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管是演員還是導演,不管是扮演花瓶還是表達情感,都用女性獨有的魅力,為一片陽剛之氣的銀幕,增添了一絲柔和。
在中國,女性電影往往很難分辨。
我們的電影史中雖然有很多描繪女性的社會處境或者命運的片子,但大多都是從男性視角出發(fā),刻意經營出的一種人設。
或是賢妻良母、或是貞潔烈女,看似贊美,實際上展示都的是男人眼里的女性偏好?;蚪枧缘妮d體來展現(xiàn)社會大眾的苦難。
真正涉及女性自我意識表達和對現(xiàn)實枷鎖抗爭的電影,少之又少。
影迷耳熟能詳?shù)耐鈬噪娪按恚篬鋼琴課]、[末路狂花]、[時時刻刻]
沒辦法,早期女性電影從業(yè)者很少,除了演員,很難擔任有話語權的職位。
像“電影之母”愛麗絲·居伊,“片場女王”洛伊斯·韋伯這樣能和男人平起平坐的女導演畢竟是少數(shù)。
早期中國女導演尹海靈,也是在師傅侯曜的支持下才能站穩(wěn)腳跟,可以最終也沒什么名氣,湮沒在了歷史中。
隨著女性意識的不斷覺醒,電影中關于女性的表達也逐漸增加。很多男性導演也真正透過表面,探查到了女性的內心世界。
好的影像往往能照見現(xiàn)實深處的真實。
從這些電影中,我們能清楚看到,近百年來,中國女性對命運的抗爭和對自我的不斷思考。
▼
電影:[新女性] 導演:蔡楚生
蔡楚生是早期女性電影中的佼佼者。
1934年2月,蔡楚生的好友,作家艾霞受不了各小報的詆毀辱罵,吞煙自殺。
眼見一代才女香消玉殞,蔡楚生非常傷心,繼而拍攝了[新女性]這部電影,為好友鳴不平。
片中阮玲玉飾演的的韋明是艾霞的化身。
她是1930年代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嫁給了自己深愛的男人,卻還是落了個被拋棄的命運。
韋明不愿隱忍度日,獨自帶著女兒在外謀生,成為一名鋼琴教師。
但生活顯然沒有放過她,校長王博士的不斷騷擾和為難讓韋明寸步難行,最終在女兒重病和小報流言的雙重夾擊下,絕望自殺。
阮玲玉飾演的韋明(中)抱著女兒
[新女性]由真實事件改編,稱得上中國早期極具女性色彩的一部影片,蔡楚生將韋明的情感刻畫的十分細膩到位。
她從開始就呈現(xiàn)一種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不管是對男人還是對社會,哪怕做妓女,也不肯委身王博士。
雖然違背世人眼中的道德觀念,卻真正遵循了她內心的意愿:寧愿出賣肉體也絕不出賣靈魂。
替那個時代的女性呼喊著不平和憤恨。
電影:[太太萬歲] 導演:桑弧
婚姻是大多數(shù)女人避不開的話題。
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相夫教子”的賢妻標準,像一道緊箍咒,牢牢的箍在一代又一代太太身上。
思珍是個秀外慧中的好媳婦,嫁給丈夫唐志遠后,持家有道,遇到翁婿矛盾,往往既能維護丈夫的面子,又能安撫長輩。
可這樣有口皆碑的好太太,也身陷丈夫出軌的困境。
為了顧全整家人的名譽,好媳婦思珍還是出手幫破產的丈夫解決了一堆的麻煩,待一切塵埃落定后,提出了離婚。
古往今來無數(shù)太太的例子告訴女性,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要學會為自己做主
這部片子非常張愛玲,用詼諧的喜劇風格,講述了一個在“半大不小的家庭里周旋著,處處委屈自己,顧全大局”的太太的苦心。
故事雖然發(fā)生在40年代,卻寫透了從古至今的媳婦處境。
不但要整日處理雞毛蒜皮的瑣事,還要無限包容和照顧那些巨嬰丈夫們,心累。
在親戚和鄰里“勸和不勸分”、“跟誰過不是一輩子”的教育下,大多數(shù)太太就這樣湊活著過完了一生,能邁出離婚這一步的太少太少。
