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感染病因概要: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因概要主要分為三個方面:流行病學,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高;致病機制,幽門螺桿菌可以在胃腔不利的酸性環(huán)境定植和生存;與胃腸疾病的相關性,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MALT淋巴瘤、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門螺桿菌感染詳細解析:
【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幽門螺桿菌在全球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超過50%,但各地差異甚大,發(fā)展中國家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明顯高于發(fā)達國家。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人群胃內幽門螺桿菌檢出率約30%~80%。年齡、種族、性別、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狀況都是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因素。在慢性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顯著超過對照組的自然人群。分別約為50%~70%、70%~80%以及90%。
【致病機制】
感染幽門螺桿菌后,機體難以自身清除之,往往造成終身感染。幽門螺桿菌通過其獨特的螺旋形帶鞭毛的形態(tài)結構,以及產生的適應性酶和蛋白.可以在胃腔不利的酸性環(huán)境定植和生存。定植后的幽門螺桿菌可產生多種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破壞胃十二指腸黏膜屏障,它的存在還使機體產生炎癥和免疫反應,進一步損傷黏膜屏障,最終導致一系列疾病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相當普遍,但感染后的結局卻大相徑庭一大多數感染者終生均無癥狀,僅部分表現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極少數發(fā)展為胃癌或MALT淋巴瘤。目前認為引起這種臨床表現的巨大差異的原因包括:①宿主因素如年齡、遺傳背景、炎癥和免疫反應的個體差異等;②環(huán)境因素如亞硝胺、高胃酸分泌、高鹽飲食、吸煙和非甾體抗炎藥等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協(xié)同作用;③幽門螺桿菌本身的因素,包括不同菌株的毒力、感染的不同階段對感染者出現何種臨床表現均有影響。
【與胃腸疾病的相關性】
1.慢性胃炎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最常見病因。這一結論基于以下事實:①I臨床上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可檢出幽門螺桿菌;②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的定植與胃炎分布基本一致;③健康志愿者的研究發(fā)現服幽門螺桿菌菌液后出現上腹不適和胃黏膜急性炎癥過程,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灌胃幽門螺桿菌后實驗動物出現胃黏膜急性炎癥到慢性活動性炎癥的動態(tài)變化;④根除幽門螺桿菌后胃黏膜炎癥消退。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以胃竇為主,炎癥呈彌漫性分布。急性炎癥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慢性炎癥以淋巴細胞、漿細胞為主,也見散在的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淋巴濾泡常見。
2.消化性潰瘍
確定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無疑是消化性潰瘍病因學和治療學上的一場重大革命。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主要病因的依據包括:①大多數消化性潰瘍患者都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特別在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甚至可高達90%以上;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的危險因子;②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顯著降低消化性潰瘍的復發(fā)率。
在此需要指出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相關性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目前認為NSAIDS的應用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發(fā)生的兩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單純根除幽門螺桿菌本身不足以預防NSAID相關性潰瘍,初次使用NSAIDS前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降低NSAlD相關性潰瘍的發(fā)生率,但在使用NSAID過程中根除幽門螺桿菌不能加速NSAID相關性潰瘍的愈合。
3.胃癌
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多步驟過程,從慢性胃炎經過萎縮、腸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最后到胃癌。胃癌的發(fā)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宿主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幽門螺桿菌主要與腸型胃癌的發(fā)生有關:①幽門螺桿菌可增加胃癌發(fā)生的危險性;②幽門螺桿菌根除后可阻斷或延緩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但是否能使兩種病變逆轉尚需進一步研究;③幽門螺桿菌根除后可降低早期胃癌術后的復發(fā)率;④目前尚未發(fā)現明確與胃癌發(fā)生相關的幽門螺桿菌毒力基因。
4.MALT淋巴瘤
幽門螺桿菌是MALT淋巴瘤重要的致病因素,表現在:①幽門螺桿菌感染是MALT淋巴瘤產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后,胃黏膜出現淋巴細胞浸潤乃至淋巴濾泡,這種獲得性的黏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的出現,為淋巴瘤發(fā)生提供了活躍的組織學背景。幽門螺桿菌感染對局部炎癥系統(tǒng)的持續(xù)刺激作用,增加了淋巴細胞惡性轉化的可能性。②胃MALT琳巴瘤在幽門螺桿菌高發(fā)區(qū)常見、多發(fā)。③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治愈早期的胃MALT淋巴瘤。
5.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幽門螺桿菌與GERD的關系仍沒有肯定的結論。對常規(guī)治療療效不好的GERD患者可考慮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與多數GERD發(fā)生無關,一般也不加重已存在的GERD。
6.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關系仍未明確。有活動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FD患者胃黏膜組織學檢查幾乎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動性胃炎,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使絕大多數患者胃黏膜炎癥消退,并降低胃癌前期病變發(fā)展成胃癌的危險性,但僅能使少部分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得到緩解。個別報道顯示,胃黏膜炎癥程度重或潰瘍型FD根除幽門螺桿菌后癥狀緩解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