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最頭疼的就是寶寶哭鬧了吧,尤其是在外面,寶寶因為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開始哭,有些寶媽選擇哄孩子,而有些寶媽卻是就讓寶寶繼續(xù)哭,等他不哭了再去抱他,美其名曰“哭聲免疫法”。
毒害孩子的“哭聲免疫法”
其實這種“哭聲免疫法”最近也挺流行的,有些家長可能沒有直接接觸過,但在朋友圈或者瀏覽網(wǎng)頁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有些是孩子哭了不要抱,有的是延遲滿足。這些方法是美國的一位叫華生心理學家提出的,主張通過延遲滿足、哭了不抱的方法來鍛煉孩子,核心就是教育父母要冷漠。
剛開始這些方法被美國父母視為育兒寶典,在孩子哭的時候眼睜睜地看著,等孩子哭完了累了再去管。后來孩子確實不哭了,但有些孩子卻因此得了自閉癥,拒絕與外界交流。直至40年后這個理論才被推翻,但這個理論卻傳入了中國開始荼毒中國的孩子。
“哭聲免疫法”的提出者華生也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的孩子更慘,有的自殺,有的不跟他來往,有的極度缺乏安全感,做一些極端事情。由此可見,這個方法有多不可取。家長在孩子哭泣的時候要去抱他,還要做到這幾件事。
孩子哭鬧的時候抱起來
寶寶從出生開始,到2個月左右都是吃跟睡,根本沒有其他的想法。這個時候的他們沒有自保能力又缺乏安全感。如果一直得不到回應(yīng),他們會越來越來越害怕。所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抱起他,讓他知道身邊有人,讓他安心。等他慢慢長大,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再哭鬧了。
幫助孩子建立“客體穩(wěn)定性”
我們都玩過“躲貓貓”的游戲,將手擋住孩子的臉,之后再拿開,寶寶就會開心地笑。這是因為孩子沒有建立“客體穩(wěn)定性”,當家長蓋住臉的時候,與他而言就是消失了。等把手拿開的時候,就回來了。通俗的來說,就是孩子看見的就是存在的,看不見的就是不存在的。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出現(xiàn),長期如此,就會讓孩子有心理障礙的問題。
娃哭鬧的時候家長要抱,因為此時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有助于幫助孩子建立“客體穩(wěn)定性”。
家長們,你們身邊有家長用“哭聲免疫法”去訓練自己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