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壟斷了黃色。不過黃色成為皇帝的專用色,是從隋唐之際開始的。從此一直到溥儀滾出紫禁城為止,一千多年的時間,大自然造化的黃色,成為皇帝的禁臠?;实蹫槭裁磯艛帱S色呢?因為黃色是太陽的色彩,而皇帝就是人間的太陽。明朝禁止臣民用黃,所有的黃,包括柳黃、明黃、姜黃諸色都禁止民間使用。清朝甚至禁止與黃色接近的香色、秋香色、米色等。乾隆時期皇帝的一則措辭嚴厲的詔令說,民間如有違反,加罪論處。只有皇帝特別恩賜的才可用,如黃馬褂之類。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回憶錄中說,在他作為遜帝,權威僅僅在紫禁城中有效的日子里,還因為發(fā)現他弟弟溥杰的衣袖中有一種什么黃色而嚴加斥問,嚇黃了年幼溥杰的小臉蛋。
高級官員壟斷了紫色、紅色。杜甫詩中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只有達官顯貴才可以用朱紅色的大門,不但老百姓不能用,低級官員也不能用。唐朝規(guī)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和親王的官袍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這就是把飛黃騰達的人形容為“大紅大紫”的原因。明朝取消了幾百年來最為高貴的紫色,以紅色代替,規(guī)定一至四品緋色,緋色就是紅色,從此,鮮艷的大紅色是黃色之后的最高貴的色彩。
官員壟斷了色彩,留給老百姓的基本上就只有最黯淡、最難堪、最普通的色彩了。在歷史上,老百姓的衣服總以本色為主,因為印染技術低而成本高,老百姓奢侈不起。所謂本色,就是說做衣服的紡織品原料的本來色彩是什么,它就是什么顏色。古代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就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老百姓除了穿麻布,還穿用牛毛織成的褐,由老百姓而當官,就叫做“解褐”。實質上褐不但是牛毛織成的衣服,而且也是做這種衣服的原料牛毛的自然顏色。“衣褐”也就是老百姓的身份標志。
灰白和褐色不過是老百姓生活困難,穿不起光彩鮮艷好衣服的不得已選擇,但國家也規(guī)定這些顏色是老百姓法定的不可改易的顏色。宋太宗就明確規(guī)定各色胥吏、平民、商賈、工匠、占卜以及不隸屬于官府的民間藝人,其衣裝顏色,一律只能使用白與黑。因此,“皂隸”成為胥吏之類賤民的別稱,“青衣”也成為婢女的代稱。這樣的規(guī)定基本上延續(xù)到帝制末年。
像低級官員艷羨高級官員的大紅大紫一樣,富有的老百姓也艷羨官員的服飾器用的亮麗色彩,千方百計要追逐模仿的。這種模仿破壞了儒家和皇權精心設置的綱常倫理和身份等級,是僭越逾制,要被嚴加追究。但法網還是禁不住人們對色彩斑斕生活的向往,色彩逾制也是歷史上常見的事。不過千萬不要認為國家對于身份色彩的制度只是一紙具文,到溥儀下臺為止,中國老百姓誰也不敢服用皇家專用的黃色,就是明證。