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新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研習任務教學設計
活動目的
1.認識《阿Q正傳》的創(chuàng)作目的以及精神勝利法。
2.對《邊城》有比較深入的理性思考。
3.認識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感時憂國意識”。
4.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創(chuàng)作風格。
5.探究語言表達技巧,初步學寫語言鑒賞札記。
活動時間 適當穿插在課文教學中或利用班會時間開展專題活動。
活動一:《阿Q正傳》《邊城》專題討論會
一、拋出問題
魯迅和沈從文都十分關注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觀察和描寫的角度卻有很大的不同。研讀本單元的兩篇小說,完成下列任務。
1. 通讀《阿Q正傳》全篇,思考幾個問題:魯迅說他寫《阿Q正傳》是因為“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怎么理解魯迅的創(chuàng)作動機?有人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我們民族落后的“國民性”的集中體現,也有人說“精神勝利法”是人類擺脫絕望處境的一種常見的精神反應,對此你怎么看?在老師指導下,搜集并閱讀相關評論,圍繞“說不盡的阿Q”這個話題,形成自己的看法,與同學討論。
2. 汪曾祺在《又讀〈邊城〉》中說,“《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又說,“《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隱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你是否有類似的閱讀感受?循著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去思考探究,形成對作品的理性認識。還可以搜集相關的評論,看看這些評論中有哪些說法可以支撐或者豐富你的觀點。然后以《<邊城>中的矛盾》為題,寫一個發(fā)言提綱,在班級或者小組內交流。
二、思路點撥
1. 理解魯迅創(chuàng)作《阿Q正傳》的動機,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思考:
(1)魯迅先生自己的一些文章,如《吶喊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說來》等,透露了一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
(2)從魯迅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轉變中尋找答案。
(3)從魯迅作品的選材角度思考。
(4)從魯迅作為思想家的擔當角度探究。
(5)從對魯迅的研究文章中尋找答案。
2. 對阿Q“精神勝利法”內涵的理解:在閱讀課文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看法。注意要辯證的看問題,要有理性思維的方式,不能因為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同而攻擊別人;闡發(fā)自己的觀點要言之成理。
3. 對《邊城》中的“矛盾”的思考角度很多,比如:
(1)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矛盾。
(2)人物內心的矛盾。
(3)情感與情感之間的矛盾(愛情與親情、職責的矛盾等)。
(4)邊城中人性的善與惡的矛盾。
(5)作家對人性美的謳歌與作品中人性美的失敗的矛盾。
(6)作家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三、參考范例
1.《阿Q正傳》創(chuàng)作動機探究
魯迅的《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心革命,關心農民對革命的態(tài)度以及革命給農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間的一致性。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一生的描述,鞭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fā)動和依靠農民而終于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讓世人清醒頭腦。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 '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又在《〈吶喊〉自序》中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彼谡劦健栋正傳》的成因時,說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又說:“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靈魂,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墻里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里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根據魯迅做小說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chuàng)作意圖:著眼于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tài)的社會、病態(tài)的國民而發(fā)出痛苦的吶喊。
