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佰玥國畫作品以寫意花鳥見長,偶作山水、人物。于古典詩詞、散文、書法、篆刻、古玩鑒賞等領域廣為涉獵,并對中國歷代書畫和藝術(shù)理論有深入研究。善以水墨造型、筆法靈動,追求清雅冷逸之畫風。白石、任頤、金農(nóng)、虛谷、青藤、白陽、陳老蓮、清四僧及宋元諸家對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有較大影響。■其書法早習唐楷,于顏書獲益頗多。后遍臨漢隸和魏碑,猶對簡書和北魏早期刻石情有獨鐘。行書則從二王法帖和《祭侄文稿》入手,并于米芾、蘇軾、黃庭堅、鮮于樞、王鐸、何紹基及歷代文人手札處浸淫多年。結(jié)體章法不落俗套,筆墨富于變化,重文人氣息和金石味。并融入個人性情,漸成散淡清醇之書風。■劉佰玥畫上所題,多為自作,一畫一詩,積累頗豐。其筆下之詩,絕非一日之功,近年猶對題畫詩詞和散文用情較深。初受白石影響,后得益于板橋、冬心、石濤、青藤、八大、子昂等多位前輩大師。其詩力求古韻,而不受成法所囿,得生動自然之妙趣,耐人尋味,清奇處與其書畫相得益彰,當代畫壇尚不多見。■劉佰玥之散文,常以山川勝跡、自然萬物和市井百態(tài)為題。語言精煉生動,風格亦古亦今。多為真情實感,且常有藝術(shù)妙論和人生感悟于其中。劉佰玥
Liu Baiyue
字容圖,另署壽門人、香山居士。1968年生于老子故里,現(xiàn)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文化學者,友蓮書院院長。2008年就讀于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院,兩幅山水作品入選首屆中國山水畫藝術(shù)雙年展,2010年,中國畫作品《素香有佛像》入選紀念中印建交60周年繪畫藝術(shù)展,授予“中印友好藝術(shù)家”稱號,此作品被印度駐華大使館收藏并用于新年賀卡之封面。2009年,中國畫作品榮獲第十一屆河南省美展金獎并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2019年中國畫作品《空谷聽雪》入選第六屆全國畫院美展。 其繪畫主攻寫意花鳥,兼擅山水、人物,并涉獵古典詩詞、散文、書法、鑒藏等。近年,尤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文藝理論有深入研究,作品化古出新,追文人風致,并形成獨特風貌。著有《氣韻散論》《蓮話十章》《中國文人畫發(fā)展史略》《月令芳華——十二花品詩詞集》等學術(shù)論著。詠梅一首
只因獨愛梅花好,
風言有人道清高。
今生幸與梅知己,
愿隨清香醉到老。
清高入詩易誤會,
若是誤會怎個了。
可否畫里問冰雪,
分明情真到謝橋。
題石濤山水一首
清湘老人蓋出奇,
常使筆下空人跡。
畫山山不似,
畫水水不似;
畫松松不似,
畫云云不似;
不似人間煙火處,
寫來應與仙人居。
仙境可畫不可游,
煙嵐千里使鶴愁。
欲尋山僧問蹊徑,
松間滿眼清徐徐。
題牡丹二首
一花也作十六觀,
臨風總聽牡丹鮮。
雅俗番番如寫照,
貓貍共蝶各自便。
一度雍容占繁華,
姚黃兩家把風雅。
春斷莫憐四月天,
正逢幽芳半吐芽。
釋文:仙芬染骨濃無跡,秋入畫堂簾不隔。夢尋老蟾煙霧迷,碎落金蟲夜愁寂。素娥舊栽無兩叢,萬古散吹秋滿空。熏爐不爇象籠火,人倚畫欄清影中。蕙蘭暗泣幽馨歇,只有瑤芳占涼月。釋文:湖州墨竹蘇州詩,李侯二美能兼之。長安塵中忽到眼,坐我六月江南時。幽人江南結(jié)林屋,紫碧森森萬竿玉。清風激昂此君語,六月寒生不知暑。只今見畫思故鄉(xiāng),博山日永凝清香。人生萬事真適意,相對悠然希坐忘。釋文:我愛君家遠城郭,繞檐竹色侵簾幕。 醉中揮翰寫晴梢,湘云一剪春陰薄。 看來頓覺風氣清,耳邊恍若聞秋聲。 嘯歌到晚不歸去,高臥翠陰呼月明。釋文:高軒置酒延夕曛,眼前知己無如君。 枯腸醉后有芒角,手揮高節(jié)凌青云。 圖成自覺精靈聚,素壁俄然儀鳳羽。 擬得秋深直造來,剪燭連床聽風雨。釋文: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暗香已壓酴醾倒,只比寒梅無好枝。淤泥解作白蓮藕,糞壤能開黃玉花??上闾觳还?,隨緣流落小民家。學術(shù)主持丨劉大石
主編丨王成業(yè) 編輯丨劉慧
圖書策劃丨媒體傳播丨展覽策劃丨書畫經(jīng)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