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已嚴重危害到人類的健康,目前,高血壓的治療多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且中醫(yī)治療多以平肝、鎮(zhèn)肝、活血等為主,但療效有限。而應用扶陽理論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獨辟蹊徑,從陽虛生寒角度來解釋高血壓動脈病理變化,從陽虛失運來解釋高血壓病理中血脂異常變化,進一步豐富高血壓中醫(yī)治療的理論基礎,為臨床治療本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特征的臨床常見的慢性病,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是引起中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律失常、慢性腎臟病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命健康。
從中醫(yī)角度,根據(jù)其臨床癥狀的不同表現(xiàn),可歸屬于中醫(yī)“眩暈”、“頭痛”、“中風”等疾病范疇。高血壓大多起病緩慢,缺乏特殊臨床表現(xiàn),較常見的癥狀為頭暈,甚者出現(xiàn)頭痛,更甚者則有卒中可能。
故對于高血壓的治療多借鑒于“眩暈”的診治。眩暈最早見于《內經(jīng)》,稱之為“眩冒”?!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褐T風掉眩,皆屬于肝。
目前醫(yī)家治療高血壓病,多將中醫(yī)治療定位在減輕癥狀及減少降壓藥弊端方面,總體上處于輔助地位,所用治法如平肝、鎮(zhèn)肝、活血等收效有限,終不能擺脫服中藥須聯(lián)用降壓藥的尷尬局面。而降壓藥雖分六大類數(shù)十種藥物,但皆屬于強行降壓,“見血壓治血壓”,終不脫治標不治本之桎梏。
動脈痙攣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早期的病理表現(xiàn)是全身細動脈的痙攣,病程日久,細動脈內膜因長期反復的壓力負荷增加導致缺血缺氧,出現(xiàn)玻璃樣改變,即病理切片下可觀察到透明變性,最終形成管壁的纖維化及增厚,這種病理改變使血管壁的彈性成份下降,非彈性成份增加,導致血管擴張性、順應性下降,進一步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血壓升高。
陳代云等對于45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尸檢分析中,確實可以觀察到身體不同區(qū)域的細動脈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有的處于正常狀態(tài),有的是早期血漿浸潤性改變,有的則是不同級別的透明變性。而高血壓細動脈硬化與細動脈痙攣密切相關的論述在動物高血壓性動脈硬化模型的建立中得到證實,如金明等通過雙腎動脈不全狹窄術來建立家兔高血壓性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的眼底模型。
血漿成份改變
高血壓的病理改變除全身細動脈痙攣外,還有血漿成份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鈉潴留和血脂代謝的紊亂。許多研究均發(fā)現(xiàn)高血壓與高脂血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如馬麗娟等研究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高血壓組血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這可能與高血壓發(fā)生的胰島素抵抗(IR)機制相關。高血壓病患者中,IR發(fā)生率約50%-80%,而IR可能是造成高血壓和高脂血癥的共同機制。IR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引起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下降,減少血清甘油三酯的清除,導致血清甘油三酯的升高;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使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謝異常,血清濃度增加。同時胰島素水平的升高,促使腎小管對水、鈉的重吸收和導致電解質發(fā)生障礙,導致鈉潴留。另外,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的血漿脂聯(lián)素濃度水平明顯降低。而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脂聯(lián)素能夠改善小鼠胰島素抵抗;在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中,血漿脂聯(lián)素水平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呈負相關關系。這也能進一步證明高血壓與血脂代謝紊亂之間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血脂異常又可以通過影響血管內皮調節(jié)功能間接影響動脈彈性,從而引起血壓升高,兩者之間既存在關聯(lián)性,又互相影響。因此高血壓的治療不能忽略對血脂異常的調整?!?/p>
高血壓的“陽虛”論
從中西醫(yī)結合角度來看,高血壓病動脈病理變化以及血漿成分改變與陽虛證相符。全身小動脈痙攣是高血壓病的最主要的病理變化。在中醫(yī)理論中,痙攣屬于收引范疇,而引起收引的原因就是寒氣。
《內經(jīng)》云:“寒主收引”,那么導致寒氣內生的主因,只有陽虛。有高血壓發(fā)病的流行病材料提示,從事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長期精神緊張、長期受環(huán)境噪音及不良視覺刺激者易患高血壓。這些情況屬于“煩勞”,《內經(jīng)》說:“陽氣者,煩勞則張”。
