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主訴右側肩峰下疼痛,在手臂上舉用力下拉時可誘發(fā)疼痛并加重,患者說疼痛是在做完高位下拉后出現的。醫(yī)生學員彭老師前期按岡上肌損傷和肩胛失穩(wěn)來治療,結果效果并不理想。遂聯系我進行遠程指導。
評估圖片/視頻如下
在靜態(tài)照片中我們清晰地發(fā)現,患者存在較為明顯的骨盆左側傾,腰椎/下胸段右側彎左側凸,上胸段/下頸段左側彎,由于未見本人,也未拍x光片,所以脊柱的回旋情況不好判斷。
遂設計左側肩屈的動作,視頻如下
患者自述,肩部疼痛消失,做原有疼痛動作時,右側肩胛內側緣疼痛;遂根據力學的平面效應(查閱福爾摩斯之面面俱到即可)設計左側菱形肌拉長位激活,疼痛全無。
最終設計一個訓練動作——一手遮天
患者練后,疼痛無影蹤。
看到這里,估計好多同學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連生追聲“這都可以?”“怎么回事?”“What are you 弄啥嘞?”且不要著急,聽我慢慢道來。
通過這個案例我想給大家傳達什么樣的知識點呢?
總結為三點:
第一,左側肩屈的生物力學機制;
第二,力學的空間效應;
第三,肩痛/肩胛內側緣疼痛的力學機制。
第一,左側肩屈的生物力學機制。患者骨關節(jié)排列上文講到,骨盆左側傾,腰椎/上胸段右側彎,上胸段/下頸段左側彎。當左側肩關節(jié)處于肩屈位時,從由于背闊肌的反向作用力,會有產生一個上提左側髂骨的力矩,從而改善骨盆側傾的問題;當骨盆側傾得到改善,腰椎/下胸段的骨關節(jié)排列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會自然而然產生一個左側屈的力矩;當下面的骨關節(jié)排列發(fā)生變化時,上胸段同樣會產生右側屈的力矩,同時由于上抬手臂時,伴隨胸廓的上提,必然又產生一個胸椎右側屈的力矩。
第二,力學的空間效應。什么是力學的空間效應?我經常打比喻說,枯枝并不漂亮,放到插花里面反而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變得美觀。同樣的道理,破壞應力固然損害機體,但當把它放到新的力學空間/新的力學模型里面的時候反而可以不產生疼痛。比如在做高位下拉的動作時,本身的阻力大?。亓Υ笮?,包括肌腱的炎癥,都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但是在康復動作的設計時,把左側手臂上舉建立一個新的模型出來,在這個模型里面沒有癥狀,然后再跳出新的模型回到原有模型里面,一樣枯枝變插畫!
第三,肩痛/肩胛內側緣疼痛的力學機制。根據評估檢測可以發(fā)現患者上胸段左側彎/左回旋,從而使右側肩帶穩(wěn)定度不夠(相比較左側,有明顯后縮+翼狀肩胛出現),使右側菱形肌+前鋸肌長期處于拉長狀態(tài);當右側手臂由肩外展位到肩內收位時,伴隨肩胛骨的下回旋,而長期被拉長的菱形肌不能很好的提供下回旋力矩,故肩胛骨下回旋功能產生問題,進而影響到肱骨的滾動滑動,從而容易產生肩峰下軟組織的擠壓;同時,由于菱形?。颁徏〉膹U用,使肩胛骨動態(tài)穩(wěn)定性缺失,使得肩袖肌群不能有很好的穩(wěn)定基礎,故而對于盂肱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進而導致肩關節(jié)的損傷出現。那左側肩屈時,為何原有動作會出現新的位置肩胛骨內側緣的疼痛呢?剛才講到肩屈后對于骨關節(jié)排列的影響,此時右側菱形肌長度得到一點補充,可以適當輸出下回旋與肩胛穩(wěn)定的功能了,但是,長時間的拉長使它本身就容易產生顯性無菌性炎癥,當主動調用收縮時,容易誘發(fā)癥狀,這種例子非常常見;但為什么做完左側菱形肌的拉長位激活以后,右側肩胛骨內側緣的疼痛反而消失了呢?左側菱形肌拉長位激活有什么樣的功能呢?看過我寫過力學平面效應的同學可能知道,左側菱形肌在弧形平面拉長位激活訓練時,可以有效提供胸椎棘突左回旋的力矩,當棘突左回旋時,錐體發(fā)生右回旋,胸廓發(fā)生相應右回旋,此時增加了肩胛胸壁關節(jié)的貼合度,從而增加了肩胛胸壁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此時再做相應動作時,右側菱形肌負擔減小,從而疼痛消失。
動作看似簡單,但是背后的原理復雜,一個小小的改變即可影響發(fā)力順序與運動模式。我深深知道大家對于理論/邏輯不甚歡喜,但是我依然嘗試用較為通俗的語言把所要講的干澀的東西呈現給諸位。也常常在想,我們做評估,做專業(yè)的目的何在?我想這也是困擾大家的問題,我經常在課堂上講到,我們做為醫(yī)健結合的先行者,復雜的問題就應該留給我們,當我們研究透徹以后,才能簡單的輸出給客戶/病人/亞健康人群。
我經常跟同學們說,醫(yī)生要學會精細訓練,教練要掌握基本病理。這樣的話,我們便會在案例分析/運動評估/運動處方開設及診療規(guī)劃時游刃有余。鑒于大量同學的強烈建議,裴老師決定先建立【運動評估的醫(yī)師大群】,定期在里面發(fā)送一些醫(yī)院的病人案例,與全國從事頸肩腰腿痛的廣大醫(yī)生及教練討論分享。歡迎各位喜歡裴老師文章和生物力學分析的老師加裴老師個人微信報備。轉發(fā)文章的朋友可被邀請進群。
為了實現真正的醫(yī)健結合,裴老師8月將會開設【腰骶評估】的醫(yī)師班,教練名額已滿,歡迎各位老師報名參與。面對頸肩腰腿痛人群的爆發(fā),新的“醫(yī)健結合”的診療模式正在形成,只有醫(yī)生與教練合力奮進,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運動康復的明天。
“
愿各位同仁在運動康復的大路上闊步向前,個個成為福爾摩斯!
課程安排
7.1-4日 西安站肩頸評估
報名咨詢請聯系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