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朱熹《讀論語孟子法》溯源

朱熹 (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中華書局標點本《四書章句集注》,先是《大學》《中庸》之章句,后是《論語》《孟子》之集注,各書前面均有序文。這些序文有些常人不太留意的區(qū)別:《大學章句序》《中庸章句序》屬于撰作的一家之言,《論語序說》《孟子序說》屬于輯纂的眾家之說;《論語集注》既有《論語序說》,又有《讀論語孟子法》,明顯不同于另外三書;《讀論語孟子法》輯錄的全部是“程子曰”,與《論語序說》《孟子序說》又不一樣。這些區(qū)別未必很重要,但文本安排既然如此,就該引起朱子學者以及《四書》學者的注意。

朱熹(1130—1200)所謂“程子曰”,究竟是兄長程顥(1032—1085,明道先生)說的,還是弟弟程頤(1033—1107,伊川先生)說的呢?《讀論語孟子法》對此未予說明,更未標注它們出自何處。手頭若有包含《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在內(nèi)的《二程集》,找出它們的原文及其卷次、頁碼并不難。有感于《讀論語孟子法》一直以來并未受到應有的關注,相關研究寥寥無幾,本文想把問題變得更復雜一點,那就是既聯(lián)系《二程集》、又聯(lián)系《朱子近思錄》,呈現(xiàn)出《讀論語孟子法》所輯九條“程子曰”的本來面目及其來龍去脈。

《讀論語孟子法》所輯“程子曰”,有八條見于《朱子近思錄》。后者是否也是前者的源頭之一呢?陳榮捷(1901—1994)的《近思錄詳注集評·引言》指出:“《近思錄》為我國第一本哲學選輯之書,亦為北宋理學之大綱,更是朱子哲學之輪廓。以后宋代之《朱子語類》,明代之《性理大全》,與清代之《朱子全書》與《性理精義》,均依此書之次序為次序,支配我國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影響所及,亦操縱韓國與日本思想數(shù)百載,且成為官學。在我國亦惟儒獨尊,尤以朱子之哲學為主腦。錢穆比《近思錄》于經(jīng)書,不為過也?!币蚬剩覀兛蓪Α蹲x論語孟子法》與《朱子近思錄》的相關性給予更多的關注。

古代有過許多《朱子近思錄》的集注。臺灣商務印書館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9冊收有三種,當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們?nèi)绾螛俗ⅰ吨熳咏间洝犯鳁l的出處呢?拿下文將要提到的《朱子近思錄》卷3第23條來說,南宋葉采(生卒年不詳)集解的《近思錄》、清代茅星來(1678—1748)及江永(1681—1762)各自的《近思錄集注》均標注為“《遺書》,下同”;對于第41條,以上三書均標注為“《外書》,下同”?!逗幽铣淌线z書》凡25卷(其中有3卷分為上、下),《河南程氏外書》凡12卷。換句話說,僅僅只做“《遺書》,下同”“《外書》,下同”這類標注,遠遠不能滿足讀者按圖索驥的需要。

相比之下,陳榮捷的《近思錄詳注集評》較好地起到了按圖索驥的作用。該書據(jù)《四部備要·二程全書》本,對《朱子近思錄》卷3第23、41條標注為:“《遺書》,下同。(卷二十二上,頁十四上)”“《外書》,下同。(卷五,頁一下)”讓人有些遺憾的是,陳著沒有出具《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的原文及其卷目,讀者難以直觀地看到兩者的異同。

行文至此,我們不妨設想:假如在《讀論語孟子法》各條之下,再抄錄《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與《朱子近思錄》相對應的原文(包括卷次、卷目),效果又會如何呢?于讀者,幾種文獻之間的差異,將會一目了然;于研究者,朱熹與二程之關系,似乎也可得到更深一些的理解。

以下,就一絲不茍地做這項“三合一”的工作。另外,為便于讀者復核,先列出本文的引證書目: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版;2。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第1—2冊,中華書局1981年7月版;3。朱熹、呂祖謙撰,嚴佐之導讀:《朱子近思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讀論語孟子法》第1條:

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墩撜Z》《孟子》既治,則《六經(jīng)》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jīng)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可見矣。”(第44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遺書》卷25《伊川先生語十一·暢潛道錄》:

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墩撜Z》、《孟子》既治,則《六經(jīng)》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jīng)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與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見矣。(第1冊第322頁)

《朱子近思錄》卷3《凡七十八條》第39條為:

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墩撜Z》、《孟子》既治,則《六經(jīng)》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jīng)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與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見矣。(第56頁)

[2]《讀論語孟子法》第2條:

程子曰:“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保ǖ?4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遺書》卷22上《伊川先生語八上·伊川雜錄》:

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學者看一部《論語》,見圣人所以與弟子許多議論而無所得,是不易得也。讀書雖多,亦奚以為?(第1冊第296頁)