在煩勞的狀況下,人體陽氣被激發(fā)出來,處于高度運行狀態(tài),久而元陽也被調動出來,就會引起元陽不足,元陽虛則陰寒內生,陰寒引起絡脈的收引及小動脈的痙攣,同時,陽虛運化失職,氣化功能下降,病理產(chǎn)物堆積,即符合高血壓血漿成分的改變,壅塞脈道,加重該部位血液循環(huán)供應不足的情況,而“心者君主之官”,心臟這個君主感受到血管收縮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供應不足,為了保證血管收縮區(qū)部位的血液供應,血壓反應性增高。因此高血壓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
綜上,陽氣的外越導致陽虛生內寒,造成全身動脈的痙攣,陽虛導致運化失職,氣化不利;引起水濕濁邪的停滯,病理產(chǎn)物堆積不去,血液壅塞不通。這二者相互作用加重了動脈的病變,心臟為使相應部位得到充足血液供應,導致血壓居高不下。
上述發(fā)現(xiàn)能夠為中醫(yī)治療高血壓提供一種新的思路。細動脈痙攣和血脂代謝紊亂是高血壓兩大突出的病理表現(xiàn),其對于高血壓的治療有著關鍵作用,故筆者認為其病機可用“陽虛”來統(tǒng)而釋之。
細動脈痙攣—陽虛生寒
高血壓是多因素、多環(huán)節(jié)、多階段和個體差異性較大的一種慢性疾病,發(fā)病因素包括遺傳(體質)、飲食、吸煙、精神因素、肥胖等。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中有內生“五邪”的論述,即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氣血津液和臟腑功能的失調,而產(chǎn)生的類似風、寒、濕、燥、火六淫外邪致病后出現(xiàn)的臨床表現(xiàn),稱之為“內風”、“內寒”、“內燥”、“內濕”、“內火”。其中細動脈痙攣表現(xiàn)與陽虛所致的“虛寒內生”相關。
《內經(jīng)》云:“諸寒收引”。寒性收引,可使人體氣機收斂、腠理、經(jīng)絡、筋脈收縮而攣急?!端貑枴づe痛論》曰:“寒則氣收”、“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動脈痙攣與陽虛寒盛間的相關性在很多疾病中都能得到體現(xiàn)。如心臟X綜合征,目前普遍認為其發(fā)病機理是冠狀動脈細小血管的痙攣,而中醫(yī)也主要是從心陽不振、寒邪內襲這一角度來論述其病機;
雷諾氏綜合征是一組因血管神經(jīng)功能紊亂而引起的陣發(fā)性末梢動脈痙攣性疾病,吳又可在《瘟疫論·上卷·原病》中說:“其始也,格陽于內,不及于表,故先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陽氣漸積,郁極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至是但熱而不惡寒者,因其陽氣之通也”。可見雷諾氏病開始發(fā)病之時,是因為陽不達表,造成四肢末梢一種暫時性的“陽虛寒盛”,導致末梢動脈的痙攣,進而出現(xiàn)一系列典型的臨床癥狀。無論是X綜合征還是雷諾氏病,其治療的核心都是以溫陽散寒為主,如孫元瑩等用參烏冠心沖劑(紅參、附子、黃芪、烏藥等)心絞痛治療34例X綜合征,發(fā)現(xiàn)能明顯改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以及運動后心電圖、運動試驗;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宋立群教授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陽和湯等溫陽通絡法治療雷諾氏病,亦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血脂異?!柼撌н\
“血脂”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名詞,傳統(tǒng)醫(yī)學中并無這一概念,但《內經(jīng)》早就有關于“膏、脂”的描述。
“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靈樞·衛(wèi)氣失常篇》),其來源為水谷精微,“五谷之滓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靈樞·五癃津液篇》)。
可見“膏、脂”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這與西醫(yī)所說的血脂十分相似。因此血脂代謝紊亂從中醫(yī)角度論述其實是水谷精微化生為“膏、脂”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異常?!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篇》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撰度,以為常也”。
這段論述水谷精微的運化主要依靠脾臟升清降濁的功能。脾失健運,則津液停聚,膏脂生化失常,變生為痰濁內停于內,釀生病患,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而陽氣的虛衰,則是水、濕、痰、濁等陰寒性病理產(chǎn)物出現(xiàn)的內在病因。
清代大家鄭欽安在《醫(yī)理真?zhèn)鳌穼Υ擞钟羞M一步的闡釋:“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腎中之陽……二火雖分,其實一氣(即乾元之氣)……顧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勝合。所以一來一往,化生中氣(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賴焉)……如中宮不得二火之往來熏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則完谷不化,痰濕痞滿諸癥作矣?!贝硕螌τ谄⒅\化功能全賴心腎二陽熏蒸的論述可謂是精妙至極。上述可見高血壓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血脂代謝紊亂,是由于陽氣的虛衰,從而影響到脾陽的運化失利,痰濁水濕停聚,最后脈道狹窄,阻力增大,血壓升高。