2.說不盡的阿Q——對阿Q“精神勝利法”內涵的理解
觀點一 “精神勝利法”是我們民族落后的“國民性”的集中體現。
“精神勝利法”不僅僅是中國下層民眾所特有的一種“劣根性”。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中國近代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tǒng)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一種變態(tài)的心理,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自己統(tǒng)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zhèn)壓、兇狠的盤剝。于是,他們便形成一種“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的畸形變態(tài)的心理,追求精神上的勝利。同時,他們又以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于下層的勞動人民,對人民進行封建麻醉教育,使無數同阿Q一樣的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不反抗,無斗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tài)中,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奴才和順民。最終,“精神勝利法”成為我們民族落后的“國民性”的集中體現。
觀點二 “精神勝利法”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心理特性。
許多外國評論家談到阿Q時都指出過,外國人處于弱者和劣勢的情況下,也有不少像阿Q那樣的,因此“精神勝利法”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心理特性。從深層次來看,它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其特征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支配下,人們對于自己的失敗,不是正視認可,總結造成這種失敗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觀的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敗進行寬解、疏導和自我說服,借此消除內心世界與外在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在精神、感情上的對立與沖突,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衡??梢?“精神勝利法”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觀點三 “精神勝利法”是人們擺脫絕望處境的一種常見的精神反應,也是人們適應這個社會所必需的一種心理安慰。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陷入困境,心理、情感會處于失衡狀態(tài)。長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會讓人的心理、性格畸形發(fā)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勝利法”來寬慰自己,調節(jié)這種失衡。事業(yè)失敗時,我們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是成功之母;面對今天的困境,我們相信明天會好起來;失戀時,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都是“精神勝利法”在我們身上的體現。合理運用“精神勝利法”,有利于人們以良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現實,擺脫困境,走出絕望,走向成功。
3. 《<邊城>中的矛盾》發(fā)言提綱
沈從文《邊城》中的矛盾情愫 作者:未知
《邊城》一直被奉為沈從文湘西文化作品的代表作。它有機融合茶峒邊地獨有的自然風光和鄉(xiāng)土人情,描繪出一幅地方民族特色的風情畫。生活在湘西的“鄉(xiāng)下人”依然固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終年與山與水與土地為樂。在《邊城》里,沈從文再現了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叧抢锏娜藗儫o論是秀外慧中的翠翠,還是重情重義的天保儺送都透溢著人性之美。他用他的“溫愛”和“牧歌的諧趣”使《邊城》籠罩著理想的色彩,幻化出一幅只應天上有的美妙人性畫卷。《邊城》中山水的奇峻旖旎,人物的敦厚善良似乎淡化了現實中的階級矛盾,但很顯然,《邊城》也反映了作者對于這種人生形式是否能夠依然保持和發(fā)揚的深深憂慮和矛盾情愫?! ?/span>
對于“未被實現的愿望”的強烈渴望
