍為妻,又因為才華出眾,被烏孫上層乃至西域各國貴族尊稱為“馮夫人”。她不僅陪伴著解憂度過了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漫長歲月,與解憂在宮廷內外互為犄角之勢,互相支持,在此危急的情況下挺身而出,以使節(jié)的身份斡旋于西域諸國之間,馮嫽出使不辱使命,揭穿匈奴挑撥離間的詭計,并多方調節(jié)斡旋,利用自己卓越的見識,出色的口才,以及多年來對西域諸國形勢的了解,并以漢朝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后盾對烏就屠施加壓力,終于使烏孫全國上下愿意接受漢朝的安排?;筛隇橛癫?,立下了汗馬功勞。
漢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烏孫國一分為二,立解憂公主長子元貴靡為烏孫大昆彌(國王),統(tǒng)六萬戶,立烏就屠為小昆彌,統(tǒng)四萬戶。至此風波終于平息,烏孫上下相安無事,大漢與烏孫的邊境再次迎來平靜安寧。
歲月無情,風沙漫卷,如花笑靨日漸衰老,滿頭青絲變成白發(fā)。每當夜深人靜,思鄉(xiāng)之淚就會涌出。解憂公主年逾七十時,上書給漢朝皇帝,陳述年老體衰與思鄉(xiāng)之苦,請求回歸故國。甘露三年,年逾七十的解憂公主攜三個孫子終于回到了闊別了整半個世紀的長安城。紅顏離家,皓首歸來,長安繁華依舊,女兒青春不再,天子親自出城迎接公主的歸來,并賜以公主田宅奴婢,奉養(yǎng)甚厚,朝見儀比公主,后二年卒。
解憂公主一生經歷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先后嫁給父子兩代三位國王,身歷四朝變遷,歷盡滄桑,受盡委屈,經過了無數驚濤駭浪與血雨腥風。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長達半個世紀,她一直活躍在西域的政治舞臺上,機智應對,縱橫捭闔,一個人抵得過千軍萬馬,為加強和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系作出了突出貢獻?;叵胛涞蹠r期,年輕貌美,多才多藝,深明大義的解憂的公主意氣風發(fā),滿腔豪情,不遠萬里來到烏孫,為了邊疆的穩(wěn)定,民族的團結,奉獻了滿腔熱血和聰明才智,用千般柔情與鋼鐵意志擔當起偉大的歷史使命,止紛爭于皇室,化干戈為玉帛;定基業(yè)大展宏圖,求和平無懼犧牲,舍小愛博大愛,這位胸懷家國天下的奇女子,注定要彪炳史冊,世代稱頌,解憂公主真的是無愧于那個時代偉大而又杰出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