《朱子近思錄》卷3《凡七十八條》第23條為:

伊川先生曰: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第54頁)

[3]《讀論語孟子法》第3條:

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于《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yǎng)成甚生氣質(zhì)!”(第44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遺書》卷22上《伊川先生語八上·伊川雜錄》:

伯溫問:“學者如何可以有所得?”曰:“但將圣人言語玩味久,則自有所得。當深求于《論語》,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住⒚蠌蜕?,不過以此教人耳。若能于《論》、《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yǎng)成甚生氣質(zhì)!”(第1冊第279頁)

《朱子近思錄》卷3《凡七十八條》第36條為:

讀《論語》者,但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若能于《論》、《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yǎng)成甚生氣質(zhì)!(第56頁)

[4]《讀論語孟子法》第4條:

程子曰:“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圣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第44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遺書》卷22上《伊川先生語八上·伊川雜錄》:

先生曰:“凡看《語》、《孟》,且須熟玩味,將圣人之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此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保ǖ?冊第285頁)

《朱子近思錄》卷3《凡七十八條》第37條為:

凡看《語》、《孟》,且須熟玩味,將圣人之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此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第56頁)

[5]《讀論語孟子法》第5條:

程子曰:“《論》《孟》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第44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外書》卷5《馮氏本拾遺》:

《論語》、《孟子》,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書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錯會處,卻待與整理過。(第2冊第375頁)

《朱子近思錄》卷3《凡七十八條》第41條為:

《論語》、《孟子》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書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錯會處,卻待與整理過。(第56頁)

[6]《讀論語孟子法》第6條:

或問:“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終是不浹洽耳?!保ǖ?4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外書》卷12《傳聞雜記》:

問:“將孔、孟之言切要處思索如何?”曰:“須是熟看《語》、《孟》,玩味咀嚼。伊川云'若熟看《語錄》,亦自得’者此也。當時門人有問:'且將《語》、《孟》緊要處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若有得,終不浹洽。蓋吾道非如釋氏,一見了便從空寂去。’”(第2冊第441—442頁)

《朱子近思錄》卷3《凡七十八條》第42條為:

問:“且將《語》、《孟》緊要處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然若有得,終不浹洽。蓋吾道非如釋氏,一見了便從空寂去?!保ǖ?6頁)

[7]《讀論語孟子法》第7條:

程子曰:“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保ǖ?4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遺書》卷5《二先生語五》:

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實事。(一作事實。)(第1冊第76頁)

《朱子近思錄》未錄此條。

[8]《讀論語孟子法》第8條:

程子曰:“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保ǖ?5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遺書》卷18《伊川先生語四·劉元承手編》:

問:“圣人之經(jīng)旨,如何能窮得?”曰:“以理義去推索可也。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論》、《孟》,自有個要約處,以此觀他經(jīng),甚省力?!墩摗?、《孟》如丈尺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某嘗語學者,必先看《論語》、《孟子》。今人雖善問,未必如當時人。借使問如當時人,圣人所答,不過如此。今人看《論》、《孟》之書,亦如見孔、孟何異?”(第1冊第205頁)

《朱子近思錄》卷3《凡七十八條》第35條為:

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論》、《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jīng)甚省力?!墩摗贰ⅰ睹稀啡缯沙邫嗪庀嗨?,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第56頁)

[9]《讀論語孟子法》第9條:

程子曰:“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第45頁)

此條見《河南程氏遺書》卷6《二先生語六》:

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第1冊第89頁)

《朱子近思錄》卷3《凡七十八條》第40條為:

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第56頁)

逐一看完“三合一”下的各條,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若干文字上的差異,標點符號也打得并不一樣。我們對這些細節(jié)不作深究,而是力圖證明:《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如何是《讀論語孟子法》的第一源頭?《朱子近思錄》如何是《讀論語孟子法》的第二源頭?

“第一源頭”之證明,實乃不言自明。這是因為《讀論語孟子法》的九條全部能從《河南程氏遺書》或《河南程氏外書》里面找到出處。而且,歸屬于小程伊川的有七條(第1—6、8條),歸屬于二先生的僅有兩條(第7、9條),“程子曰”基本上是“伊川曰”。

僅僅依據(jù)字面,我們只能斷定《讀論語孟子法》有六條歸屬于伊川。對其第5條,有必要多說幾句。癥結(jié)又在于前引《河南程氏外書》卷5《馮氏本拾遺》的后半部分:“某始作此二書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錯會處,卻待與整理過?!贝藶椤蹲x論語孟子法》第5條所缺,而《朱子近思錄》卷3第41條則有?!澳场笔钦l?“二書”何謂?陳榮捷的《近思錄詳注集評》注釋:“指《論語解》(伊川經(jīng)說,卷六)與《孟子解》(同上,卷七,已缺)?!睋?jù)此,《讀論語孟子法》第5條亦歸屬于伊川;加上這一條,就有七條歸屬于伊川。

“第二源頭”之證明,則有相當?shù)碾y度。我們設置兩個問題:《讀論語孟子法》在輯集時間上是否晚于《朱子近思錄》?《讀論語孟子法》在條文采集上是否得益于《朱子近思錄》?

