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老中醫(yī):扁豆+它,效果比薏仁強多了,祛濕健脾,還減肥!
據世界健康組織研究數據表明,近百種疾病是由濕氣過重引起的。例如:肥胖、關節(jié)炎、慢性前列腺炎等。保護健康,祛濕是第一步!
1、自查濕氣,就看這3點
(1)看舌頭
當體內濕氣過重,舌頭會呈現(xiàn)出舌苔厚膩、顏色泛黃、口腔異味,舌頭腫大,舌頭兩側齒痕明顯。體內濕熱則會出現(xiàn)舌頭赤紅。
(2)看胃口
濕氣進入身體,使體內水分增加,增加脾胃運化壓力,使得脾胃運化能力下降,脾胃虛弱,消化系統(tǒng)出現(xiàn)損傷,出現(xiàn)食欲不振、胸悶腹脹、口黏乏味等癥狀。
(3)大便不正常
濕氣沉積體內會直接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作用到肺、腎及腸道,導致便秘或者拉肚子,大便不成形,不規(guī)律等問題。
2、科學祛濕,專家珍藏祛濕方法
(1)扁豆茯苓飲
材料:扁豆、茯苓、薏仁各20克。
做法:薏仁洗凈晾干后炒干,將扁豆、茯苓、炒薏仁一同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祛濕利水。
注意:薏仁性寒涼,在使用前應該烘焙去寒。
(2)薏仁白扁豆雞腳湯
材料:雞腳6只,薏米50克,白扁豆100克,姜、料酒適量。
做法:白扁豆和薏米提前泡發(fā),雞腳洗凈焯水備用,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將白扁豆、薏米和雞腳放入鍋中燉至雞腳爛熟,薏米軟糯,在加入適當的調料即可。
功效:祛濕利尿,清熱解毒。
(3)中藥泡腳
中藥泡腳是通過溫水打開毛孔,促進皮膚吸收藥的成分,再由經絡將藥效運送至全身。
材料:生黃芪30克、艾葉10克、澤瀉20克、炙麻黃20克、桑白皮60克。
做法:把這些藥用無紡布的布袋包起來,再把藥包放水里,水開后煮半小時左右,再兌入水即可泡洗,泡洗擦干凈后可以進行足底按摩,抬高腳,促使回流。
功效:生黃芪: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澤瀉:利尿消腫,炙麻黃:發(fā)汗、利水消腫,桑白皮:降肺平喘、利水消腫,艾葉消炎祛瘀。
注意:泡洗的時候水溫不宜超過40度,泡洗20分鐘為宜;泡洗的時候最好沒過小腿。另皮膚感染、破潰不能泡洗。
(4)專業(yè)祛濕中藥貼劑
方名:天相清濕貼
史料:該方始于明朝,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在《清太醫(y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天香清濕貼“防病保健功效。做法:藥方采用白術、砂仁、茯苓、艾絨、薏仁等十幾種中藥材古法熬制去渣,加入藿香、龍涎香等攪拌成膏,制成膏貼。
原理:祛濕先健脾,脾氣不運是濕氣難排的根本原因,體內濕氣過重主要是脾胃功能弱。該中藥貼劑原料采用純中藥成份,其中包含大量健脾中藥,如白術、茯苓、艾絨、藿香、龍涎香等。在排除濕氣的同時還能改善因濕氣引發(fā)的其他病癥。貼劑小巧便捷,現(xiàn)在上 網就能直接找到。
功效:睡前將貼劑貼于肚臍,第二天揭下,通過肚臍上的神闕穴使藥物滲入經絡,并通過經絡發(fā)散直達病處,激發(fā)全身經氣,起到祛濕利水,健脾養(yǎng)肺,疏通經絡、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
3、日常注意這4件事,遠離濕氣入體
(1)夜晚不洗頭,洗澡擦干后再睡覺。
(2)不穿濕衣服或者沒干的衣服出門。
(3)保持室內清潔干燥,不久居潮濕環(huán)境。
(4)根據自身體質喝水,不盲目大量飲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