20歲的沈從文抱著“為人類的未來去設想”的愿望,告別了湘西故土。前往大都市,尋找全新的生活,期盼著實現自己美好的夢想。然而,都市的經歷并沒有使他美夢成真。初來乍到的沈從文受盡了衣食無著的困頓和他人奚落的冷眼,使他感到自卑,與城市格格不入。他曾說:“我永遠不習慣城里人所習慣的道德的愉快,倫理的愉快?!彼吹蕉际猩钪幸褟氐紫诹肃l(xiāng)村田園般的美好,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割,冰冷的現金交易成了人與人之間唯一穩(wěn)固的聯(lián)系。當日他離鄉(xiāng)背井追逐的都市美夢狠狠地給了他一記悶棍,他始終是游離在都市生活圈之外的“鄉(xiāng)下人”?! ?/span>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未被實現的愿望,具有極為可怕而強大的力量。在大都市的“混跡”中,他當初要擺脫愚昧和野蠻,并實現現代文明的強烈愿望徹底落空了。但對于“未被實現的愿望”的強烈渴望卻猶如魔咒一般,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不曾褪去,它牽動著沈從文的心、眼、手,讓他在理智的折磨中仍選擇去塑造他的希臘小廟,迷戀那似水中花、鏡中月的湘西世界,并將“人性”供奉其中。很顯然,沈從文試圖通過《邊城》這樣的故事來展示一種我們曾經擁有又曾背棄的人生形式,一種只屬于人的真正的生命形式,這種生命形式表現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自由的熱愛與崇敬。這個世界相對于都市世界來說,是相當純凈而美好的,“美不在生活,而在生命?!薄哆叧恰肪褪巧驈奈挠脕砼沤膺z憾,寄托理想的人間樂土,世外桃源。
“渡船”與“碾坊”的對決 在沈從文的鄉(xiāng)村作品里,幾乎一切人生形式都是“不悖乎人性的”,正如《邊城》開頭部分給人一種輕松感一樣,仿佛一切的美好就是事實。然,沈從文畢竟是覺醒的,當理性主宰他的頭腦時,他清醒地意識到這“美好”只是一種短暫的情感催眠。他當初之所以逃離鄉(xiāng)村,正是因為感受到了湘西文化的凝滯與落后并毅然選擇出離和反叛。湘西文化孕育了他,但鄉(xiāng)村文化的落后和愚昧使他充滿困惑和迷茫。與此同時,都市文明的未知性卻給了他無限的誘惑,掌握自己命運的沖動和急切向往,使他在朦朧的覺醒中意識到“出路”就在跳出湘西和融入都市,從而實現他的個人理想。當他重新把愿望寄托于鄉(xiāng)村文明時,也清醒得看到傳統(tǒng)湘西世界已然受到都市文明的同化和滲透,使它失去原有的本性,打上了物欲的烙印。作品試圖展示一個人人平等的表象,仿佛獨此一隅沒有貴賤之分,貧富差異,但我們從作品中依然看到商品的自由貿易必然帶來了貧富差異和拜金主義。在《邊城》中,有誰不明白碾坊的意義,又有誰不羨慕“一無所有”的老艄公家能得到“有錢有勢”的順總家的提親。這些都足以證明現今湘西人的價值觀。源于生存需要的物質壓力最終造成了純樸湘西人們人性的變異。沈從文雖通過小說固執(zhí)地標榜著湘西的淳樸民風,極力贊美他們輕利重義的可貴品質,但從《邊城》里我們仍看到物質當前造就人性屈從的事實?! ?/span>
在《邊城》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湘西傳統(tǒng)勞動人民的典型――老艄公。他幾乎具備了所有傳統(tǒng)勞動人民的美德――善良、勤勞、敦厚、輕利、重義、幾分與人無害的狡黠。但在作品中,這位傳統(tǒng)純樸之至的老艄公也感受到物質利益的影響并默然認同。當人們稱贊孫女翠翠能干時,他回答:“有什么福氣?又無碾坊作陪嫁,一個光人。”對于現實他顯得有些手足無措,當然更多的是無可奈何。這也正是沈從文的無可奈何,對于原有的邊城人們美好品德無形流逝的無可奈何?! ?/span>
理性審視下的哀傷情緒 現實湘西世界的變化留給他的是一種無法擺脫的沉重和無可奈何的哀傷情緒。作品《邊城》從一開始的樂觀、輕松,到繼起的凝重、沉悶、壓抑的情緒變化,就是作者由情感自我走向理性審視的心路歷程。從情感上講,沈從文對于故土湘西愛得深沉,過去那讓人感到快樂輕松的“邊城”仍清晰地存留記憶里,因而他懷著重塑新的人生形式的愿望,在《邊城》中極力描繪人性的美好,并希望它永存下去;在理性的審視中,沈從文發(fā)現“邊城”已今非昔比。他企圖要拯救它的本來面目,因為那是他的終極牽系,承載著他對于美好人性與人生形式的所有寄托與向往,但在理性審視中他發(fā)現一切已然成了不可逆轉的事實。最終在意志的嬌縱與對決中,他選擇了接受古老湘西的逝去。正如他自己所說:“一面寫一面總仿佛有個生活上陌生、情感上相當熟悉的聲音在招呼我'你這是在逃避一種命定。其實一切努力全是枉然’?!蔽覀儚娏业馗惺艿?,那透過《邊城》四溢開來的哀傷情緒是極為濃重的,這也正說明了這個終極牽系在沈從文心中的分量之重和他放下自我執(zhí)念時的無比苦楚。
《邊城》表現的是作者的情感與理智、理想與現實在湘西世界中感受到的矛盾的直接展示,也是他情感自我與理性審視兩難心境的承載體。他努力試圖從《邊城》中求得一份心靈慰藉與解脫,而清醒的現實認識,又使得他在短暫的寬慰之后,留下了更深的慨嘆。
活動二:現當代文學讀書討論會
一、拋出問題
現當代文學是近百年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變革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在表現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方面有著獨特的貢獻。研讀本單元課文,回顧初中以來學過的相關文章,再拓展閱讀一些現當代作品,從下面任務中任選一項,在老師指導下舉辦一次“現當代文學讀書研討會”。
1.有人說中國現代文學的特點之一是“感時憂國”,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國家命運和
人民悲歡上。你是否贊同這種概括?聯(lián)系自己讀過的現代文學作品,特別是本單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斷并說明理由,與同學交流。
2.閱讀本單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創(chuàng)作風格。任選一位你喜歡的作家,再拓展閱讀他的一些作品,從寫作理念、藝術特色、語言風格等方面選擇其一,深入思考,談談你的認識,全班研討交流。
二、思路點撥
1.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思考。
2.從宏觀上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某些特點和某些作家的作品進行審視和分析。