先看輯集時間?!端膸烊珪偰俊肪?2《子部·儒家類二》提要《近思錄十四卷》:“案《年譜》,是書成于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淳熙二年為1175年。歷史上,《四書章句集注》首次刊印于紹熙元年(1190)。朱熹寫于同年的《書臨漳所刊四子后》有云:“又悉著凡程子之言及于此者,附于其后,以見讀之之法,學者得以覽焉?!保ā吨祆浼肪?2)中華書局編輯部為《四書章句集注》寫的《點校說明》指出:康熙內(nèi)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1242)大字本(簡稱“清仿宋大字本”),“《論語序說》之后較底本多《讀論語孟子法》一篇,全系引用二程有關《論》、《孟》之語”;并據(jù)《書臨漳所刊四子后》所言,斷定《讀論語孟子法》“實系朱熹本人所輯集”。據(jù)此,可知《讀論語孟子法》大約成文于1190年,晚于《朱子近思錄》之成書。

再看條文采集?!蹲x論語孟子法》所輯九條“程子曰”,有八條見于《朱子近思錄》,且均出自卷3《凡七十八條》;其中,除第23條外,第35—37、39—42條基本上連在一起,密集度極高。但是,它們在《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里面的分布,則很分散。這就啟發(fā)人們:1190年,61歲的朱熹為臨漳版《四書章句集注》輯集《讀論語孟子法》,雖然也會翻檢《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但主要是從《朱子近思錄》卷3予以采集,僅僅次序有所變動?!吨熳咏间洝肪?的卷目,朱熹自定為《格物窮理》(《朱子語類》卷105《朱子二·論自注書》)。因而,從中輯出《讀論語孟子法》,再次體現(xiàn)了朱熹對舊著《朱子近思錄》及其源自《大學》的“致知”理念的高度重視。另外,1189年(淳熙十六年),朱熹于二月四日正式序定《大學章句》,三月十八日正式序定《中庸章句》。換句話說,輯集《讀論語孟子法》之時,朱熹的《四書》學已臻純熟之際。

下表的對照,足以讓人明曉:

《讀論語孟子法》條數(shù)

1 2 3 4 5 6 7 8 9

《朱子近思錄》卷3條數(shù)

39 23 36 37 41 42 35 40《河南程氏遺書》卷次

25 22上22上22上5 18 6《河南程氏外書》卷次

5 12

毋庸置疑,我們對“第二源頭”的證明,不可能、也不必成為定讞。然而,多花一些筆墨從《朱子近思錄》來溯源《讀論語孟子法》,未嘗沒有啟迪。譬如,《朱子近思錄》卷3第35—42條之間的第38條,為何不見于《讀論語孟子法》?該條為:“《論語》有讀了后全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钡涑觥逗幽铣淌线z書》卷19《伊川先生語五·楊遵道錄》:“某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論語》,有讀了后全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彼徽劦健墩撜Z》,沒有涉及《孟子》,所以不合乎《讀論語孟子法》各條均為《論》《孟》雙彰的體例?!蹲x論語孟子法》惟獨一條不見于《朱子近思錄》者,即“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則是孔孟并提。仔細揣摩,“一減一增”這個細節(jié)更映證了《朱子近思錄》是《讀論語孟子法》的第二源頭。

相較于第一源頭、第二源頭,《讀論語孟子法》真正的源頭是作為大程、小程之合稱的程子。既然“程子曰”基本為“伊川曰”,朱熹為何讓伊川隱身于模棱兩可的程子之中呢?這里不敢過多地臆測,只想提示讀者——它跟《讀論語孟子法》的文化追求有關。凸顯《論語》《孟子》在理學體系中的崇高地位,是朱熹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希冀人們遵循程子的教導,去讀好《論語》《孟子》。假如《讀論語孟子法》的“程子曰”絕大部分寫成“伊川曰”,明道就被冷落了,孔子、孟子也會被伊川喧賓奪主。《朱子語類》卷105有言:“某釋經(jīng),每下一字,直是稱等輕重,方敢寫出!”朱熹乃一代宗師,他的“筆法”自然經(jīng)受得起方方面面的考量。

返回騰訊網(wǎng)首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 氣 性
《四書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種變例 | 楊海文
【京師哲學】許家星| 《四書集注》“改易本文” 述作精神發(fā)微
《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二程文集》宋-程顥、程頤
朱高正講《近思錄》:“餓死事小 失節(jié)事大”被誤讀近千年
續(xù)近思錄卷十四 總論圣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