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快來看看,這個患者以前有糖尿病,今天突然昏迷了?!?
聽到這些話,醫(yī)生趕緊出去看了看。
患者是位女性,詢問病史才知道之前有糖尿病,現(xiàn)在34歲,糖尿病已經(jīng)兩年多了,一直在口服二甲雙胍。
平時血糖控制得還可以,每過一段時間,都會自己檢測一下,所以一直沒覺得血糖會出問題。
但是這幾天工作挺忙的,吃飯時間有些紊亂,有的時候錯過了正常的吃飯時間,就忘記吃飯了。
畢竟一切都是為了工作,爬坡的年紀誰都理解。
送她來醫(yī)院的是她的同事,聽同事說,不規(guī)律吃飯這種事可能不是第1次了,頻率其實挺高的,但是之前少吃一頓也沒出過什么大事,所以并沒有放在心上。
可今天她的狀態(tài)就不太好,一開始有些出汗,甚至看上去有些焦慮。但是她卻一直硬挺著,直到最后突然摔倒,才發(fā)現(xiàn)事情已經(jīng)很嚴重了,同事就趕緊幫忙把她送到醫(yī)院了。
碰到這種情況,醫(yī)生大體上明白了,原來這個患者以前有糖尿病,她的昏迷肯定跟血糖有關。
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突發(fā)昏迷,可能是兩個原因:
第1種情況其實并不罕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患者大有人在,很多時候會聞到爛蘋果味兒,這其實就是酮癥酸中毒的特殊氣味。
但是,這個患者身邊并沒有這種特殊的味道,所以更大的可能,是低血糖。
醫(yī)生聯(lián)系護士,趕緊給這位患者測量血糖,結(jié)果顯示,她的血糖已經(jīng)低到了2.5mmol/L,很明顯這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糖尿病后低血糖。
可是有一個疑問一直縈繞在患者心頭:明明是糖尿病,為什么還會低血糖呢?
生活中,糖尿病患者還是很多見的。糖尿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慢性疾病,曾有研究顯示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可以達到10.9%,也就是說每9個人中差不多就有一個人是糖尿病患者。
而且最常見的就是二型糖尿病,也就是成年人因為代謝異常所導致的糖尿病。
對于這種糖尿病的治療很多人大體上都是了解的,最重要的是要改善生活方式、增加運動,少吃含糖量較高的食物。另外,如果控制得欠佳也可以考慮使用口服二甲雙胍,如果控制得還是不好,就應該考慮用胰島素了。
但無論是哪種治療方式,都要定期監(jiān)測血糖,并不是害怕血糖居高不下,畢竟有很多方式可以調(diào)整這類狀態(tài),最怕的是血糖低下來,超過閾值,真的會要命。
對于沒有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如果血糖數(shù)值少于2.8mmol/L,那么就可以稱之為低血糖癥了。
但是對于糖尿病人來說,3.9mmol/L就是第一血糖的標桿了:
如果不到3.9mmol/L,那就屬于低血糖。
其實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經(jīng)通常都存在問題,身體對血糖的反饋和調(diào)節(jié)能力較差,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
稍低一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低血糖所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
一開始血糖較低的時候,往往會有交感神經(jīng)興奮的表現(xiàn),最常見的癥狀是心悸、焦慮、出汗這些,問題都比較輕微,如果及時補充糖分,那么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但是碰到心大的患者就不是這樣了。
如果血糖進一步降低,可能導致認知功能障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識障礙,抽搐和昏迷都有可能發(fā)生。
尤其是很多老年患者,是非典型的低血糖癥狀,表面看上去沒什么問題,可實際上血糖低得嚇人,甚至直接昏迷了也不會被人察覺。
可是糖尿病人為什么會出現(xiàn)低血糖呢?
其實很多時候低血糖都是藥物使用的問題,比如應用胰島素或者其他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都容易導致血糖降低。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醫(yī)生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小劑量應用、逐漸增加劑量,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
另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千萬不要像上面的那位女士一樣,吃飯不規(guī)律,很容易導致血糖忽高忽低。
如果有時候吃飯較少,那么藥物的量也應該相應減少。
如果可預見性地知道自己今天會吃不上飯,那么就應該少備一些小零食或者糖,預防低血糖的發(fā)生。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別碰酒精,空腹飲酒很容易導致低血糖的發(fā)生。
糖尿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慢性疾病,它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血糖的問題,居高不下是麻煩,血糖忽然降低,身體也受不了。
該如何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呢?這其實是一門學問。
這就要求人更加地自律,管住嘴邁開腿,該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不該貪嘴的時候千萬管住嘴。
不要等到昏迷了,才想起來自己的血糖沒控制好。
參考文獻
[1]程麗紅,劉琳,樓麗瓊,章玉玲,葉索娜,鐘彥嘉.糖尿病患者實施低血糖規(guī)范化管理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21,27(28):49-51.
[2]鄭楠.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fā)生原因及護理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1,19(29):143-144.DOI:10.15912/j.cnki.gocm.2021.2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