像思珍這樣有手腕有腦子的女人,最后也沒能避免一個委曲求全的結果,更何況那些柔善可欺的呢。
電影:[廬山戀] 導演:黃祖模
戀愛是人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之一。
1950年代到1980年代之間,中國電影中對于情愛的表現(xiàn)一直很克制,大多數(shù)愛意只流露在眼神之間,很少有實質性的舉動。
且大多數(shù)是男性占據(jù)主動的一方,女性只要捂臉羞澀的配合就好。
[廬山戀]反其道而行之。
中美建交期間,僑居美國的周筠到廬山觀光,途中她遇到了有志青年耿樺,兩人在結伴旅行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愛意。
一出基調純美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始。
張瑜飾演的周筠,成為當時的“大眾情人”
整個戀愛過程從相遇到旅行,從游泳到初吻,周筠都處于進擊的一方。
片中張瑜和郭凱敏那蜻蜓點水般的一吻,有“中國電影中的第一吻戲”的稱號,在當時造成了極大地震撼。
周筠的一句“都說孔夫子已經死了兩千多年了,我看他還活在你心里”,勾勒出了一個大膽熱情,不囿于世俗眼光的獨立女性形象。
電影:[人鬼情] 導演:黃蜀琴
[尼羅河上的慘案]最后,波洛曾語重心長地說:“女人啊,只是想找個人愛她?!?/p>
而沒有人可愛的時候,就只能靠自己。
少女秋云出身走江湖的戲班子,父母是這個戲班子里的臺柱。
某天唱花旦的母親跟男人私奔,父女二人淪為所有人的笑柄,特別是小女孩秋云,被受欺負。
為了爭一口氣,有天分的秋云偷偷學戲,又怕步母親后塵,放棄旦角反串生角,很快成為戲班子的臺柱。
少女秋云不止一次為自己的性別而迷茫糾結,我是個女的,成為她心里呼喊最多的話
電影根據(jù)戲曲家裴艷玲的個人經歷改編。
女生秋云反串鐘馗,她就像女版蝶衣,用性別閹割的方式筑起一道偽裝,從弱勢一步步走向行業(yè)巔峰,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同。
自孩童時代起,鐘馗就是秋云心底的英雄,她一直希望能有這樣一個男人能將自己從家庭的陰霾中拉出來。
可惜,她人一生最重要的三個男人都不能做到。
父親和情人軟弱退避,丈夫嗜賭淺薄,無奈之下她只能將人生的重心全部轉移到藝術上,嫁給舞臺,反串鐘馗來自我救贖。
功成名就背后,難掩女性內心的苦悶和孤獨。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導演:張藝謀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最簡單的就是女人出嫁。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齊活。
錢權到位,愛或不愛,又有什么關系呢。
上了半年的大學的頌蓮被貪財?shù)哪赣H逼著嫁給了陳家大院的老爺,做第四房姨太太。
世代傳下來的陳府后宅規(guī)矩森嚴,傍晚時姨太太們要站到自己院門口等待老爺點燈籠。
得到這盞紅彤彤的燈籠不僅意味著老爺?shù)膶櫺?,有權點菜,點戲,趾高氣昂的走路,還代表著這位姨太太在府里的地位。
大太太形容枯槁,二太太笑里藏刀,三太太恣意灑脫,頌蓮則倔強叛逆。
這些被父權條框禁錮的深宅女人,為了過得更好一些,緊緊依附著她們的男人,極盡勾心斗角之能事。
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出出滑稽可悲的大戲。
張藝謀很擅長刻畫女性,幾部片子都將女人這個角色書寫的淋漓盡致
幾回終場,丫鬟喪命,三太太香消玉殞,頌蓮瘋瘋癲癲,看著一身喜服入門的五姨太,新一輪的悲劇宿命又將上演。