3.探討中國現代文學的“感時憂國”意識要有整體意識,不能局限于某一個或某幾個作家。
4.對現代作家某個方面的認識,選擇角度盡量要“小”,選擇其寫作理念、藝術特色、語言風格等任一方面即可。
5.參考別人的研究,但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不成熟的思考。
三、參考范例
1.中國現代文學的“感時憂國”意識
贊同?!凹囊夂擒醪徊?我以我血薦軒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币贼斞笧榇淼默F代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現代文學作品體現了這種“感時憂國”的特點。
(1)近現代中國國力衰微,內憂外患,作家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為沉重,同樣是關注民生,現代作家關注的并不僅僅是百姓艱難的生計、沉重的賦稅問題,現代作家開始認識到,改變普通民眾苦難生活的根本并不在于一個清明的政權形式,而在于百姓
自身的覺醒與思想解放。從這一點上來說,現代作家“感時憂國”的情懷遠遠高出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他們對國民劣根性的探討和改良國民性的努力,對普通民眾真正獲得做人的資格起到了重要的社會啟蒙作用。如魯迅的小說《藥》《阿Q正傳》等。
(2)現代文學“感時憂國”的目的也與傳統(tǒng)文人有所不同。傳統(tǒng)文人在詩文中“感時憂國”,他們所表達的愛國思想中的忠君意識非常明顯?,F代文學中的“感時憂國”常常表現為對當政政府的嚴厲批評,作家們把藝術創(chuàng)作作為向不公道的社會制度挑戰(zhàn)的武器。如老舍的戲劇《茶館》、魯迅的小說《祝福》、艾青的詩歌《大堰河一我的保姆》等。
(3)現代作家的“感時憂國”表現出了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的一面,這種精神狀態(tài)體現在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信心和鐵肩擔道義的主人翁姿態(tài)上。在梁啟超的筆下,未來的中國將是少年的中國,他熱情地呼喚中國的少年們振作起來。在魯迅的筆下,未來是光明的,他呼喚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誕生,呼喚真正的勇士的到來。在郭沫若的筆下,未來的中國是浴火重生的鳳凰,光明、新鮮、華美、芬芳。而這種精神將永遠是中華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動力。
2.對現代作家某個方面的認識
老舍作品的語言特色
(文章來自微雨憑瀾,有刪減)
老舍作品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尤其是那滿滿的北京味兒和大白話,以及幽默感,更讓人禁不住對老舍的語言風格由衷的贊嘆。
濃濃的北京味兒
老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的作品多是以北京為背景,大多數作品都使用地道的北京話,濃濃的北京味兒,顯示出老舍作品獨特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北京的風土習俗和人文風貌,獨具地方色彩。
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在老舍的作品中,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天橋的雜耍等,無論是建筑還是民俗,都顯示出獨特的鄉(xiāng)土氣息,充滿著北京的地域特色。
深深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傳承,北京作為歷朝古都,更是汲取了這種文化沉淀的養(yǎng)分。這種文化氣息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北京人重禮儀、豁達、寬容以及獨有的幽默感的精神氣質;二是很多人身上體現出的受到封建文化影響的落后思想印記。
接地氣的市井氣息。老舍作品中的很多人物來自社會的最底層,主要包括小職員、小商販以及藝人、苦力等貧苦大眾。作為 “引車賣漿之徒”,他們的生活很不易,貧窮的生活、艱苦的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勤勞樸素的美德;同時他們也是受封建思想和傳統(tǒng)規(guī)范侵襲很深的一族,自私、狹隘、平庸、虛榮等習氣也非常鮮明。
老舍通過獨特的取材,精湛的筆法,把老北京的鄉(xiāng)土氣息、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以及北京人獨特的風韻、情結和精神面貌,展現在讀者和觀眾眼前,讓人置身于一個被北京文化包圍的環(huán)境之中。
老舍尤其能夠北京民眾的心理結構,在其作品中,通過對北京人講究禮儀、喜好體面以及追求細致等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將北京人性格中的優(yōu)缺點呈現出來;通過人物刻畫、習俗描繪,展現出了北京文化的精髓,讓人在閱讀時印象深刻,不自覺地會置身于北京民情、民俗的氛圍之中。
通俗的大白話兒
只要你讀過幾部老舍的作品,就會感覺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老舍先生自己說過: “我無論是寫什么,我總希望能夠充分的信賴大白話?!?/span>
老舍的知名小說《我這一輩子》,描寫的是一位窮困潦倒的“老北京”凄苦的一生。小說的語言全部采用了大白話風格,簡潔有力,通俗易懂。
“我幼年讀過書,雖然不多,可是足夠讀七俠五義與三國志演義什么的。我記得好幾段聊齋,到如今還能說得很齊全動聽,不但聽的人都夸獎我的記性好,連我自己也覺得應該高興。”
“況且呢,差事不管大小,多少總有個升騰。我看見不止一位了,官職很大,可是那筆字還不如我的好呢,連句整話都說不出來。這樣的人既能做高官,我怎么不能呢?”
