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畢業(yè)論文題目是《現(xiàn)代詩歌教學》,雖然因為現(xiàn)代詩歌在高考中幾乎不涉及,論文開題的時候遭受了一些質(zhì)疑,但是我堅持認為,教育,尤其語文教學是不能這么功利的,高考并不是全部!高中生正處于詩一樣的年紀,正是讀詩寫詩的好時候。所以我堅持要寫這個題目,試圖在現(xiàn)代詩歌教學方面做些研究,提出我的意見和建議。
我想通過30天的馬特煥新,每天分享一位詩人及其詩歌,還有相關的文學常識、詩歌理論等,以此督促自己每天學習和積累,也非常歡迎大家與我探討。
———————————分割線—————————————
【背景知識】
朦朧詩是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蘇而出現(xiàn)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一統(tǒng)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他們在詩作中以現(xiàn)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zhì),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注重創(chuàng)作主體內(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nèi)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
“朦朧詩”精神內(nèi)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會,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
食指、北島、顧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楊煉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
他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自己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間污染了他思想。我倒很喜歡諶赫的話: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那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今天學習兩首顧城的詩《安慰》和《小巷》。
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黃的小月亮
媽媽發(fā)愁了
怎么做果醬
我說:
別加糖
在早晨的籬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紅太陽
小巷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墻
【意象分析】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顧城詩歌中有一部分具有非常美好的意象,他就如一個孩子一樣,看到的是童話世界。比如《安慰》中的:青青的野葡萄、淡黃的小月亮、清晨的籬笆、紅太陽,再比如《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的:彩色畫筆、淡綠的夜晚和蘋果、玻璃糖紙、北方童話的插圖……所有這些都是溫馨的、美好的,給人樂觀向上的感覺,象征著對自由幸福的向往。
但是,這只代表了顧城詩歌中的一部分,還有另一部分意象則是黑暗的、壓抑的。比如《小巷》中的:沒有門窗的小巷、厚厚的墻,再比如《一代人》中的黑夜、黑色的眼睛……這些意象則代表著內(nèi)心的苦悶和掙扎、現(xiàn)實的束縛、理想的若即若離。
顧城詩歌中的意象總是具有明顯的相對性、沖突性。一如他自己,也是一個矛盾的人。但正是這種突破內(nèi)心糾結的表達,成就了文字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