翻開封建舊中國女人簡史,每頁都是“三從四德”的傳統(tǒng)倫理,但扒開書縫仔細看去,密密麻麻寫著的分明只有“吃人”二字。
電影:[女人四十] 導演:許鞍華
中年危機是大多數(shù)人都要經歷的人生瓶頸。
相比于男性,女性的中年危機顯然更加繁雜多樣,既有家庭瑣事的催命,又面臨事業(yè)上的矛盾,還要忍受年華老去的自我懷疑。
阿娥就是其中一個,年過四十,性格火爆,處于人生最抓狂的階段,整日像陀螺一樣瘋狂的旋轉。
除了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夾擊,還要照顧好婆婆、丈夫和兒子,挖空心思安撫臭脾氣的公公,常常搞得她一個頭兩個大。
婆婆的突然病逝后,原本固執(zhí)的公公在極度悲傷中變成了癡呆老人,腦子里只記得以前的舊事,眼前人只認識阿娥一個。
無形中的依賴加深了阿娥的困頓。
這邊解決著家里的瑣事,那邊工作上還要面臨被年輕人擠下去的壓力,她逐漸變得有心無力。
說煩吧,確實煩。
但家人間看似不經意的關愛又總能支撐著她跨過一道道坎兒。
畢竟生活一直這樣過著,已經變成了習慣,不是嗎。
電影:[征婚啟事] 導演:陳國富
相親是很多單身男女難以避免的事情。
到了婚嫁年齡,總有這樣那樣的人催你戀愛結婚生子,仿佛缺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后半生就被判了死刑。
但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和什么樣的人相處一生才是最值得考慮的事情。
男友的失蹤讓眼科醫(yī)生杜家珍陷入低谷,為了改變心情,她在報紙的廣告欄刊登了一則征婚啟事,希望通過新的戀情來安慰自己。
畫面中兩人前面不同顏色的茶具頗具暗示味道,品味不一樣的人不會在一起
啟事一出,各種目的不一,奇奇怪怪的應征者紛至沓來。
或是大男子主義想找個保姆,或是色心大起只想約個炮,或是年輕時奉行單身準則,年紀大了才敢嘗試愛情,或是有過牢獄經歷,想有個新的開始。
杜家珍在不同的地方,見著不同的男人,像一個偷窺者,探查著這些男人心中的隱秘。
觀看與被觀看的過程中,男人對于女人的各種成見、理解、刻板印象一一流露出來。
或許他們想要的根本不是一個共度余生的妻子,而是自己內心形形色色的欲望。
電影:[喜福會] 導演:王穎
在女性成長過程中,和母親的關系是一道跨不過去的難題。
作為過來人的母親深知這個世界對于女性或隱性或顯性的偏見和為難。
她們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重復自己經歷過的悲劇。急于用自己的經驗為她們規(guī)避掉可能的痛苦。
無形中卻導致了這群年輕女孩的焦慮和叛逆。
林多用半生的努力擺脫了童養(yǎng)媳的身份,終于奮斗到如今的位置,所以對女兒有著很強的把控欲和要求;
鶯鶯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造成了終生的陰影,多以她更希望女兒可以堅持自己的內心,為自己而活;
安美則是受母親悲劇的影響,學會了在不公平的命運面前發(fā)聲。
母女問題,一直是女性成長過程中躲不開的難題
每對母女身上都折射著傳統(tǒng)東方女性的影子,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但女人又一直在為難女人,不管出發(fā)點是好是壞。
電影用這種細碎綿長的內心情感,探討著女性意識在時代中的流變。
經歷過迷茫和陣痛,女人們已經從絕對弱勢走向覺醒和抗爭,途中的苦難和茍且,不過是這條路上的一站風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