“我學的是裱糊匠。在那太平年月,裱匠是不愁沒飯吃的。那時候,死一個人不像現在這么省事?!?/span>
“一個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們裱糊匠脫離關系,一年之中,死那么十來個有錢的人,我們便有了吃喝?!?/span>
在文章的開頭,作者通過裱糊匠的自述,將時代背景、人們的思想狀態(tài)以及階級關系等內容都表現了出來,讓我們感受到處在那個時代的沉重和悲哀。
從作者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一個裱糊匠站在我們面前說話,“一年之中,死那么十來個有錢的人,我們便有了吃喝”。一句話讓大家明白了裱糊匠求生方式和思想動態(tài)外。
老舍的作品很少有艱澀難懂的書面語言,但是大白話的運用并沒有使他的作品平淡如水,通俗的語言反而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那些平淡的文字下的美妙意境,人、景、物、事都變得靈動有趣、惟妙惟肖。
蘇軾說過:“發(fā)纖濃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而老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蘇軾這句話,語言深入淺出,韻味悠長。他的作品有時候就像相聲一樣,水到渠成、效果斐然。
滿滿的幽默感
文章的幽默詼諧,源自對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文字功底,才能在嬉笑之余發(fā)人深省。老舍的幽默就建立在對社會現象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他對生活中的幽默極為敏感,并善于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
老舍對自己寫作提出過要求: “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若干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崩仙嶙非蟮氖莾热菀跋氲蒙睢闭Z言要“說得俏”,他也是說到做到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數都充滿著幽默詼諧,這也是他獨樹一幟的重要藝術特色。
《我這一輩子》中就有很多這樣的語言,大大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貪官污吏的形象,對自己的自嘲,和那些來源自生活的語句,讓幽默的感覺油然而生。
“告訴你一句到底的話吧,作老爺的要空著手來,滿堂滿餡的去,就好像剛驚蟄后的臭蟲,來的時候是兩張皮,一會兒就變成肚大腰圓,滿兜兒血?!?/span>
“我受了報應:第一件事,我丟了老婆,把我的嘴封起來一二年!第二件是我當了巡警。在我還沒當上這個差事的時候,我管巡警們叫作'馬路行走’'避風閣大學士’' 臭腳巡’。”
“哼!我自己當上'臭腳巡’了!生命簡直就是自己和自己開玩笑,一點不假!我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可并不因為我做了什么缺德的事;至多也不過愛多說幾句玩笑話罷了?!?/span>
老舍的作品中,充分運用了夸張、反語、比喻等修辭手法,把幽默的意境更加引人入勝。老舍的幽默,并不是要逗人哈哈大笑,而是通過幽默的語言,把場景、人物、情感等表現得更加傳神,更加深入人心。
老舍可以說是“京味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白話文運用的最為嫻熟的作家之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北京味兒、大白話兒和幽默感。老舍先生白話文語言的運用,得到后來很多人的一致認可,對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活動三:探究語言表達技巧
一、拋出問題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無論是追求語言的準確、清晰、恰當,還是生動、形象、傳神等,都和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有關。推敲錘煉,尋找最合適也最能出彩的字句,應當成為我們表達的追求。本單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語句,如:《阿Q正傳》中,多次用“飄飄然”來表現阿Q精神勝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馮至筆下,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所有這些,都是作者錘煉出來的精彩語言。結合本單元課文中的實例,探究語言的表達技巧,選擇一個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語言鑒賞札記。