現(xiàn)代人由于膳食譜的改變,大量、長期攝入寒涼飲食損傷脾陽,再加上腦力勞動多體力勞動少,勞心過度,思慮傷脾,使脾陽受損,運化功能下降,對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造成了水濕停滯而生濁邪,水濕濁邪停滯于絡脈之中就形成血漿成分的改變,阻塞脈道,又反過來影響陽氣的運行,加重陽虛。
陽氣為血液循環(huán)動力之源
王唯工教授在《氣的樂章》一書中認為高血壓是一種先因后果的疾病,是因為身體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后,心臟和動脈血管進行代償所出現(xiàn)的一種反應,其治療的關鍵是解決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問題,降壓治療則是一種不得已的措施,在沒有解決組織器官缺血缺氧的問題之前進行降壓,只會對機體造成更大的損害。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這是陽氣虛衰的一種表現(xiàn)?!瓣枤狻笔侨梭w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其以共振形式將能量輸送到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陽氣所到何處則血液循環(huán)開放到何處,為各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發(fā)揮提供必需的能量?!峨y經(jīng)·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素問·刺志論》說:“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只有陽氣的充足,才能推動血液在人體各臟腑器官間的運行,即所謂“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高血壓的病機以“陽虛”為本。
扶陽理論源于清代醫(yī)學大家鄭欽安,主張“重陽”、“陽主陰從”。其在《醫(yī)理真?zhèn)鳌分姓f:“人身一團血肉之軀,陰也,全賴一團真氣運于其中而立命?!彼^真氣者,即陽氣。鄭氏善用八卦之說解釋《內經(jīng)》,認為乾卦為天,純陽也,坤卦為地,純陰也,此二者為先天之卦;乾卦之一陽寓于坤中,而成坎卦,坤卦之一陰寄于乾中,而成離卦,此二者為后天之卦,用之人身,即坎應腎,離應心。因此心腎之陽同出于乾元之氣,心陽居上,為君火,腎陽居下,為相火。二火應時而動,促人體陰陽交會,使生理機能得以正常發(fā)揮。子時腎陽發(fā)動,運腎中真水上交于心,午時心中真陰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腎,兩者循環(huán)往來,“一升一降,往來不窮,性命于是乎立”(《醫(yī)理真?zhèn)鳌罚?/p>
可見維護陽氣的正常對于人之性命的重要性。而傳至現(xiàn)代,扶陽理論逐漸完善,其核心思想有二:
一是補陽之不足,二是通陽氣之滯。
正與上述高血壓的病理機制相符合——補益陽氣以消陰寒,改善細動脈的痙攣,改善組織器官局部缺血缺氧;溫陽健脾行氣助運以祛除痰濁水濕等陰寒之邪,調整血脂代謝的紊亂,消除脈道狹窄,降低血液阻力,使陽氣通行四肢百骸,升降出入無礙,則血壓自降。因此臨證之時需要靈活運用扶陽理論,切不可一味平肝息風,濫用滋陰抑陽之藥。
李可在《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輯》中載有高血壓病案一則:
石膏礦 女胡氏,46歲,患腎性高血壓5年,低壓常在110-120mmHg之間,曾服鎮(zhèn)肝熄風湯、羚角鉤藤湯近百劑,不僅無效,反增食少便溏,近3年異常發(fā)胖,頭暈畏寒,嘔逆腹脹,足膝冰冷。常自覺冷氣上沖,隨即暈厥,眩暈如騰云駕霧,足下如踏棉絮,腰困如折,小便余瀝,咳則遺尿,常起口瘡,頭面又覺轟轟發(fā)熱,每日中午面赤如醉,舌淡胖,苔白膩,脈洪大,久按發(fā)覺微細如絲。若單從眩暈、頭熱、面赤、口瘡、苔白膩、脈洪大等癥狀分析,看似為肝陽上亢之證,但仔細分析舌脈癥,其實下寒是真,上熱是假。命火衰微,水寒不藏龍,無根之火上亢,故腎陽虛衰則見腰痛、尿多不禁,虛陽越上見口瘡、面赤、頭熱、氣沖暈厥,中陽失運而見食少便溏,痰濕停聚則異常肥胖。治以溫氏奔豚湯加吳茱萸、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生龍牡、生磁石、紫石英、山萸肉等藥,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服十余劑后諸癥均愈,血壓降至正常。
臨床上扶陽法治療高血壓病多可令血壓達到正常范圍,從而停用降壓藥。
由于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為真陽龍火,故首重溫扶腎陽,并配合溫通血脈、引火歸元等治法,從而糾正陽虛狀態(tài),清陽升,濁陰降,四末得以溫養(yǎng),則血脈自弛,即所謂“見血休治血”,方為治本之策。同時,陽氣恢復,氣行則血行,使脈道阻塞之處血液通行順暢,阻力減小,血壓自降。因此筆者認為,清陽不升則眩暈耳鳴,陽不化陰則口干,濁陰不降則胃脹反酸,肝寒木郁則脈弦,肝郁化火則則口苦易怒,陽氣不達四肢則麻木,陽氣失于溫養(yǎng)則乏力、畏風寒,陽不斂陰則多汗、五心煩熱,相火不養(yǎng)君火則心悸易驚,虛陽上越則苔黃,元氣衰微不能攝持相火故脈滑。治以附子、肉桂、干姜、淫羊藿、桂枝、炙甘草以溫陽,柴胡、枳殼、厚樸、川楝子以通行陽氣,配合茯苓、半夏、砂仁、白術、葛根逐痰濕瘀等陰邪,自收陽復陰退、血壓復常之效。
誠如醫(yī)圣張仲景所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笨梢娙魏我环N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均不能忽略陽氣的顧護,高血壓亦不例外。傳統(tǒng)從肝論治高血壓可能已不符合其內在病機,扶陽理論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高血壓中醫(yī)治療的理論基礎,越來越多的醫(yī)家逐漸認識到從陽虛論治高血壓的重要性,而各種病案報道也逐年增多,因此運用扶陽理論治療高血壓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