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一位書法家講,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和一幫同學在北京跟著啟功先生學習書法。一次討論到魏碑,大家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請啟功當裁判。
啟功啥也沒說,第二天直接帶他們?nèi)ス蕦m庫房,看一塊尚未刻完的碑。只見已刻的部分和我們在書上見到的一樣,棱角分別,而未刻的書丹部分,卻是圓潤遒勁,與碑刻部分迥然不同。關于這個話題,本文后面會講到。
近年來,在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書法展覽中,獲獎的楷書中,寫碑的占了絕大部分,幾乎無獎不碑,哈哈。
其實說句實話,唐代在將楷書推向鼎盛的同時,也將楷書的發(fā)展之路堵死了,楷書由此開始走下坡路。
唐楷正應了那句話:讓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唐代將楷書的各種變化都已寫盡,將楷書的各種法度都已定型,照此發(fā)展,楷書只能按照規(guī)定的軌道去寫,這其實已經(jīng)開啟了“館閣體”之門。
噴子們且別著急噴,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翻開任何一本講書法史的書,都會提到這一點。
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唐楷確實很美,但它已失去發(fā)展空間。
碑學的研究始于宋代,但崛起于清中期。刻碑之風盛行于南北朝,但在人們對它研究之前,它一直作為一種實用書法在民間存在。
關于魏碑,我們要明白,它大多由書法家先寫于紙上或碑上,然后由工匠用刀斧雕刻,因此,它是一種再加工書法,這一點與篆刻類似。
而后人為它的金石刀斧之氣所吸引,又想通過毛筆來表現(xiàn)這種刀斧之氣。哈哈,人類真是個“怪物”,先用毛筆寫,再用刀斧刻,再用毛筆寫,寫碑,實際上是第三次創(chuàng)作了。
魏碑出現(xiàn)的重要意義,在于豐富了書法的審美類型,擴大了書法藝術發(fā)展的空間,同時證明了中國幾千年的書法文化,有著自我的發(fā)展、完善體系。
對于楷書,書法界有一個共識:唐楷因為規(guī)律性強,法度嚴謹,是書法入門的最好選擇。但若想在楷書上有更大發(fā)展,則還須在兩個方向有突破,一是要向魏晉小楷求韻味,二是要向魏碑求趣味。
清中期碑學的崛起有其特定原因,但碑帖融合,現(xiàn)在來看,確實是書法發(fā)展的一個大方向。
學習楷書,我們要明白最最重要的一點:魏碑雖然趣味性強,但其良莠不齊,更由于研究時間并不長,很多東西并未得到確認,故它只能是一種營養(yǎng)品,學習楷書,還是應該以唐楷為根本,我們只有在唐楷達到一定高度后,在有經(jīng)驗的書法家的指導下,有選擇地吸收魏碑的營養(yǎng)。
否則,貿(mào)然學習魏碑,容易誤入歧途。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