二、思路點撥
1.要有良好的閱讀、理解和鑒賞習慣。
2.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入體會語言審美的妙處。
3.探討中國現代文學的“感時憂國”意識要有整體意識,不能局限于某一個或某幾個作家。
4.對現代作家某個方面的認識,選擇角度盡量要“小”,選擇其寫作理念、藝術特色、語言風格等任一方面即可。
5.在題目提供的準確、清晰、恰當、生動、形象、傳神六個方面中選定其中一個方面。
6.分析時本單元的大部分文章都要涉及到,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文章。
三、參考范例
詞句出彩 傳神遞韻
錘煉語言,就是尋找最合適也最能出彩的詞句,恰到好處地狀摹出形象的神韻,表現出性格的特征,狀摹出場面的特質,表達出心理、情感的微妙之處。
生動的動詞或形容詞,最有利于狀摹出形象的神韻。“阿Q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句中用了一個動詞“捏”,而不是“攥”或“抓”,生動地狀摹出阿Q長有癩瘡疤的頭上毛發(fā)稀少、辮子細瘦的形象。“小尼姑全不睬,低了頭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
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呆笑著說”中的“摩著”“呆笑”,極寫阿Q的下流相,盡顯阿Q欺軟怕硬的丑態(tài)?!岸伦硬宦犕趵l(fā)的話,一下子把一個蓋碗摟下桌去”,句中用了一個“摟”字,寫二德子故意打碎蓋碗的動作,刻畫出二德子一副蠻不講理的無賴相。字詞可以在
形象刻畫上傳神,句子當然更可以傳神?!恫桊^》中寫黃胖子出場,“嚴重的沙眼,看不清楚,進門就請安”,說話間并不停留,徑直“往里走”端顯江湖流氓做派。
精妙的詞語或句子,可以傳達出人物內心的情感體驗或心理活動,使其神韻畢現?!栋正傳》中寫阿Q與王胡比捉虱子,“他很想尋一兩個大的,然而竟沒有,好容易才捉到一個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聲,又不及王胡響”?!昂藓蕖薄昂菝灰А?將阿Q因
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大、咬得不如王胡的響而產生的懊惱、不甘與急于“勝過”王胡的心理描寫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能委婉曲折地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或情感傾向?!哆叧恰分?二老儺送安排人送翠翠回家時,“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那句話,
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地隨了那火把走去”?!俺泽@”“害羞”形象地傳遞出翠翠得到被自己誤解的男子的幫助后,心里有幾分羞澀,又有幾分難為情的心理?!澳北砻鞔浯湓谛睦锘匚哆@件事,儺送在她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讓她的內心不再平靜。爺爺和翠翠帶著大老天保送的鴨子往回走時,爺爺說:“翠翠,莫鬧,我摔到河里去,鴨子會走脫的!”翠翠回答說:“誰也不稀罕那只鴨子!”翠翠借對鴨子的態(tài)度,委婉而又明確地向爺爺表示自己無意大老,同時也體現了少女羞于提起婚嫁的心理。
運用精當的動詞或形容詞,可以將場面的特征渲染出來。《茶館》中秦仲義與龐太監(jiān)交鋒時,“茶客們忽然全靜寂起來,幾乎是閉住呼吸地聽著”,“靜寂”“閉住呼吸”極其精練地狀摹出一場激烈交鋒即將到來時的緊張氣氛。有時,形容詞、疊疊音詞的反復運用,能夠收到狀摹
場面、描摹人物、襯托形象的多種功效?!肚厍弧分袑憽毒扰嵘返难莩?“那慧娘站在臺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場人頭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來了,全場人的脖子也全拉長了起來。”“慢慢地,慢慢地”的連用和重復,既描摹出觀眾入迷的場面,又襯托出秦腔名角演技的高超,可謂一石三鳥,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